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業規劃的意義
二 學業規劃的意義
有關教育的問題,近年來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例如大學生貧困、失業、招生腐敗、學費畸高、學生負擔沉重等等。針對這一系列問題,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教育主管部門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諸如大學畢業生志愿者行動、嚴懲腐敗、一費制、素質教育等等不一而足。但這些總讓人感到隔靴搔癢,樹欲靜而風不止。
其實,要從根本上解決此類問題,就需要對我國的社會經濟及教育的現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我國目前的現實情況而言,教育可分為兩個階段。這就是以初中畢業為界,前者為基礎式教育,為文化教育。而后者則是專業式教育,為就業而進行的教育。經過多年的教育體制改革,在教育的第一階段應該以政府的投入作為主體,保證教育堅持正確的方向和方針;第二階段則應取消政府對教育資源的壟斷,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的投入,以形成公正、公平的市場環境。這里也應當是教育產業化的主要領域。說到教育產業化,必然涉及到產業市場,對此,《南方周末》也曾發表過《辨析“教育產業化”》一文,該文更多地論述了教育產業市場供應方(也就是學校和培訓機構)的投入、建設等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這當然是教育體制改革中的應有之義。因為從本質上看,學校提供的產品是教育服務,他們的最高目標就是不斷地培育和強化教育服務的自我特色。從而使教育產業市場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更多的分流方向。這就要求他們根據市場需要和國家的發展方向確定自己的發展定位,而不是一窩蜂地專科升本科,本科升綜合。另外,筆者以為,更需要我們注意的是,教育產業的需求方存在的問題更關鍵也更為迫切。要促進教育產業的健康發展,必然要為其培育完善廣闊的市場。沒有市場,供應方是沒有投入積極性的。那么教育產業的市場主要在哪里?教育產業的需求方又主要是誰呢?就現在來看,應當是初中畢業后的學生及其家庭。他們一方面是教育產業的需求方,另一方面卻是人才市場的供應方。而人才市場的需求方則是整個社會的各項產業及事業,它們處在教育產業鏈的市場終端,從根本上決定了各級各類人才的健康成長,因而為培育和完善教育產業的市場提供了根本保證。
目前,對于教育市場的需求方、人才市場的供應方的主體----初中畢業后的學生及其家庭來講,他們已經具備了選擇不同學業以成為各類人才的權利,也就是學業規劃的權利。于是為了滿足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要,中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是考高中、上大學成為研究型人才,還是讀職業中學成為技術型人才。他也可以根據自身家庭的經濟情況決定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學業,還是邊打工邊學習,或是先打工后學習,等等,以避免在進行學業時在經濟上陷于絕境。作為教育產業的需求方(中學生及其家長),如果其中的大多數都具備了學業規劃的意識和能力,那么他們便能實事求是的根據社會的需要和自己的特點選擇學業以成為某類人才,從而實現了他的所學與其所長、所用的統一。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他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出自己的潛能,從而成功就業。而對于經濟上比較困難的學生及其家庭,他也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學業規劃(比如先打工后讀書,或者邊打工邊學習,或者借貸后再讀書等等),使自己在繼續學業的同時,在生存上不至于陷入困境,并確保自己能順利地完成學業。
又如果大部分初中畢業生都能根據自身的特點自主的選擇學業,而不是盲目籠統地都去考高中上大學,那么作為教育供應方的學校(尤其是舊觀念下的重點學校)還能收取那么高的學費嗎?不會了,沒有了畸形的供求關系,學校自然就不可能收取高額的擇校費。而招生腐敗也會大大緩解。人們也就不會為上重點學校去走后門了!同時,學生也就不會為考取重點學校整天一味地讀書,其學習負擔也會隨之減輕,應試教育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再則,因為每個學生的天賦是不同的,有的長于理論思維,有的心靈手巧,有的則是運動天才,于是一部分去考大學成為研究性人才,有的選擇職業學校成為技術人才,有的則成為運動學校的學生,等等。那么,我們廣大的職業院校就不會招不到學生,同時,社會對技術類人才的渴求也會大大緩解。而作為各類人才的學生也終將各歸其位,各得其所。實現社會經濟與人才成長的良性互動。
至于有人認為要改變中小學應試教育的現狀就必須改革高考制度,這是因為他們對高考的功能寄予了太多的期望。一方面既要高考承擔選拔高層次的優秀人才的功能,同時又要它為各級各類人才的健康成長營造環境。而實際上高考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同時具備上述兩種功能。筆者在上面已經提到,初中后教育是職業式教育,是為就業而進行的教育。我國需要的不僅是高層次的研究人才,還需要大量的一線工作人員,而能擔當起此類功能的只能是職業高中、中專學校、技工學校、高職學院等一大批職業類學校。并且,進入這些學校以求成才的學生大部分是不需要通過高考的!因為他們畢業后能迅速的找到工作,社會經濟對這方面的人才早已是求賢若渴。而高考的功能只能限定為選拔高層次的研究型人才。可見,在社會經濟已發生了天翻地覆變化的今天,基礎教育的指揮棒已經實現了理性的回歸,也就是社會經濟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需求。現在,如果還認為高考是我國基礎教育的指揮棒,那就是在觀念上還沒有實現與時俱進、與勢俱變。同樣,把教育所存在的問題都歸結到高考制度上當然就是片面和不切實際的。 對于高考制度,從本質上來講,只須加強和完善其選拔高層次研究性人才的這一功能即可。另外,就不必要再為其增加過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