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長征31:京杭運河(古韻探尋)實踐團
“老師,這個古樹為什么上邊是干枯的,下邊又是好的呢?”
“這樹已有150多年了,之前這個古樹整個都枯死了,直到去年它不知道怎么又突然活了過來,我們都叫他神樹!”

這是北京林業大學綠色長征活動生態環保志愿者在北京通州區張家灣鎮與當地園林站的工作人員對話,調查當地農村的古樹與生態建設現狀,開展“古韻探尋”的場景。
8月15日,綠色長征“美麗中國,美麗鄉村”京杭運河實踐團的生態環保志愿者,走進了北京市農村地區——通州區張家灣鎮,在這里工作人員的大力協助下,將要開張為期三天的探尋活動。
第一天的活動的過程中,志愿者尋訪了張家灣鎮的東永合屯村、北儀閣村、陸辛莊村、皇木廠村、土橋村等6個村莊,向工作人員了解古樹的現狀、有關保護古木的政策措施,問詢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情況,向居住在古樹周圍的村民普及保護古樹和保護環境的相關知識,發放調查問卷,并宣傳生態環保的理念。

志愿者尋訪過程中,對東永合屯村、和皇木廠村的古樹印象深刻。其中,位于東永何屯村的這棵古樹是因為其“死而復生”的經歷,而位于皇木廠村的這棵古樹是因為其歷史的悠久。皇木廠村的這棵古樹植于永樂5年,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600多年的歷史,見證了各種木材由全國各地運送到皇木廠村,再由皇木廠村運送到紫禁城的年歲,驗證了那句“先有皇木廠,后又紫禁城”的古話。

通過調查了解,志愿者發現當地古樹的保護,有些是責任到單位,有些是責任到組織,有些是責任到人,管理的力度不一,制度不夠嚴謹導致有些古樹長勢不好,古樹周圍環境需要改善等問題。針對此種狀況,志愿者積極向工作人員建議充分利用古樹位于村內的優勢,責任到村,由村組織自發組織保護古樹相關工作的展開,更好的保護這些珍貴的樹種。志愿者還根據專業所學,為村民講述古樹分級知識,普及古樹保護的相關法律知識。
此外,志愿者向村民發放了由他們自己排版制作的科普讀物——《生態宣傳與古樹名木保護圖冊》,講解生態文明知識,宣傳環保理念。希望通過此種方法,村民們提高了對古樹的認識程度和保護意識,也開始對生態文明的建設重視起來。(A15)
更多有關"古樹,志愿者,生態,保護,紫禁城"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北京林業大學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