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等]東華大學多項技術亮相工博會 打造綠色紡織產業鏈(圖)
時間:04-06 來源:東華大學 出處:m.jssxjxsb.com
[中國科學報]東華大學研發紡織業清潔生產新工藝
本報上海11月6日訊今天,記者從上海工博會獲悉,東華大學教授毛志平團隊研發的低成本綠色工藝實現了紡織產業清潔生產,棉型織物低溫漂白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目前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項;發表論文21篇;申請國際發明專利1項。
傳統紡織品印染前處理過程的退漿、精練和漂白等環節排放的廢水和COD占印染行業總排放量的55%。業界長期以來一直希望創新前處理工藝,在低溫、低堿環境下實現紡織品的退漿、精練和漂白等加工。
毛志平團隊重點設計、合成金屬配合物仿酶催化劑,并系統研究其合成工藝條件,實現了仿酶催化劑的批量生產。所合成的催化劑可將漂白溫度從常規的100℃降低至60℃~80℃,顯著降低了能耗。
研究人員以仿酶催化劑和液體果膠酶為核心助劑,開發了系列低溫、少堿、快速的紡織品前處理工藝,創新實現了低耗低排的綠色生產目標。與國家清潔生產一級標準相比,該項目技術單位產品平均可節能35%、節水10%,工業堿用量減少90%。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3-11-07 記者:黃辛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解放牛網]新科技當“便飯” 工博會很“家!保ㄕ洠
今天,2013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滬落幕。除了工業制造,工博會其實也很“居家”。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的科技創新館,科學家和工程師也十分關心燒飯、打扮、倒垃圾這些家常事,高新科技在其中成了“便飯”。
與臺灣高校首次組團參展,臺灣科技大學展區“最食人間煙火”?蒲腥藛T正在演示炒菜,模擬油煙的白色濃煙升騰而起,被一臺“四渦流”排油煙機“一口吞”?蒲腥藛T用激光筆掃視了一下白煙,可以隱約發現4股小型“龍卷風”的風力軌跡,“我們在實驗室還爆炒辣椒,同樣聞不到辣椒味道”。這種低風量、低噪音的油煙機,運用渦流結構的空氣動力學原理治理廚房空氣污染,還能將人員走動、門窗開閉等擾動氣流的影響降至最低。
有吃有穿,擅長紡織的東華大學不再用傳統纖維制衣,而是用微生物合成纖維。洪楓教授團隊介紹,“在電子顯微鏡下,微生物合成纖維素的過程實際是細菌在水中自由穿梭拉絲實現的,最終這種納米級纖維可形成連續的網狀結構,其化學成分與天然棉纖維素完全一樣。”由于具有極好的透水保水性、形狀可塑性和生物適應性,它不僅可以做衣造紙,甚至還可在美容領域用于制作水凝膠面膜,保濕率達90%以上。專家希望,今后用微生物纖維素材料替代棉花和石油基的人工纖維材料,減少耕地占用和環境污染。
(來源:解放日報記者徐瑞哲 時間:2013-11-09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SMG新聞綜合頻道]工博會在滬舉行 高校科研項目吸引眼球(摘錄)
![[中國科學報等]東華大學多項技術亮相工博會 打造綠色紡織產業鏈(圖)](/imgs/20131112/18_6642.jpg)
![[中國科學報等]東華大學多項技術亮相工博會 打造綠色紡織產業鏈(圖)](/imgs/20131112/18_6643.jpg)
(來源:上海電視臺 2013-11-07 記者:周云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文匯報]滬上高校科研成果走進工博會(摘錄)
2013年上海工博會開展僅一天,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研發的傳送帶式食品放射性檢測儀就與兩家企業簽訂了成交額約為1.5個億的合作協議。與此同時,由華東師大科技園企業、華東師大MBA學員創辦的上海啟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引進并研發的KEYBOT桌面型3D打印機已經走進中小學課堂。高?蒲谐晒辉偈强罩袠情w,而是可以轉化為效益、走進百姓生活。
如何在低溫、低堿環境下實驗紡織品的退漿、精練和漂白等加工,改善紡織產業鏈中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的環節?對此,東華大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毛志平教授團隊重點設計、合成金屬配合物仿酶催化劑,并系統研究其合成工藝條件,實現了仿酶催化劑的批量生產。所合成的催化劑可將漂白溫度從常規的100℃降低至60-80℃,顯著降低了能耗。學校還與青島蔚藍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開發紡織品精練用液體堿性果膠酶并實現規;a,與國外同類商品相比,活力相當,但成本只有三分之一。東華大學化工學院秦新波告訴記者,與國家清潔生產一級標準相比,該項目技術單位產品平均可節能35%、節水10%,工業堿用量減少90%。目前該技術在華紡股份等7家紡織龍頭企業推廣三年來,新增產值達3.9億元。
