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名師訪談之四】夏莉:教學是教師一生的積累
夏莉:教學是教師一生的積累
□主持/統稿:王世華 特效/編輯:陳紹富
【編者按】
在2012年重慶工商大學教師節慶祝暨表彰大會上,重慶工商大學首批教學名師華鷹、徐憲、李定清、夏莉受到學校隆重表彰。為了解名師的思想,展示名師的風采,校報和校園電視臺聯合錄制了《講述·教學名師》系列電視訪談節目。現將視頻和文字予以發布,以饗讀者。
點擊網址立即觀看節目
http://tv.ctbu.edu.cn/?action-viewnews-itemid-95
【文字內容如下】
主持人: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名師訪談節目。今天,我們在美麗如畫的南山書院二期有幸邀請到了學校首屆教學名師夏莉教授。
夏莉,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重慶市精品課程負責人,校級優秀教學團隊負責人,重慶工商大學教學名師。
主持人:夏老師您好!我知道從1982年至今,您已經執教30年。這30年中,肯定有很多讓您難忘的記憶。您是否還記得第一次登上講臺的情形?
夏老師:記憶相當清晰,一輩子難忘。
主持人: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這些美好的記憶?
夏老師:好的。教師一直是我很喜歡、很崇敬的職業。30年來,我從把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到把教師當作一種理想與追求、一種挑戰與完善,在教書育人的歷程中,體驗著艱辛與歡樂,成功與失敗。給我記憶最深刻的是第一次走上講臺。那是1982年,我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重慶教育學院分院。當時各高校教師有點青黃不接的現狀,所以一到學校報到后,便立馬上崗,沒有任何選擇和猶豫,必須走上講臺。我接了“數學分析”課程,授課對象是中學老師包括校長,因此壓力相當大。為了做到胸有成竹,我寫好教案,反復演練。怎么練呢?——就在寢室,把門當黑板,前后各掛一面鏡子當“視頻”,反復講解并隨時察看自己的教學儀態。
主持人:為什么要掛兩面鏡子?我們畢業時實習時也有掛鏡子練習的,但一般只用一面鏡子。
夏老師:因為授課場所是一個大禮堂,我在舞臺上講解,下面坐著幾百人。在我板書時,人人都在看我的背影,我必須注意自己的教態。在板書時,寫到高處時,一定得用丁字步;寫到低處時,必須兩腿交叉并攏,千萬不能蹲馬步,那樣很不優美。
主持人:您是希望給大家展示一名年輕女教師美麗的形象并給自己留下美好記憶?
夏老師:不是沖著美麗的背影而準備的,而是因為學生都是有經驗的中學老師。當然,四年的學習之后,我的確希望把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大家。第一次上課無比緊張,可以說第一堂課不是講出來的,而是背出來的。直到下課后響起了掌聲,我這才松了一口氣。這一堂課很有壓力,也有動力,讓我樹立了能上好課的自信心。
主持人:您的教育教學經驗,除了以類似的方法用心而辛勤地積累之外,1986年好像您又回到了大學校園深造,能否與我們分享這段經歷?
夏老師:是的,一個好的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要能夠駕馭教材,因此我認為有必要繼續深造。1986年,我到了華東師范大學數學教育研究生班學習,師從于數學教育家張奠宙名下,系統學習了大學數學教育理論、教學方法及過程評價、教學方法論原理及實踐,從教育學的角度深入理解數學理論特征和本質,特別是對數學教育與數學教學的研究給了我駕馭教材的一些基本功,搞好教學應該是本專業扎實的知識功底和教育學方法的結合。這段經歷對我后來的教學工作影響很大,尤其是張奠宙教授的學識和為人給我的影響至深。
主持人:在30年的實踐中,您肯定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您作為教學名師,我們都想知道您的或者您堅持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是什么?
夏老師:作為教師,一定要教書育人。教育是教授知識的同時要育人,正如教育大師陶行知先生所說: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我的教學理念是以豐富的學識引導學生,以博大的胸懷關愛學生。所以,我的教育行為準則是靜心教書,潛心育人。教書的過程要育人,這將很自然地架起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
主持人:教學方法呢?
