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綜合性大學基礎研究類專業大學生的出路
十 淺談綜合性大學基礎研究類專業大學生的出路
今年以來,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讓本已艱難的大學生就業雪上加霜。于是,政府部門除了繼續告誡大學生要做普通勞動者而外,同時軍隊也重點面向大學生征兵,而對走向西部農村任教的大學生國家更是出臺了代為償還學費貸款的政策。
看起來,全國上下在大學生是普通勞動者問題上已達成共識。很好,很好。但我還是要不合時宜地提出疑問!全國學生求學的目的及志向都是當普通勞動者,那么學生初中或高中畢業后,他們繼續求學的動力在哪里?如果大學都不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創新人才了,請你們回答:中國的科技創新人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到哪里去找?難道我們在用血汗制成襯衫換得人家的大型飛機后,還得用血汗換取別國的人才?另外,人家會不會跟你換呢?
這讓我想起了,2005年7月,溫家寶總理看望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時,錢學森就我國的教育問題提出了意見:我國的教育存在著重大缺陷,近年,沒有一所大學培養出了冒尖的創新型人才。在分析原因時,錢老指出,科學教育沒有與人文、藝術結合是重大缺陷。這當然是其中原因之一,但我以為,上面提到的大學生普通勞動者化則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多年來,主流觀念對于大學的功能定位處于游離不定的曖昧狀態,當大學生呼喚就業難時,主流觀點就說現在大學生是普通勞動者,學生要放下身段,甘于簡單勞動。當有人在吶喊學術創新乏力,原創型人才缺失的時候,主流觀點又說,現在的大學教育過于功利,太讓學生關注就業,大學仿佛成了職業培訓所!其結果嘴上兩面都有理,受損失的卻是中國的教育事業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那么到底該如何看待大學的人才培養及學生的個人發展呢?我們必須承認的現實是人才是多元的,既有科學家、企業家、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也有運動員、歌唱家等等,社會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它不僅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科學家,同樣也需要大量的一線技術工作人員、運動員,藝術家等。這就客觀地要求了培養人才的機構學校也應當是多元的,既要有培養一流創新型研究型高級專門人才的研究型大學,也有大量的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及一線工作人員的教學類高校。但我們目前的大學定位不明確,都在沖著研究型綜合大學努力,在培養人才時卻又很難擺脫服務于就業率的陰影。怎么辦呢?從人才的成長及配置規律來看,要出現人才輩出的局面,必須有責權利相一致、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因此一般來說,現代社會都實行人才配置的市場化。我國也基本上實現了大學生面向市場自主擇業的格局。但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對于立志從事基礎學術研究的人才來講,他們所賴以生存發展的用人單位許多是私人及其他社會機構不能或不愿進入的領域,比如哲學、歷史學、語言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等,這些領域一般無法實行市場化,但他們在為社會經濟提供原創性的研究成果方面卻是絲毫不能忽視的。你不可能要求這些學生都懷揣理想地去打拼市場,尤其是現在很不完善的人才市場。如果一概將他們推向市場,任其自生自滅,則只會造成研究型人才的大量流失。因此這些領域只能由國家來負責接收。所以,筆者認為,關于人才的配置,國家應當分類實施,對于研究型人才,由于市場失靈的原因,可以由國家負責分配工作,他們的待遇可以比照公務人員執行,保證其基本的生存發展需要。當有了科研成果后,再實行優厚地獎勵。當然,在大學培養階段實行全程淘汰,如果不符合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要求的,當及時對其分流。而對于大量可以由市場來配置的其他類型人才,則盡可能由市場自身來完成。這樣以來,創新型研究人才的配置歸政府,一線技術及專業人才的配置歸市場。與之相應的,專門培養研究型創新人才的研究型大學就應當按照自身的要求招生及培養人才,不會再出現創新人才培養的就業功利化傾向;而普通教學型高校則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及職業素質,從而為其未來順利就業奠定基礎。
另外,人才市場是建立在社會經濟這一大市場的基礎之上的派生市場,它的變化不能不受社會經濟市場環境的作用及影響。因此,要實現人才市場的公平有序,首先要促進社會經濟市場環境的健康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