(來源:文匯報 2013年11月7日 記者:張鵬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上海熱線]東華大學多項綠色創新技術亮相工博會
實現紡織產業清潔生產的催化劑;可再生可循環的優質生態紡織材料;工業廢水的深度處理及低成本回用技術;用微生物合成纖維生產的綠色環保服裝……在11月5日開幕的2013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東華大學展出了涵蓋紡織全產業鏈的多項綠色創新技術,展示了綠色、智能、時尚的紡織產業新畫卷,體現了"科技為民生服務"的研究理念。
綠色工藝實現紡織產業清潔生產
傳統紡織品印染前處理過程的退漿、精練和漂白等環節,需要在高溫強堿條件下進行,是紡織產業鏈中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環節之一,排放的廢水和COD占印染行業總排放量的55%("化學需氧量"COD是評定水質污染程度的重要綜合指標,COD越高則表明水體污染越嚴重)。業界長期以來一直希望創新前處理工藝,在低溫、低堿環境下實現紡織品的退漿、精練和漂白等加工,既降低處理溫度減少能耗,又降低高堿性廢水排放,減輕廢水治理負擔。
東華大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毛志平教授團隊重點設計、合成金屬配合物仿酶催化劑,并系統研究其合成工藝條件,實現了仿酶催化劑的批量生產。所合成的催化劑可將漂白溫度從常規的100℃降低至60-80℃,顯著降低了能耗。與青島蔚藍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開發紡織品精練用液體堿性果膠酶并實現規;a,與國外同類商品相比,活力相當,但成本只有其三分之一。
項目組以仿酶催化劑和液體果膠酶為核心助劑,開發了系列低溫、少堿、快速的紡織品前處理工藝,創新實現了低耗低排的綠色生產目標。與國家清潔生產一級標準相比,該項目技術單位產品平均可節能35%、節水10%,工業堿用量減少90%之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技術在華紡股份等7家紡織龍頭企業推廣三年來,新增產值3.9億元。項目技術目前已被行業作為清潔生產重點項目予以推廣,對緩解我國能源緊張、水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作用突出,對紡織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廣作用。
環保裝備生產優質紡織材料
當前的紡織產業迫切需要提升整個行業產品檔次,尤其急需在紡織材料改性加工技術方面實現創新。目前織物改性多采用濃堿的膨潤作用來增強纖維的相關性能,不僅影響產品質量,而且對環境污染很大。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孫以澤教授團隊因此創造性地提出了多流體總線、多改性釜并發運行理論,運用液氨等介質及特定牽伸運動綜合作用對棉麻纖維紗線進行晶變改性的技術,并自主研發了相應的成套裝備與工藝。
棉麻纖維、紗線晶變改性加工成套裝備屬原始創新裝備,能為創造優質的差別化天然纖維、紗線新紡材提供保障。該裝備是無水改性裝備,其主要介質液氨可回收利用,無廢液、無廢氣,可實現零排放,無環境污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自動化、智能化等特點。該環保裝備可對紡織領域最重要的纖維類別--棉花、麻類以及粘膠類纖維、紗線進行改性加工,處理后的織物更具超級柔軟、耐久膨松、防縮抗皺、啞光光澤、染色均勻等優勢,由此可帶動我國紡織品實現高檔、高質、高性能生產,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工業廢水的低成本回用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紡織印染行業主要密集區,由于各種化學制劑不斷推陳出新,廢水處理難度加大,威脅水環境安全。印染企業普遍能接受的廢水深度處理回用成本僅為0.5元/ m3左右,而當前的廢水處理成本是這個價格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難以讓企業接受。
東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泉源教授項目組深入研究,研制的吸附材料,具有發達的孔隙結構和較大的比表面積,脫鹽、脫有機污染物作用明顯,能使工業廢水褪色近80%,而成本低廉,尤其采用高級氧化再生方法的成本僅為傳統再生方法的40-60%。