夏老師:結合數學的特點,我的教學方法突出因“材”施教。這里的“材”我認為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教材”,二是“人才”。在“教材”方面,我的教學方法會根據數學的特點——嚴密的邏輯性,高度的抽象性,豐富的實踐性——著重強調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簡單的問題形象化。講課最忌諱的就是簡單問題復雜化。當然,簡單化不等于把重要知識點簡略、省略,而是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簡明額要。在“人才”方面,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數學基礎,實行分層教學。以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為教學分層原則,即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現有發展水平,即實際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學生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卻能在教學的情境中,在教師的啟發、合作幫助下解決該問題的可能發展水平,即潛在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我們分層教學就是針對不同層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層研究起點,分別制定層目標和層授課計劃,最大限度地調動各層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不斷地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轉換、提升為現有發展水平,為學生學習不斷地創造新的更高水準的“最近發展區”。綜合來看,我們的教學并不是熟練地把教材講完即可,而是要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斷地挖掘學生的潛力。
主持人:謝謝夏老師的講解。因“材”施教,一是“教材”,二是“人才”。在“教材”方面要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簡單的問題形象化,但簡單化不等于簡化,不是做減法;在“人才”方面要針對具體對象,實行分層教學。這對于我們青年教師很有借鑒意義。還有一個問題,在這30年的執教經歷中,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夏老師:這30年執教經歷讓我對教師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不僅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應該是“五種大師”組合。我在教師節表彰大會上發言時談到了這個問題。第一,教師應該是一名優秀的“設計師”。第二,教師還是一位好“廚師”。第三,教師還是一位不錯的“營養師”。第四,教師是一位富有關愛的心理咨詢師。第五、教師是治病救人、技術精湛的“醫師”。
主持人:您的這個“五個大師”觀充分體現了您所認同和堅持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教書育人、因材施教。30年走過來不容易,從第一次登上講壇到成為學校教學名師,您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成果越來越豐富,這30年的過程是不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
夏老師:傳統的教學觀點認為教學就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技能、技巧。一個“傳”字,內涵豐富。教學的確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我們當教師的都有同感:當你搬遷、調動時,其它帶不走的東西都可以丟,唯有兩樣東西不舍——那就是發表的論文和用不同顏色、不同時期寫下的縱橫交錯標注的講課手稿。我認為這些東西是我的一筆財富。所以我對教學的理解就是:教師一生的積累!
主持人:謝謝您!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您對教學的全身心投入。30年來,這種投入換來的可能不僅僅是教學的業績、學生的成才,更多的可能是對學生一生的影響。作為一位名師,我相信您會被很多學生記住,他們走出校門的若干年后還會記得您。反過來,您也應該記得很多學生。能不能給我們講一講您與學生的故事?
夏老師:是的,記住老師的學生很多,記住學生的老師也應該很多。我舉兩個方面的例子,也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愛是師生溝通的橋梁。對學生充滿愛心,教與學都是愉快的。我最欣賞冰心說過的那句話——“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 只要真心地去愛,真誠地去對待學生,走進他的心里,也許你今天打開的這扇心門是一個不可估量的宇宙,也許你明天打開的另一扇心門是一個無法預測的未來。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例子是我走上崗位不久發生的一件事。在上“數學分析”課時,盡管我多次提醒,但仍有學生把極限符號后面的括號丟掉。有一次上課,我走進教室給同學們說:“今天有兩個任務,第一個任務是請陶明元同學站起來。第二個任務是上課。”他站起來,我問:“你為什么這個括號老是不寫?”他不說話。我當時的想法是,讓大家加深對他的印象,也給他一些壓力,幫助他改正。當天晚上,新的作業交上來了。我翻看陶明元同學的作業本,符號對了,但上面寫著一句話:“老師,此時無聲勝有聲!!!”——三個嘆號。我心里一顫,糟糕,我打擊了學生的自尊。我當時恨不得找個地洞鉆下去。可以想象他當時的心情多難過。當天晚上我一整夜沒有睡著,心里想著如何彌補自己的不當行為。第二天上課,我走進教室說:“今天同樣有兩個任務,第一個任務——”我停頓下來,然后走到陶明元身邊,握住他的手說:“陶明元同學,上一次老師的做法很過分。你這次作業做得很好,老師表揚你并誠懇地向你道歉!對不起!”陶明元一邊說“夏老師沒關系”一邊給我連鞠三個躬。同學們也為我們響掌。其實大家都知道老師的良苦用心,但對學生的關愛,真的要講究方法。方法不當,學生不理解,效果會很不好,也會讓自己失去信心。當教師做錯了時,要敢于承認錯誤。通過這個例子,我覺得對學生關愛的前提是——平等、尊重,然后才是博愛。
第二個讓我記憶深刻的學生是經貿學院1996級的余蕾同學。這個學生的名字一直出現在我的課堂,影響著我的學生,包括我的女兒。我女兒學習一直很刻苦,有一次我問她學習動力從何而來,她說:“媽媽,其實有一個人一直影響著我。這個人就是余蕾。”我很奇怪,“你怎么知道余蕾呢?”我的女兒說:“我小時候,你和爸爸經常在飯桌上講起余蕾,說余蕾這樣也好那樣也好,其實我心里挺難受,媽媽喜歡余蕾不喜歡我,因此我必須做得更好媽媽才喜歡我。”我這才知道,無意之間我給女兒豎起了一個學習榜樣,也知道了余蕾的榜樣價值。經貿學院1998級一名叫劉勇(音)的學生,他個兒不高,喜歡背一個大書包。他上高中時是文科生,入學時數學基礎不好,我先給他松包袱,然后也給他講余蕾的故事。后來他考上了重慶大學的研究生。在畢業謝師宴上,他主動敬我酒,告訴我他一直深受一個人的影響,這個人就是余蕾。之后,我會對每一屆學生講起余蕾的故事。那么,余蕾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第一,她的數學作業本從沒有知識錯誤和錯別字,書寫如同書法一樣美。我挺后悔沒有將她的作業本留下來作為展覽品。第二,很勤奮。每次上課,不管我去得多早,她總是會在我之前出現在教室,靜靜地上自習、學英語。第三,思維令人佩服,學習習慣很好。第四,心態很平常。有一次我有意坐在她的旁邊,打趣地說:“余蕾,你不應該讀我們學校。”言下之意,她應該上名牌大學。她笑著回答我:“夏老師,沒關系,機會多得很!”——畢業時,她順利考上了北大研究生。這個例子告訴我,不僅要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去關愛學生,而且要給他們一個具體的、身邊的榜樣。這個榜樣不能太遙遠,大師、科學家什么的離學生很遠,不如鮮活的榜樣有力。
主持人:嗯,身邊的榜樣,可以學習、能夠學習、學習得來的榜樣。夏老師給我們分享了兩個精彩的故事,我個人的感受是,這兩個故事體現了兩點:第一,一名老師這么多年還記得當年的學生,包括他們的名字、形象甚至優缺點,非常用心。第二點,您的這個方法很好,拿學生的師兄師姐作為榜樣,這個方法值得推廣。剛才我們談到了學生,我想借此機會聽一聽您對接下來的這個話題的看法。學生是教育主體,現在社會輿論對“80后”“90后”大學生褒貶不一,甚至媒體說這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您對這一代大學生作何評價?
