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的是市場主導下的擴招
六 我們需要的是市場主導下的擴招
2008年1月7日 張恒亮的博客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2008年《社會藍皮書》稱:2007年有一百萬大學畢業生未能如期就業,但高校擴招不能停。此論引起世人的再度疑惑。高校擴招政策自出臺以來,就飽受爭議。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與技工荒同時出現,這一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與高校的擴招政策有著直接的因果聯系。為此,教育部才于2005年提出了中職擴招的政策,對于高等教育,重點工作則放在了提高質量上。但社科院提出高校擴招不能停,必然讓人們更加迷茫。新華網已有論者稱:再擴招,大學生還怎么就業?那么,究竟應該怎樣認識擴招這一問題呢?
在筆者看來,擴招問題的要害并不在擴招本身,而在于實現擴招的方式。擴招是必然的,十七大報告都指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因此為了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擴招乃大勢所趨。但它是不是就由政府部門發個文件,多編幾個招生計劃,各學校多招幾個學生來實現呢?除此,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呢?我認為是有的。這就是由市場主導的內生性的擴招。何以見得呢?
眾所周知,我們的目標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就是將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和主導性力量。人才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它的配置也應當遵循市場規律。但就目前來看,我們的人才市場至多是一個半吊子市場。怎么講呢?我們目前關注的僅僅是建立和完善人才的配置市場,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它僅將目光放在了人才的流通領域。須知,沒有人才生產(開發)領域的市場化,人才市場終究是不完善并存在著根本性的缺陷的。什么是人才的生產(開發)市場呢?這就是求學市場或者教育市場。其中,學生及其家庭為需求方,學校及各類培訓機構為供應方,商品為教育服務。當然,就目前國內的實際情況來看,從小學到初中的基礎教育階段不在此列。它一般是指初中后的高中及以上階段的教育。在此市場中,初中畢業后的學生及其家庭自主地選擇專業和學校,畢業后學生自主選擇職業。從本質上講,學生及其家庭就相當于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不同的是他們經營的是人才而不是普通商品。他們首先選擇適當的學校和專業,然后投入一定的時間、精力和資金等將自己開發成某一崗位上需要的人才,進而將自己作為人才在人才市場上自主銷售。學校在這一過程中相當于來料加工型企業,它根據學生的需求提供教育服務,進而將學生開發成為學生預先設定的目標人才。這就是目前我國人才生產領域的體制環境。
在這樣的體制環境下,一個合理的運行機制是初中畢業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及未來人才市場的供求態勢選擇適當的學校和專業,學校根據自身資源特點及宏觀經濟發展趨勢自主設置專業、招收學生,政府通過對宏觀經濟發展趨勢的把握為學生和學校的發展提出指導性意見。這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我國的人才需求結構也將升級,即社會越來越需要大量的有知識、有技術的勞動者。由于每一個學生及其家庭都是根據未來人才需求的變動趨勢選擇自己的職業目標及學業路線,于是,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從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中認識到學習及終身學習的重要性,進而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專業與學校不斷學習。各類學校或培訓機構則根據越來越多的學生的求學需求,不斷地擴大招生規模,進而實現由市場主導的內生性擴招。這種市場主導的內生性擴招以學生對自身特點及未來人才市場需求的把握為主線,他們通過科學地學業規劃,選擇合適的學業,進而將自己開發成市場需要的某類人才,從而在根本上避免了大量的結構性失業的問題。這就為提高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源運營效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現了教育與社會經濟的良性互動。
反觀目前的教育現狀,與社會經濟的客觀需要相比,在體制與觀念上,依然存在著嚴重地滯后。按照非義務教育階段市場化的要求,學生在學業規劃的基礎上自主地報考學校和專業,學校則按照自己的專業定位及錄取標準自主地選拔學生。但現實是學生選擇的自主權受到政府組織的考試成績的嚴格限制,因而更缺乏自主選擇學校和專業的權利意識。學校既不能自主的設置專業,又不能自主地招收學生,都要聽命于教育行政部門的招生計劃。甚至可以說,教育領域是計劃經濟的最后一個堡壘。在這樣的環境下,政府提出擴招,編制大量的招生計劃,大幅度地提高大學學費。從短期來看,政府實現了拉動內需的經濟目標,學校獲得了巨額的學費收入,學生獲得了大學文憑。但很快我們就會發現,其實這是一個經濟泡沫。學生及家庭對高等教育的消費并不是最終消費,它本質上是一種需要回報的人力資本投資。四年之后,當學生發現巨額的投入并沒有換來預想的回報時,就失去了繼續投入的信心。近幾年“讀書無用論”的再度興起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更為嚴重的是,它將本由市場自然形成的教育與社會經濟的良性互動一再扭曲,人為的造成了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也就是近年出現的大學生就業難與技工荒同時存在的現象。造成這一弊端的根源就在于計劃經濟下的全能政府觀念,它導致了現行體制內各行為主體責、權、利的失衡。政府在擴招的過程中,擁有太多的權力,卻承擔太少的責任。政府部門有制定招生計劃的權力,有設置專業的權力,但學生按照政府的計劃學成畢業后,政府卻并不承擔安排學生就業的責任。與之相對,學生和學校則擁有太少的權利,承擔太多的責任。其結果是學生和學校既嚴重地缺乏權利意識,更嚴重地缺乏責任意識。以至于學校為了逐利毫無顧慮地借債擴張,學生則退化成了幼兒園的小朋友,需要學校的嚴加管制。學生及家長在錯誤觀念的指導下,一味地、盲目地為升學而學習,以為只要考上大學就萬事大吉。結果呢?考上大學后便沒有了目標,渾渾噩噩四年之后,陷入畢業就失業的個人發展困境。
形勢逼人,教育體制及觀念的革新再不能徘徊不前了。必須盡快取消普通高校招生計劃,將專業設置權及招生自主權還給高校,改革統一高考的模式,實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進而實現學生、學校、政府等各行為主體的責、權、利的統一;引導他們樹立市場主體意識,科學地行使權利、承擔責任,以爭取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