陳泉源教授團隊還提出了"分質回用"的方法,就是在不同的工藝環節使用不同處理程度的廢水。經一體化的設備系統處理過的工業廢水,水質可用于園林灌溉、道路保潔、汽車洗刷以及噴水池、冷卻設備補充用水等場合,還能滿足印染加工任一工序的要求,實現了工業廢水的低成本回用。
微生物合成出綠色紡織新材料
展會上還展出了科研人員用微生物合成出的一種化學成分和天然棉纖維素完全一樣但尺寸僅為納米級的纖維素聚合物,具有極好的透水保水性、形狀可塑性和生物適應性,擁有多項世界獨有專利。項目負責人東華大學洪楓教授介紹,這種微生物纖維素除了可以用于替代棉纖維用于服裝,還可以用于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超濾膜等,在美容領域可用于制作水凝膠面膜,保水率在90%以上,給愛美人士帶來了福音。在處理燒燙傷、糖尿病患者潰瘍、皮膚移植等醫用領域效果突出,可用于人造皮膚和抗菌敷料,是具有極好修護功能的傷口敷料;而基于其納米纖維特性制造小徑人工血管和骨組織工程支架更是應用前景廣闊。
"微生物合成纖維素的過程實際是通過細菌在水中自由穿梭拉絲實現的,納米纖維最終可形成連續的網狀結構。這樣生產出來的'特種紙'既強又韌。"洪教授對記者說"我們有一個東華夢,希望今后能用微生物合成的纖維素材料替代棉花和石油基材料,減少耕地占用和環境污染,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上海熱線 2013-11-07 記者:馬逢鈺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新聞晚報]東華大學發明新型催化劑 3年為企業增加產值3.9億
晚報訊 實現紡織產業清潔生產的催化劑;可再生可循環的優質生態紡織材料;工業廢水的深度處理及低成本回用技術……東華大學昨天在工博會上發布了涵蓋紡織全產業鏈的多項綠色創新技術。
傳統紡織品印染前處理過程的退漿、精練和漂白等環節,需要在高溫強堿條件下進行,是紡織產業鏈中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環節之一。怎樣才能既降低處理溫度減少能耗,又降低高堿性廢水排放,減輕廢水治理負擔呢?東華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毛志平教授團隊與青島蔚藍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開發了新型催化劑——紡織品精練用液體堿性果膠酶并實現規;a,與國外同類商品相比,活力相當、低耗低排、成本只有其三分之一。
與國家清潔生產一級標準相比,該項目技術單位產品平均可節能35%、節水10%,工業堿用量減少90%之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目前,該技術在華紡股份等7家紡織龍頭企業推廣三年來,新增產值3.9億元,被行業作為清潔生產重點項目予以推廣。
(來源:新聞晚報 2013-11-07 記者 張騫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上海教育新聞網]東華大學多項技術亮相工博會 打造綠色紡織產業鏈
![[中國科學報等]東華大學多項技術亮相工博會 打造綠色紡織產業鏈(圖)](/imgs/20131112/18_6644.jpg)
第1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高校展區,東華大學展臺。 (攝影:劉曉晶)
可以讓紡織產業清潔生產的催化劑、可循環利用的生態紡織材料、微生物合成纖維制成的綠色環保服裝……11月6日,記者在2013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東華大學展區了解到,該校充分發揮紡織專業特色,打造一系列涵蓋紡織全產業鏈的綠色創新技術。
“仿酶催化劑”生產環保成本低
據了解,傳統紡織品在印染前需要經過退漿、精練和漂白等環節,均在高溫強堿條件下進行,這一過程將造成巨大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如果能創新處理工藝,在低溫、低堿環境下實現紡織品的加工,就能減少能耗,并降低廢水排放,減輕廢水治理負擔。”東華大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毛志平表示。
為此,毛志平率領課題組設計研制了一種仿酶催化劑,可以將紡織品的漂白溫度從常規的100℃降低至60-80℃,顯著降低了能耗。據悉,該技術成果正與青島蔚藍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進一步研究開發紡織品精練用液體堿性果膠酶并實現規;a,成本只有國外同類產品價格的三分之一。