夏老師:我每天都與學生打交道。哪一天不去上課就不自在,比如暑假兩個月我覺得好無聊。我認為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人人都是潛力股,欠缺的是對挫折的承受力。當然,原因來自各方面:比如家庭方面,這一代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學校方面,大多重視升學而忽視了學生的挫折教育;而社會方面,又給大學生很大的求職壓力。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教育者要注意兩點:首先要認可這個時代造就的他們的思維模式,這是他們的長處。不能老是用老一代的思維方式去說教。第二,正確的引導很重要。只要你認可他(她),他(她)就是潛力股,要用博愛去打開學生的心門。只要你對學生投入了愛,學生懂得感恩。
主持人:教師節來了,有很多學生給夏老師發短信,這是老師最幸福的一天。這里有一條短信,我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條短信來自一個叫鄧延平的同學。他是這樣寫的:“夏老師您好,今天是教師節,一直非常感謝老師對延平的照顧和鼓勵,不知怎么表達自己的情意,唯有送上一封短信表達心意。延平對老師的敬意就像指數函數一樣,無論經過多少次求導,永遠不變;真心希望老師像概率分布中的指數分布一樣,永遠年輕;同時希望老師能以開心為被積函數,積分限從零到正無窮,永遠開心;煩惱就像兩個互斥的事件同時發生的概率一樣,始終為零。”這是一封充滿真情和專業知識的短信,非常有水準。
夏老師:這個短信的內容讓我感到很高興。真的很快樂、很感動!
主持人:夏老師過節的幸福溢于言表,我們再給夏老師一次掌聲。另外一個話題:現在很多高校只教書不育人的現象依然存在,通過您的講述,您又是很重視教書育人的,您怎么看待只教書不育人的現象?
夏老師:我認為,只教書不育人一定會加大師生之間的距離。我反復強調并堅持的一點是,在教書過程中,育人其實是在做鋪墊、架橋梁。用愛心育人,學生就會接受你、走近你,你的教學就會很順利地進行。
主持人:這個觀點對我而言是耳目一新。的確也是這樣,只教書不育人,師生之間的疏離感一定會加強,教學效果也難保證。接下來這個問題:30年當中,您獲得過很多榮譽,教學名師這個稱號是不是沉甸甸的?能否借此機會發表一下感言?
夏老師:這個稱號對我來講,不僅是沉甸甸的,而且很沉重。學校授予我這個榮譽,我有很多感激之情,在當天的表彰大會上我已經表達了這些感激之情,包括對國家、學校、學校各個部門以及我的家人的感謝。當然,還要再一次感謝既照亮別人也升華自我的三尺講臺。在這里,我們付出的是辛勞,收獲的卻是桃李滿天!
主持人:夏老師說了很多感謝,我認為我們才應該以熱烈的掌聲感謝您為教育事業、為我們學校做出的貢獻!——您剛才談到了對學校的感謝,我就借學校這個話題聊一聊。我們學校現在正在積極推進“轉型升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也被提到很高的高度。您對學校的建設發展有何看法?
夏老師: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學校興旺發展,個人才能安居樂業。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學校正面臨“轉型升位”和發展壯大,前景喜人。我想借這個機會與同仁共勉:我們首先要積極提高教學質量,“潤物育苗盡心力,不用揚鞭自奮蹄。”我們愿為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不斷追求、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而努力。
主持人:謝謝!最后借這個寶貴的機會請為我們青年教提一些建議或者說一句寄語!
夏老師:說一說我自己30年的感悟,并與青年教師共勉。三句話:第一,勤思考,多積累;第二,踏實做學問,認真搞教學;第三,不斷求進取,家校共興旺。
主持人:謝謝!謝謝夏老師給我們的勉勵!三尺講臺三十年,我感覺您的熱情不減、愛心永在,非常受教。再次感謝您接受我們的訪談。謝謝!
更多有關"老師,學生,教學,教師,主持人"的文章請點擊進入重慶工商大學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