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召開開設《社會調查方法》選修課專題研討會
2012年9月6日上午,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召開專題工作會,研討開設《社會調查方法》選修課。院長劉獻君、常務副院長劉太林、副院長嚴國萍、教務處副處長孫躍出席會議,基礎學部教師李勇、李振文等參加了會議。
會議就開設《社會調查方法》選修課的意義、課程組的成立、課程教學方式以及如何建成一門有特色的課程等四個方面展開了討論。會議討論認為:《社會調查方法》是一門實踐課,有助于學生把理論轉化為能力,轉化為素質;把認識社會與認識自我相結合、把思想水平提高和業務能力提高相結合,把學習和研究相結合;將該課程學習與個性化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在基礎學部思想政治教研室設置《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組。借鑒大學生心理發展中心的模式,教師隊伍由若干輔導員和少數專職教師組成(每個學部可吸收1-2名輔導員參加)。課程組教師的培訓,主要是通過聽課、自學進行。特別是在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的實踐中,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據了解,該課程共32學時,其中16學時為課堂教學,16學時為社會調查實踐。社會調查主要以學生團隊的組織形式開展。有些調查可以在暑假中進行。教學評價方式為小測驗占總成績的30%,調查報告以及各階段的文字資料占70%的成績。
社會調查的題目,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校內課題,一類是校外課題。調查課題可以由學生團隊自選,指導教師審查,報課程組批準;也可以由各學部或有關職能部門提出,立項招標,學生團隊通過競標獲得。
每個學部都要開展《社會調查方法》課堂,不分學期開設。學生選修本課程,由學生自選和由教師建議相結合,組成社會調查課題組。
為了將該課程建設成一門有特色的課程,會議討論得出,要組建和培訓一批課程教師隊伍,采取教師、輔導員自愿報名與學院挑選相結合的辦法。教師要快速適應本課程的教學與調查實踐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按要求抓好社會調查的每一環節,形成一批較高水平的調查報告;建設課程網站,評選表彰優秀社會調查報告,通過校刊予以展示,并挑選適宜的調查報告推向大眾傳媒;同時,學校將從質量工程項目中提供活動經費,予以支持該課程建設。
更多有關"社會調查,課程,相結合,學部,教師"的文章請點擊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