據該項目組成員東華大學研究生秦新波介紹,這項技術與國家清潔生產一級標準相比,單位產品平均可節能35%、節水10%,工業堿用量減少90%之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悉,該技術在華紡股份等7家紡織龍頭企業推廣三年來,已實現新增產值3.9億元;目前已被行業作為清潔生產重點項目予以推廣,“這對緩解我國能源緊張、水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問題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對紡織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也起到了的示范推廣作用。”毛志平說。
高檔紡織品生產可循環利用
東華大學的科研工作者們不僅關注紡織品印染環節前的環保高效生產,還對紡織材料改性加工技術有著深入的研究。在本屆工博會上,該校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孫以澤創造性地提出了多流體總線、多改性釜并發運行理論,運用液氨等介質及特定牽伸運動綜合作用,對棉麻纖維紗線進行晶變改性。
針對這一科研成果,孫以澤率領團隊自主研發了成套的裝備與工藝——棉麻纖維、紗線晶變改性加工成套裝備。這套極具創新性的裝備,能為創造優質的差別化天然纖維、紗線新紡材提供保障。
“這是一套無水改性裝備,其主要介質液氨可回收利用,無廢液、無廢氣,可實現零排放,無環境污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自動化、智能化等特點! 孫以澤介紹,該環保裝備可對紡織領域最重要的纖維類別——棉花、麻類以及粘膠類纖維、紗線進行改性加工,處理后的織物更具超級柔軟、耐久膨松、防縮抗皺、啞光光澤、染色均勻等優勢。
“這樣一來,我國的紡織品就可以實現高檔、高質、高性能生產,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孫以澤對此充滿信心。
微生物也可以制成服裝
在本屆工博會上,東華大學還展示出了一種用微生物合成的纖維素聚合物,將給整個紡織產業帶來一場革新。據悉,這種微生物纖維的化學成分和天然棉纖維素完全一樣,但尺寸僅為納米級!八哂袠O好的透水保水性、形狀可塑性和生物適應性,已擁有多項世界獨有專利!痹擁椖控撠熑藮|華大學教授洪楓介紹道。
他表示,這種微生物纖維素除了可以用于替代棉纖維用于服裝,還可以用于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超濾膜等,在美容領域可用于制作水凝膠面膜,保水率在90%以上,給愛美人士帶來了福音。
此外,這一材料對處理燒燙傷、糖尿病患者潰瘍、皮膚移植等醫用方面也效果突出,可用于人造皮膚和抗菌敷料,具有極好的傷口修護功能。“而基于其納米纖維特性,用其制造小徑人工血管和骨組織工程支架更是應用前景廣闊。” 洪楓說。
“微生物合成纖維素的過程實際是通過細菌在水中自由穿梭拉絲實現的,納米纖維最終可形成連續的網狀結構。這樣生產出來的‘特種紙’既強又韌! 洪楓這樣期待道,“希望今后能用微生物合成的纖維素材料替代棉花和石油基材料,減少耕地占用和環境污染,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上海教育新聞網 2013-11-06 作者:劉時玉 段然 邱登梅)
--------------------------------
[上?萍紙骫紡織產業“綠色轉身”——東華大學多項創新技術亮相工博會
實現紡織產業清潔生產的催化劑、可再生可循環的優質生態紡織材料、工業廢水的深度處理及低成本回用技術、用微生物合成纖維生產的綠色環保服裝……2013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東華大學展示了綠色、智能、時尚的紡織產業新畫卷。
綠色工藝節能節水
傳統紡織品印染前處理過程的退漿、精練和漂白等環節,需要在高溫強堿條件下進行,是紡織產業鏈中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環節之一,排放的廢水和COD占印染行業總排放量的55%(“化學需氧量”COD是評定水質污染程度的重要綜合指標,COD越高則表明水體污染越嚴重)。東華大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毛志平教授團隊重點設計、合成金屬配合物仿酶催化劑,并系統研究其合成工藝條件,實現了仿酶催化劑的批量生產。所合成的催化劑可將漂白溫度從常規的100℃降低至60℃~80℃,顯著降低了能耗。學校又與青島蔚藍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開發紡織品精練用液體堿性果膠酶并實現規;a,與國外同類商品相比,活力相當,但成本只有其三分之一。
項目組以仿酶催化劑和液體果膠酶為核心助劑,開發了系列低溫、少堿、快速的紡織品前處理工藝,創新實現了低耗低排的綠色生產目標。參與該項目的東華大學研究生秦新波向記者報出了一連串數據:“與國家清潔生產一級標準相比,該項目技術單位產品平均可節能35%,節水10%,工業堿用量減少90%之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技術在華紡股份等7家紡織龍頭企業推廣3年來,新增產值3.9億元!
