警惕高考招生詐騙:低分上名校是騙局
近日,記者在德城區檢察院采訪了解到,現階段是高招詐騙類案件的高發時期。在此,記者提醒考生及家長——
采訪中,德城區檢察院檢察官告訴記者,隨著近年來群眾法制意識的增強,高考招生詐騙類案件雖明顯減少,但仍有少數考生家長經不住騙子 “低分上名校”承諾的誘惑而上當受騙。
騙子招數——
低分上名校,騙取家長信任
德城區一對母子利用參加高考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打著 “可以去北京上大學”的幌子,母子倆自導自演了一場騙錢的鬧劇。
家住德城區的張某是一名出租車司機,她在跑出租車過程中與做空調生意的周某相識。 2011年8月,在閑聊時周某得知張某之女高考失意,張某請求周某幫忙找找 “門路”,能讓女兒上好一點的大學。
過了幾天,周某打來電話,聲稱她兒子李某是清華大學(招生辦)赴美留學生,認識清華大學分管招生的校長,只要交10萬元,肯定能讓你女兒上大學。
為了圓孩子大學夢,張某以低價變賣了出租車,等待周某的 “佳音”。
2011年8月10日,自稱是清華大學赴美留學生的李某來到德州與其母親周某一起約見了張某母女倆。面談后,張某把一張存有10萬元的銀行卡交給李某,李某第二天便返回北京為張某的女兒上北京的大學 “運作辦事”。
之后的幾個月,張某每次詢問情況,周某均告知事情進展很順利,讓她踏實耐心等著通知。直到2011年12月,張某仍沒有收到入學通知。心急如焚的張某多次撥打周某的手機,起初,周某還勸說安慰幾句,漸漸的再打周某電話竟然聯系不上了。發現被騙后,張某立即撥打了報警電話。
警方介入調查后發現,口口聲聲稱能 “辦事”的李某根本不是清華大學赴美留學生,他實際上只是一個普通打工仔。原來,這是由周某導演、李某參演的一場詐騙把戲。因近期周某的生意失敗,財務資金周轉上出了問題。正急需用錢之際,遇到自動送上門的10萬元,便打起了詐騙的主意。于是,她便利用張某期盼女兒上大學的心理,親自導演了這場騙局。在周某的指使下,李某按照母親預先設計好的 “清華大學赴美留學生” 身份,騙取張某信任,上她們的圈套。
案發后,德城區檢察院以詐騙罪將涉案的母子倆周某和李某依法批準逮捕。經法院審理,周某和李某均以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
提醒家長——
高招錄取嚴格,用錢不能買分數
承辦此案的檢察官表示,有家長認為,高考招生,如果 “走動走動”,即使沒達到分數線也能被錄取。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
不少犯罪分子就是想充分利用家長和考生求學心切的心理,以各種名義騙取錢財。在這類案件中,參與高考詐騙的被告人經常選擇團伙作案,分工扮演 “教師”、 “校領導”等角色,將辦理入學涉及的部分環節及人物展示在受害人面前,借此騙取受害人的信任。
據了解,在辦理該案的過程中,檢察官還專門就高考招生錄取工作向某高校的校長進行了咨詢。據這名校長介紹,每名學生都是由省教育主管部門統一在網上錄取,各個環節均有嚴格的審核程序,國家統招高等院校沒有任何內部名額招生或入學后補錄的政策,每名學生的檔案在入學時都要進行嚴格審查,校方一旦發現有冒名頂替上學的學生將馬上清退。
高校招生有嚴格的錄取政策、錄取程序和操作規則,用錢不能買分數,也不能讓沒有達到分數線的考生上正規大學。面對一些蠱惑人心的虛假信息,廣大考生和家長一定要擦亮眼睛,擺正心態,不給騙子以可乘之機。
警方支招如何識破高招騙局:
據警方介紹,高招類的詐騙往往都遵循四個步驟展開,只要認真辨別便可看出端倪。
步驟一:自我包裝,吹噓能力。高招詐騙案件中,騙子與考生家長往往都是輾轉了多重關系結識,彼此并不了解,騙子也就利用這點,想盡各種方法包裝自己。如選擇見面地點時,專門選一些高檔的消費場所,或者直接選在某名校附近的酒店。有時候還會幾個人分飾不同角色,眾人共同吹噓其中一人門路廣、關系多,有能力借助“關系”讓孩子通過非正常途徑上學。
步驟二:做足“功課”,滿口承諾。在剛開始與騙子的接觸中,考生家長都會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對騙子進行考察。殊不知,這時的騙子也在考察家長,以做足“功課”因人施騙,即針對不同的家長和所關心的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的詐騙伎倆。例如,根據不同需求,拋出“內部指標”、“特招生”、“特長生”、“軍校生”等幌子,吸引考生家長一步步落入陷阱。
步驟三:由少到多,緊盯腰包。騙子很清楚,為了讓孩子上大學,家長們往往不惜血本,可如果一次性提出要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卻并不容易。為此,騙子們會步步為營,謊稱請客吃飯、疏通關系等,一次次要錢。考生家長在一次次交錢后雖會產生懷疑,可總是心存僥幸,又有點無力自拔,以致越陷越深。
步驟四:百般推脫,逃避追索。在高招類詐騙中,騙子拿到錢后會編造各種托詞蒙蔽家長,或者干脆將考生騙到一些院校的自學考試班、成人教育班等入學,實施拖延戰術。一旦考生家長要求見面或要求退款時,則編造各種理由推拖。而等到考生家長真正明白過來并報警時,往往時過境遷,證據已難取得,經濟損失更難及時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