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科大教科院張俊超博士來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作“質性研究:理解與應用”講座
張俊超

文新社訊10月24日下午,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張俊超老師為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教師、干部作了“質性研究:理解與應用”的學術講座。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院長劉獻君,常務副院長劉太林,副院長程紅,以及文科青年教師和部分機關部處負責人聽取了講座。
張俊超從對質性研究的理解和應用兩個方面講解了教育研究中的質性研究。講座中,張俊超首先提出學術研究方法的含義及其認識,“研究方法,就是對人的認識的反思,是對認識的認識。學習研究方法是對知識的學習,更是對知識的應用。”她說道。
“研究方法由問題、材料、理論和方法四要素組成,研究的過程就是這四要素之間的互動,新的學術思想在互動中產生。”張俊超說。隨后,她結合米爾斯等學者的研究結論和相關事例具體分析了四要素,并強調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且源于文獻和實踐經驗。她重點闡述了方法要素,并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講解。她還提到質的研究在于理解人們所建構的意義,研究者必須做“實地研究”以觀察自然環境下的行為。質的研究主要采用歸納方法,發現理論以驗證材料。
在講解應用部分時,張俊超從問題的提出、材料的收集與分析和研究報告的呈現三方面闡釋了怎樣做質性研究。她提出材料由訪談、觀察和文獻三方面收集,在分析中以建構范疇為核心。“現場文本中蘊藏著大量和豐富的研究寶藏,需要不斷地回到現場文本,將現場文本轉換為研究文本。”張俊超說道。
劉獻君在講座結束后表示,張俊超博士的講座很好,在研究中我們要將質的研究與定量研究結合起來,而且不能把質的研究與經驗總結等同,要認真探索研究方法。同時,他鼓勵青年教師立足教學與科研,并就教師做科研中要把握的幾個關鍵,談了自己的看法:第一,方向,老師必須根據自己的需要、學校的需要來選擇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第二,問題,做研究的時候一定要帶著問題去研究,琢磨問題,提出問題。要把選擇問題作為很重要的事;第三,規范,規范首先要有程序,沒有程序就沒有科學,第二要有標準,這篇文章好還是不好,問題準不準確等都要有標準,要遵循規范去做;第四,著手,從哪里著手,作為老師,教學科研主要是行為,作為學生,主要學習知識,學習知識和學習行為的方法是有區別的,學習知識要運用大腦進行思考,而行為則主要從模仿著手,教學研究從模仿開始,在模仿的基礎上創造;第五,申報,科研都是以項目為載體,項目要申報。申報很重要,要搞清楚從哪幾個地方申報,怎么申報;第六,堅持。一年干不成任何事,十年可能干成任何事。教師要圍繞自己的方向不斷研究,堅持數年,必有所獲。
據悉,舉辦此次講座的目的,是為了幫助青年教師、干部開展科研。今后,學校還要繼續舉辦類似講座。
相關鏈接:張俊超,副教授,現任中國院校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湖北省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曾任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獲2005年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9年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10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等。
(文字編輯:胡雅婷)
(圖片編輯:李家豪葉敏 陳伊)
更多有關"研究,自己的,方法,講座,湖北省"的文章請點擊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