環保裝備零排放
當前的紡織產業迫切需要提升整個行業產品檔次,尤其急需在紡織材料改性加工技術方面實現創新。目前織物改性多采用濃堿的膨潤作用來增強纖維的相關性能,不僅影響產品質量,而且對環境污染很大。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孫以澤教授團隊因此創造性地提出了多流體總線、多改性釜并發運行理論,運用液氨等介質及特定牽伸運動綜合作用對棉麻纖維紗線進行晶變改性的技術,自主研發了相應的成套裝備與工藝。
棉麻纖維、紗線晶變改性加工成套裝備屬原始創新裝備,能為創造優質的差別化天然纖維、紗線新紡材提供保障。該裝備是無水改性裝備,其主要介質液氨可回收利用,無廢液、無廢氣,可實現零排放,無環境污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自動化、智能化等特點。該環保裝備可對紡織領域最重要的纖維類別——棉花、麻類以及粘膠類纖維、紗線進行改性加工,處理后的織物更具超級柔軟、耐久膨松、防縮抗皺、啞光光澤、染色均勻等優勢,由此可帶動我國紡織品實現高檔、高質、高性能生產,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 來源:上?萍紙 2013年11月08日 作者:陶婷婷 段然 邱登梅)
更多有關"紡織,催化劑,改性,紡織品,微生物"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東華大學新聞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本報上海11月6日訊今天,記者從上海工博會獲悉,東華大學教授毛志平團隊研發的低成本綠色工藝實現了紡織產業清潔生產,棉型織物低溫漂白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目前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項;發表論文21篇;申請國際發明專利1項。
傳統紡織品印染前處理過程的退漿、精練和漂白等環節排放的廢水和COD占印染行業總排放量的55%。業界長期以來一直希望創新前處理工藝,在低溫、低堿環境下實現紡織品的退漿、精練和漂白等加工。
毛志平團隊重點設計、合成金屬配合物仿酶催化劑,并系統研究其合成工藝條件,實現了仿酶催化劑的批量生產。所合成的催化劑可將漂白溫度從常規的100℃降低至60℃~80℃,顯著降低了能耗。
研究人員以仿酶催化劑和液體果膠酶為核心助劑,開發了系列低溫、少堿、快速的紡織品前處理工藝,創新實現了低耗低排的綠色生產目標。與國家清潔生產一級標準相比,該項目技術單位產品平均可節能35%、節水10%,工業堿用量減少90%。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3-11-07 記者:黃辛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解放牛網]新科技當“便飯” 工博會很“家!保ㄕ洠
今天,2013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滬落幕。除了工業制造,工博會其實也很“居家”。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的科技創新館,科學家和工程師也十分關心燒飯、打扮、倒垃圾這些家常事,高新科技在其中成了“便飯”。
與臺灣高校首次組團參展,臺灣科技大學展區“最食人間煙火”?蒲腥藛T正在演示炒菜,模擬油煙的白色濃煙升騰而起,被一臺“四渦流”排油煙機“一口吞”?蒲腥藛T用激光筆掃視了一下白煙,可以隱約發現4股小型“龍卷風”的風力軌跡,“我們在實驗室還爆炒辣椒,同樣聞不到辣椒味道”。這種低風量、低噪音的油煙機,運用渦流結構的空氣動力學原理治理廚房空氣污染,還能將人員走動、門窗開閉等擾動氣流的影響降至最低。
有吃有穿,擅長紡織的東華大學不再用傳統纖維制衣,而是用微生物合成纖維。洪楓教授團隊介紹,“在電子顯微鏡下,微生物合成纖維素的過程實際是細菌在水中自由穿梭拉絲實現的,最終這種納米級纖維可形成連續的網狀結構,其化學成分與天然棉纖維素完全一樣。”由于具有極好的透水保水性、形狀可塑性和生物適應性,它不僅可以做衣造紙,甚至還可在美容領域用于制作水凝膠面膜,保濕率達90%以上。專家希望,今后用微生物纖維素材料替代棉花和石油基的人工纖維材料,減少耕地占用和環境污染。
(來源:解放日報記者徐瑞哲 時間:2013-11-09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SMG新聞綜合頻道]工博會在滬舉行 高校科研項目吸引眼球(摘錄)
