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大學信息網 >
高校新聞 » 池田大作先生在渤海大學池田大作中日友好思想研究所揭牌儀式上的書面致辭
池田大作先生在渤海大學池田大作中日友好思想研究所揭牌儀式上的書面致辭
時間:09-12 來源:渤海大學文理學院 出處:m.jssxjxsb.com
(2012年9月6日)尊敬的楊延東校長、渤海大學的各位師生,女生們,先生們: 貴校渤海大學的所在之地錦州市,是遼寧省享譽盛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從年輕時代起就憧憬和向往的天地。我的人生導師、頑強不屈的和平斗士戶田城圣先生經常對我說:“去筑一座如同錦州那般堅不可摧的民眾之城吧!” 而今,坐落在錦州市、作為教育和學術的重地、不斷引領新時代發展的貴校渤海大學,將成立冠以我之姓名的和平友好思想研究所,實在榮幸之至。承蒙貴校楊延東校長及各位老師的多方努力,謹此致以最誠摯地敬意與最衷心地感謝!謝謝!今年6月13日,楊校長授予我最榮耀的貴校渤海大學“名譽教授”稱號,我也非常榮幸地成為了貴校的一員。借此機會,再次深深致以感謝之意。 本月29日,恰逢貴國與日本兩國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的佳節。談及四十,按《論語》中所記“四十而不惑”,故為“不惑”之年。我始終相信,日中兩國民眾在任何考驗面前,都將不為所動、毫不猶豫地堅持世代友好,并不斷加強雙方信任,增進相互理解,從而邁上新的臺階。 回想我發表日中邦交正常化倡言是在1968年9月8日,是正式恢復邦交的四年前。當時,世界四分五裂,在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冷戰之下,交流之門被緊緊鎖住。但我意已決,若想著眼未來,就“一定要實現日本與中國的友好邦交”。這是我少年時代就立下的誓愿。那時作為士兵被派去中國的長兄,在暫時復員的時候曾告誡我戰爭的殘酷。他說,日本太過分了。然而,這句話竟成了不久后死在緬甸戰場的長兄的遺言。二戰結束后,當時十九歲的我所追隨的恩師戶田先生,曾經在戰爭期間與日本軍國主義對峙。他是一位在入獄兩年期間也從未動搖過其信念的勇士。恩師懷著對中國深厚的敬愛,通過中國的文學和歷史教誨我們青年人鮮活的人學理論,并為我們指明向文化的大恩之國——貴國的報恩之路。于是,我不顧種種反對,抓住時機,決心高舉強烈盼望兩國恢復邦交的民眾的心聲、青年的心聲,毅然發表了倡言。而一直密切關注著我們的行動的,正是周恩來總理。 周恩來總理立于清晰嚴正的歷史觀之上,懷著“日本人民和中國人民一樣,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這一“大仁”之心,注視著兩國民眾幸福與和平的未來。這既是周總理“站在最為苦惱之人的一方”這一人間愛的流露,也體現“人類應相互扶持共同走向繁榮”的互助共生精神。周總理在接見我的時候,敏銳把握世界趨勢,毅然說道“所有國家,都應當站在平等的立場上互助互利”。這是我們應該經常回頭來思索和平友好的原點,也是永遠不變的規范。 今年在與中國教育學會顧明遠會長的對話中,在展望東亞在未來要發展為“和平的楷模地區”時,顧會長強調“首先應做到中日兩國合作起來,共同肩負起東亞繁榮的重任”。他同時指出,日中如果能達成共存共榮,那么“無論世界中掀起怎樣的風浪,都能使其平息,都能夠持續維護世界和平”。這實在是至理名言,我完完全全持有相同的信念。并且,在與顧會長的對談中還有一個相當一致的觀點,那就是將和諧與結合為主導思想的道德風氣,即“互助共生的精神”,提升到時代精神的層面。 那么,這一“互助共生精神”的主體者到底是誰呢? 周總理總是以民眾為根本來構筑中日友好。“民間先行,以民促官”,這是總理的方針。若將“船”比喻為政治與經濟,那么載這只船的“海”就是民眾。其中最重要的是“海”,也就是民眾的心的紐帶。如果民眾中充滿互助共生的風氣,那么即使政治和經濟上產生對立和摩擦,也可以由上至下,集思廣益,任何難題都有可能迎刃而解。因此,即使看似路途尚遠,但除了不斷加深民眾與民眾之間的對話與往來別無它法,尤其不能讓肩負未來的青年的交流之路受到阻礙。 現在,在九州地區的長崎縣正在舉行由我東京富士美術館策劃的“地上的天宮——北京故宮博物館展”。雖受到去年東日本大地震的影響,但在中國的多方協助下,此展覽走遍了全國九個城市,有超過一百萬人前來參觀,成為了國內規模最大的中國美術展覽會。此次展出的文物中,由清代乾隆皇帝書寫的氣勢雄健的“法華經”最為引人注目。這部由貴國漢譯的寶典中,以開、示、悟、入眾人內在的佛知見是人的“最高智慧”為目標,使眾人認識到每個人擁有如宇宙般擴展的自己和他人共有的尊貴的生命,并戰勝“輕視他人之心”。于是,在相互點亮智慧與慈悲之光時,才能夠向和諧與和平擴大歡喜協作。 我們無論如何也祈望將人的尊嚴和信賴的希望潮流,留傳并托付給年輕的一代。我曾四次與大文豪巴金先生對談,不禁想起他對青年的熱切期望,他說,“青年的心永遠不會被利害算計所束縛”,“青年是人類的希望”。 我在貴校渤海大學的精神中發現了培養青年的無限希望。 前年,在貴校建校六十周年的慶典上,楊延東校長在講話中對學生們提出四個期望,即助教、助人、服務人民、貢獻社會。以助教(重視自我教育)為起點,讓偉大的人類貢獻、民眾貢獻、社會貢獻的傳統綻放絢麗的花朵。這是多么崇高而堅定的教育理念啊! 還有在去年貴校的畢業典禮上,楊校長鼓勵初入社會的學子們的話語也深深打動了我。“在人際關系中,‘和’最為貴,要和氣、和諧、和美。”這對引導即將投身到現實社會的青年們去開拓他們勝利的人生,是多么細致入微的話語啊。在這之中,“互助共生精神”之魂栩栩如生。 我決心與楊校長及貴校的各位老師們一起,以猶如渤海二字中的“渤”字般的氣勢,讓年輕的生命氣勢旺盛地去發揮大和平與共同發展的“智慧”與“創造力”,開啟人本教育的偉大航路。不管怎樣,“民眾”“文化”以及“青年”的交流已勢不可擋,并勢必突飛猛進,發展壯大。 十年后的今天,在迎接兩國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的拂曉之際,我堅信如同牽引貴國發展的渤海灣一樣,民眾勝利的友情之海、和平之海,也將更加波瀾壯闊。 最后,衷心祝愿在座的各位來賓健康如意,并祝愿我敬愛的母校渤海大學日益繁榮發展!我的講話完畢。 謝謝!
更多有關"民眾,渤海,貴校,兩國,日本"的文章請點擊進入
渤海大學文理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