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學院暑期“三下鄉”“四式”新路見成效
2013年黃山學院暑期社會實踐總結以往經驗,推陳出新,創造性的走出“群眾式、復合式、合作式、全員式”新路子,活動取得明顯實效。
群眾式:群眾路線教育融進“三下鄉”
架天線,接地氣,連心橋。今年暑期社會實踐正值中央啟動黨的群眾路線主題教育活動大背景,根據學校黨委的部署和要求,暑期社會實踐工作及時做出反應,要求全校各級團組織特別是學生黨員,積極投身實踐,邁向田間地頭,與農民群眾同勞動,同吃住,培養基層情懷,增強群眾觀點。
參加暑期“三下鄉”活動的同學們不滿足于書本知識,不拘束在象牙塔里,他們通過實地的走訪調研,了解社會的發展,感知時代的脈搏。文學、旅游、教科、思政等團總支實踐隊先后組織1000多名實踐隊員深入農村鄉鎮,結合“中國夢”主題、群眾路線教育主題,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和經濟發展,開展宣講、調研、訪談。圍繞農村環境保護、農業增產增收、打工子女教育問題等,與當地群眾拉家常、談體會,一方面給老百姓傳遞政策與形勢,一方面聽取群眾對經濟發展、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開展幸福指數、滿意度調查,形成文字記錄、實踐報告600余篇。在徽州區,實踐團隊還根據當地旅委等有關部門的建議,帶著項目和課題,深入靈山景區、豐樂社區與當地游客和黨員群眾面對面,開展訪談和調研。這種方式首先讓更多的大學生有機緣、有平臺參與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我們之所以選擇到農村鄉鎮開展暑假‘三下鄉’活動,是想通過活動的形式,把同學們在大學學到的知識,傳遞給當地的群眾!毙F委葉繼發說。
徽州區團委書記甘洪圣說,“三下鄉”結合群眾路線教育主題,以實實在在的內容和豐富多彩的形式,在黨和農民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密切了城市與鄉村、高校與地方、學生與農民之間的關系,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

開展“中國夢”調研活動
復合式:“地方需求+專業優勢”做實“三下鄉”
為了力戒形式主義,強化實用價值,把實踐做到實處,圍繞“當地需要什么”, “當地還需要什么”,“我們能做什么”,“我們還能做什么”這幾個問題,團委牽頭有關團總支、學生會先后3次與當地徽州區組織、共青團、旅游等部門互動磋商,尋求項目的最佳結合點。按照“地方需求+專業優勢”的模式 ,跨院部、跨年級、跨專業組隊,圍繞徽州區旅游資源與旅游滿意度、十八大精神與美好鄉村建設宣講、愛心支教3個項目開展活動,設置了旅游微電影拍攝、游客滿意度之神秘游客、大學生十八大精神與美好鄉村建設宣講團、“留守兒童暑期總動員”4個小組。嘗試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全方位展示徽州區旅游資源,以神秘游客身份進入區內各景點,開展徽州區旅游滿意度調研并形成專題調研報告,為徽州區旅游發展獻言進策。同時,走村進戶,宣講十八大精神與美好鄉村建設,送文化下鄉,教授居民廣場舞,開展留守兒童暑期夏令營活動,為美好鄉村建設添磚加瓦!吨袊嗄陥蟆酚枰詧蟮溃Q黃山學院聯合徽州區今年暑假開展的“中國夢?浪漫紅”徽州區復合型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是對傳統“三下鄉”的結構性調整,不僅讓同學們得到了鍛煉,也培養了大家的團隊合作精神,拓展了校地合作新空間。
計劃趕不上變化,團隊還未啟動,就得知活動主戰場徽州區6月30日遭遇百年不遇洪災,學校領導命令“三下鄉”志愿服務團隊改變既定的安排,變“服務團”為“突擊隊”,第一時間奔赴徽州區呈坎鎮,支援災區災后重建工作。黃山學院大學生情牽災區,支援災區的積極行動和不怕苦累的頑強毅力感動當地干部群眾,中國青年報、安徽衛視、黃山電視臺等媒體記者現場采訪。
校黨委書記徐成鋼在慰問“三下鄉”活動志愿者時指出,社會實踐活動能夠緊扣中共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及徽州區的地域特色,主題有新意;活動形式較以往更豐富,更貼近徽州區的發展,內容很充實。他強調,廣大青年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五四講話的殷切期望,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三下鄉”突擊隊第一時間奔赴呈坎救災
合作式——“請進來+走出去”拓寬三下鄉
情注兩岸,青年同行。為增進兩岸青少年友誼,促進兩岸文化交流,黃山學院繼2011年首次啟動與臺灣大學生社區服務夏令營活動之后,今年,團委、外事辦共同組隊再次啟動兩岸志愿者文化服務夏令營,在全校公開遴選7名大學生志愿者組成服務團,赴臺灣開展為期11天的服務與交流活動。
本屆交流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由在臺灣敏惠醫學護理專科學校舉行的“急救夏令營”活動、臺灣實踐大學的參訪活動以及在彰化二水家政服務中心進行的社區關懷老人服務活動組成;顒又,黃山學院志愿者組織編排的文藝節目得到了當地民眾的好評:展示徽州文化的《琴舞書畫》,表現安徽地方特色的黃梅戲教學,熱力四射的廣場舞《最炫民族風》,還有充滿濃郁臺灣風情的《高山情》。活動后很多志愿者與當地居民依依不舍,相互擁抱,濃濃的同胞之情在這里蔓延。
活動期間,同學們還領略了臺灣地理風貌、人文景觀以及了解了安徽與臺灣之間的歷史淵源,兩岸志愿者服務團的同學們心手相連,團結協作,在酷暑中磨練意志,將志愿服務的理念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志愿者萬青青同學在赴臺交流實踐日記中這樣寫到,“赴臺交流實踐,體驗的是風情,收獲的是情誼,碰撞的是思維,我將會一生珍藏!
院長汪建利在兩岸文化夏令營啟動儀式上指出,學校向來重視與國際與地區之間的交流,學校與臺灣實踐大學成功開展過多次交流互訪的活動,為進一步促進兩岸大學生身心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兩岸大學生社區服務志工團的成員們在活動中開拓眼界,全面發展,機遇寶貴,希望隊員“理論走下書本,實踐開拓視野”。