![[中國科學報等]東華大學多項技術亮相工博會 打造綠色紡織產業鏈(圖)](/imgs/20131112/18_6642.jpg)
![[中國科學報等]東華大學多項技術亮相工博會 打造綠色紡織產業鏈(圖)](/imgs/20131112/18_6643.jpg)
--------------------------------------
[文匯報]滬上高校科研成果走進工博會(摘錄)
2013年上海工博會開展僅一天,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研發的傳送帶式食品放射性檢測儀就與兩家企業簽訂了成交額約為1.5個億的合作協議。與此同時,由華東師大科技園企業、華東師大MBA學員創辦的上海啟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引進并研發的KEYBOT桌面型3D打印機已經走進中小學課堂。高?蒲谐晒辉偈强罩袠情w,而是可以轉化為效益、走進百姓生活。
如何在低溫、低堿環境下實驗紡織品的退漿、精練和漂白等加工,改善紡織產業鏈中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的環節?對此,東華大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毛志平教授團隊重點設計、合成金屬配合物仿酶催化劑,并系統研究其合成工藝條件,實現了仿酶催化劑的批量生產。所合成的催化劑可將漂白溫度從常規的100℃降低至60-80℃,顯著降低了能耗。學校還與青島蔚藍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開發紡織品精練用液體堿性果膠酶并實現規;a,與國外同類商品相比,活力相當,但成本只有三分之一。東華大學化工學院秦新波告訴記者,與國家清潔生產一級標準相比,該項目技術單位產品平均可節能35%、節水10%,工業堿用量減少90%。目前該技術在華紡股份等7家紡織龍頭企業推廣三年來,新增產值達3.9億元。
(來源:文匯報 2013年11月7日 記者:張鵬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上海熱線]東華大學多項綠色創新技術亮相工博會
實現紡織產業清潔生產的催化劑;可再生可循環的優質生態紡織材料;工業廢水的深度處理及低成本回用技術;用微生物合成纖維生產的綠色環保服裝……在11月5日開幕的2013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東華大學展出了涵蓋紡織全產業鏈的多項綠色創新技術,展示了綠色、智能、時尚的紡織產業新畫卷,體現了"科技為民生服務"的研究理念。
綠色工藝實現紡織產業清潔生產
傳統紡織品印染前處理過程的退漿、精練和漂白等環節,需要在高溫強堿條件下進行,是紡織產業鏈中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環節之一,排放的廢水和COD占印染行業總排放量的55%("化學需氧量"COD是評定水質污染程度的重要綜合指標,COD越高則表明水體污染越嚴重)。業界長期以來一直希望創新前處理工藝,在低溫、低堿環境下實現紡織品的退漿、精練和漂白等加工,既降低處理溫度減少能耗,又降低高堿性廢水排放,減輕廢水治理負擔。
東華大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毛志平教授團隊重點設計、合成金屬配合物仿酶催化劑,并系統研究其合成工藝條件,實現了仿酶催化劑的批量生產。所合成的催化劑可將漂白溫度從常規的100℃降低至60-80℃,顯著降低了能耗。與青島蔚藍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開發紡織品精練用液體堿性果膠酶并實現規;a,與國外同類商品相比,活力相當,但成本只有其三分之一。
項目組以仿酶催化劑和液體果膠酶為核心助劑,開發了系列低溫、少堿、快速的紡織品前處理工藝,創新實現了低耗低排的綠色生產目標。與國家清潔生產一級標準相比,該項目技術單位產品平均可節能35%、節水10%,工業堿用量減少90%之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技術在華紡股份等7家紡織龍頭企業推廣三年來,新增產值3.9億元。項目技術目前已被行業作為清潔生產重點項目予以推廣,對緩解我國能源緊張、水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作用突出,對紡織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廣作用。
