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東來中北大學作《歌曲創作的回顧與展望》專題講座
10月13日,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分黨組書記、著名作曲家徐沛東做客中北大講堂,為中北大學廣大師生及參加中國音樂家協會高校音樂聯盟2013年年會的各位嘉賓做了精彩的講座。校長劉有智代表學校為徐沛東老師頒發客座教授聘書,副校長白培康主持講座并介紹了徐沛東老師的主要事跡。
隨后,徐沛東老師以“歌曲創作的回顧和展望”為主題作了精彩講座。他從金鐘獎的創立和發展講起,梳理了中國歌曲創作歷程,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淺析歌曲的創新。在講到中國歌曲創作繁榮的每個階段時,徐沛東老師結合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氛圍,從具體的作品出發,剖析了每個階段作品的特點。他講到,20世紀初,同情勞苦大眾的歌曲應時而生,同時這個時代還實現了從半文半白向白話文歌詞的轉變;到了三四十年代,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工農革命歌曲、群眾歌曲、救亡抗戰的歌曲也發展起來了,并且流傳下來一批朗朗上口,經久不衰的作品;到了改革開放時期,國內歌曲創作出現 “西北風”的音樂文化現象,這一時代的作品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扎實的群眾基礎,達到了我國歌曲百年創作史上的又一個新高潮。他說,音樂是時代的印記,能傳承民族精神,他以抗戰年代的歌曲為例,認為那是一種武器,它用最直白的吶喊表達了全國人民的意愿,這種時代印記是當今社會無法比擬的。
接下來,徐沛東老師結合自己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所創作的新作講解歌曲創作時的注意事項:要充分了解和接觸生活,順應時代潮流,結合時代的發展趨勢,要寫有性格和有思想的作品,避免和自己或別人的作品撞車,同時不要被某些旋律影響,也不要被某些功利的現象左右。
最后,徐沛東先生希望歌曲創作事業能蓬勃發展,使得歌曲這種受眾最廣的藝術能發揮別的藝術門類不能替代的作用。
徐沛東老師的講座將中國音樂家協會高校音樂聯盟2013年年會推向了高潮。
記者 葛寧 秦澤鵬

更多有關"歌曲,創作,老師,作品,時代"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北大學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