兩岸社區服務活動——志愿者為臺灣社區老人按摩
全員式——大學生家鄉計劃覆蓋“三下鄉”
校黨委副書記葉軍在“三下鄉”活動啟動儀式上指出,社會實踐活動要力戒形式主義,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有平臺,真正實現服務地方和人才培養雙贏。
如何讓社會實踐活動變“菁英式”“俱樂部式”為“全員式”“全覆蓋”,這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和能力提升、素質拓展面臨的困境和問題,鼓勵全校大學生到家鄉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黃山學院自2011年首次創造性的實施千名大學生家鄉計劃就是黃山學院這項工作走出困境邁開的新步子,按照公開招募、自愿報名的原則,招募一千名左右大學生志愿者利用暑期到自己家鄉或附近村(社區)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或小學教師,服務期限為1個月。
今年在以往的基礎上,倡議大學生面向社會積極投身各種志愿服務活動,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為和諧社會建設和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積極作用。拓展了社會實踐的形式內容,利用當地有利的實踐資源,深化拓寬實踐載體,實現志愿服務全員覆蓋。在組織活動中,力求安排學生深入到基層,有效組織返鄉大學生用所學知識、技能深入開展服務家鄉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各項實踐活動。形成個人調研報告和心得體會文章400余篇,逐步形成人人參與的全員氛圍,他們用當代大學生青春熱情參與家鄉發展建設,傳遞青春正能量,為“中國夢”的早日實現貢獻一份力量。今年暑期,團委還聯合市紅十字會,發動廣大學生立足當地群眾,開展社會公益事業滿意度調查,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回收873份,形成調研報告提交市紅會。

大學生家鄉計劃——義務電腦維修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暑期“三下鄉”活動,是大學生接觸基層和在基層學以致用的一個廣闊舞臺,是理論聯系實際,服務基層的重要途徑。同學們帶著滿腔的熱血和為人民奉獻的精神走進群眾中,在這里他們躬行實踐、揮灑汗水,把青春與激情奉獻給勞動人民,把溫暖與快樂帶進千家萬戶。
更多有關"徽州,活動,大學生,黃山,三下鄉"的文章請點擊進入黃山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