環保裝備生產優質紡織材料
當前的紡織產業迫切需要提升整個行業產品檔次,尤其急需在紡織材料改性加工技術方面實現創新。目前織物改性多采用濃堿的膨潤作用來增強纖維的相關性能,不僅影響產品質量,而且對環境污染很大。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孫以澤教授團隊因此創造性地提出了多流體總線、多改性釜并發運行理論,運用液氨等介質及特定牽伸運動綜合作用對棉麻纖維紗線進行晶變改性的技術,并自主研發了相應的成套裝備與工藝。
棉麻纖維、紗線晶變改性加工成套裝備屬原始創新裝備,能為創造優質的差別化天然纖維、紗線新紡材提供保障。該裝備是無水改性裝備,其主要介質液氨可回收利用,無廢液、無廢氣,可實現零排放,無環境污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自動化、智能化等特點。該環保裝備可對紡織領域最重要的纖維類別--棉花、麻類以及粘膠類纖維、紗線進行改性加工,處理后的織物更具超級柔軟、耐久膨松、防縮抗皺、啞光光澤、染色均勻等優勢,由此可帶動我國紡織品實現高檔、高質、高性能生產,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工業廢水的低成本回用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紡織印染行業主要密集區,由于各種化學制劑不斷推陳出新,廢水處理難度加大,威脅水環境安全。印染企業普遍能接受的廢水深度處理回用成本僅為0.5元/ m3左右,而當前的廢水處理成本是這個價格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難以讓企業接受。
東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泉源教授項目組深入研究,研制的吸附材料,具有發達的孔隙結構和較大的比表面積,脫鹽、脫有機污染物作用明顯,能使工業廢水褪色近80%,而成本低廉,尤其采用高級氧化再生方法的成本僅為傳統再生方法的40-60%。
陳泉源教授團隊還提出了"分質回用"的方法,就是在不同的工藝環節使用不同處理程度的廢水。經一體化的設備系統處理過的工業廢水,水質可用于園林灌溉、道路保潔、汽車洗刷以及噴水池、冷卻設備補充用水等場合,還能滿足印染加工任一工序的要求,實現了工業廢水的低成本回用。
微生物合成出綠色紡織新材料
展會上還展出了科研人員用微生物合成出的一種化學成分和天然棉纖維素完全一樣但尺寸僅為納米級的纖維素聚合物,具有極好的透水保水性、形狀可塑性和生物適應性,擁有多項世界獨有專利。項目負責人東華大學洪楓教授介紹,這種微生物纖維素除了可以用于替代棉纖維用于服裝,還可以用于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超濾膜等,在美容領域可用于制作水凝膠面膜,保水率在90%以上,給愛美人士帶來了福音。在處理燒燙傷、糖尿病患者潰瘍、皮膚移植等醫用領域效果突出,可用于人造皮膚和抗菌敷料,是具有極好修護功能的傷口敷料;而基于其納米纖維特性制造小徑人工血管和骨組織工程支架更是應用前景廣闊。
"微生物合成纖維素的過程實際是通過細菌在水中自由穿梭拉絲實現的,納米纖維最終可形成連續的網狀結構。這樣生產出來的'特種紙'既強又韌。"洪教授對記者說"我們有一個東華夢,希望今后能用微生物合成的纖維素材料替代棉花和石油基材料,減少耕地占用和環境污染,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上海熱線 2013-11-07 記者:馬逢鈺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新聞晚報]東華大學發明新型催化劑 3年為企業增加產值3.9億
晚報訊 實現紡織產業清潔生產的催化劑;可再生可循環的優質生態紡織材料;工業廢水的深度處理及低成本回用技術……東華大學昨天在工博會上發布了涵蓋紡織全產業鏈的多項綠色創新技術。
傳統紡織品印染前處理過程的退漿、精練和漂白等環節,需要在高溫強堿條件下進行,是紡織產業鏈中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環節之一。怎樣才能既降低處理溫度減少能耗,又降低高堿性廢水排放,減輕廢水治理負擔呢?東華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毛志平教授團隊與青島蔚藍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開發了新型催化劑——紡織品精練用液體堿性果膠酶并實現規;a,與國外同類商品相比,活力相當、低耗低排、成本只有其三分之一。
