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典禮】中國工程院院士與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學子面對面交流
9月21日上午,中國工程院四位院士蒞臨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開學典禮,并與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學子進行了面對面的流。
文新社記者團:怎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主動學習?
李培根院士:不同的專業知識未必能夠接受的很全面,即便讀了十幾年的書,畢業后走上社會有些還是沒有用,所以說學的知識要能夠活學活用,要主動思考。
張勇傳院士:學生要主動學習,學生的勤奮與教師因材因需的教學方式要互相配合,相輔相成,最后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茆智院士:首先,學生自身要對學習有興趣,我們也知道興趣才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有求知欲望,才會去進行探索和發現。其次,建立了濃厚的興趣之后,也要熱愛這門學科。如果不熱愛也不會有進一步的探索,也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和建樹。我們知道只有有興趣才會進行學習,才會發現其中的奧秘從而更深入的學習。只有形成了這種循環模式,才會讓學生更主動的學習。
段正澄院士:首先要使學生學好理論知識,要打好堅實的基礎,再在學校給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的平臺前提下,給他們更多地實踐展示自我的機會,應該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楊叔子院士:基礎知識是關鍵,基礎知識都不行,那后來怎么學習呢,基礎要培養,同時,要提供個性的發展,不要妄自菲薄。
文新社記者團:針對不同的專業,學校應怎樣設置個性化教育?
李培根院士::專業性是一個部分,但是個性化教育還是要針對每個學生自己的個性來實施,就是學校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然后再來為他們提供環境。
張勇傳院士:個性化教育不完全要按專業來區分,其總的要求在于同學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已形成的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和發揚。
我覺得如果非要把中外教育相比的話,我們的優勢在于學生們勤奮努力,不足的是創造性能力不足。而文華學院個性化教育理念恰恰有利于學生創造性能力的培養。
茆智院士:針對不同的專業,我們應該有不同的態度,比如文科與工科,就不一樣。文科的思維比較廣,觀點多樣,每個人的思想領域不同,它可以觀點錯誤,在辨證中得出正確的結論觀點,敢于想,敢于探索,與別人交流。但工科必須小心翼翼,數據都得正確,才能保證萬無一失,出了錯誤那是千萬人民的損失,比如醫生做理論不要怕失敗,但投入實踐就需要小心準確,才能確準病情,對癥下藥。做工程也一樣。
學校應該對不同的專業,有不同態度,在統一制度下,需要不一樣的措施,鼓勵學生展示才能,給學生提供研究的機會,要他們敢于去探索。
段正澄院士:不同的專業會有不同的發展方向,不同的學生需要給予不同的引導,例如有同學問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發展方向是什么樣的,我只能說作為一個本科生必須要有一定的選擇,但你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來選擇。而且,最好要把最基礎的東西學好。
楊叔子院士:因材施教,個性化就是因材施教。每個人的優勢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擅長的一個方面。“率性之謂道”,在遺傳基因可能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自己,規范自己,而不是放縱本性。“修道之謂教”,即懂得去教育,這是規律,一定要懂文化,用規律去弄懂文化,就是通過教育去激發人的潛能。
(編輯整理:黃黎麗)
更多有關"院士,學習,學生,教育,會有"的文章請點擊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