與國家清潔生產一級標準相比,該項目技術單位產品平均可節能35%、節水10%,工業堿用量減少90%之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目前,該技術在華紡股份等7家紡織龍頭企業推廣三年來,新增產值3.9億元,被行業作為清潔生產重點項目予以推廣。
(來源:新聞晚報 2013-11-07 記者 張騫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上海教育新聞網]東華大學多項技術亮相工博會 打造綠色紡織產業鏈
![[中國科學報等]東華大學多項技術亮相工博會 打造綠色紡織產業鏈(圖)](/imgs/20131112/18_6644.jpg)
可以讓紡織產業清潔生產的催化劑、可循環利用的生態紡織材料、微生物合成纖維制成的綠色環保服裝……11月6日,記者在2013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東華大學展區了解到,該校充分發揮紡織專業特色,打造一系列涵蓋紡織全產業鏈的綠色創新技術。
“仿酶催化劑”生產環保成本低
據了解,傳統紡織品在印染前需要經過退漿、精練和漂白等環節,均在高溫強堿條件下進行,這一過程將造成巨大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如果能創新處理工藝,在低溫、低堿環境下實現紡織品的加工,就能減少能耗,并降低廢水排放,減輕廢水治理負擔。”東華大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毛志平表示。
為此,毛志平率領課題組設計研制了一種仿酶催化劑,可以將紡織品的漂白溫度從常規的100℃降低至60-80℃,顯著降低了能耗。據悉,該技術成果正與青島蔚藍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進一步研究開發紡織品精練用液體堿性果膠酶并實現規;a,成本只有國外同類產品價格的三分之一。
據該項目組成員東華大學研究生秦新波介紹,這項技術與國家清潔生產一級標準相比,單位產品平均可節能35%、節水10%,工業堿用量減少90%之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悉,該技術在華紡股份等7家紡織龍頭企業推廣三年來,已實現新增產值3.9億元;目前已被行業作為清潔生產重點項目予以推廣,“這對緩解我國能源緊張、水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問題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對紡織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也起到了的示范推廣作用。”毛志平說。
高檔紡織品生產可循環利用
東華大學的科研工作者們不僅關注紡織品印染環節前的環保高效生產,還對紡織材料改性加工技術有著深入的研究。在本屆工博會上,該校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孫以澤創造性地提出了多流體總線、多改性釜并發運行理論,運用液氨等介質及特定牽伸運動綜合作用,對棉麻纖維紗線進行晶變改性。
針對這一科研成果,孫以澤率領團隊自主研發了成套的裝備與工藝——棉麻纖維、紗線晶變改性加工成套裝備。這套極具創新性的裝備,能為創造優質的差別化天然纖維、紗線新紡材提供保障。
“這是一套無水改性裝備,其主要介質液氨可回收利用,無廢液、無廢氣,可實現零排放,無環境污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自動化、智能化等特點! 孫以澤介紹,該環保裝備可對紡織領域最重要的纖維類別——棉花、麻類以及粘膠類纖維、紗線進行改性加工,處理后的織物更具超級柔軟、耐久膨松、防縮抗皺、啞光光澤、染色均勻等優勢。
“這樣一來,我國的紡織品就可以實現高檔、高質、高性能生產,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孫以澤對此充滿信心。
微生物也可以制成服裝
在本屆工博會上,東華大學還展示出了一種用微生物合成的纖維素聚合物,將給整個紡織產業帶來一場革新。據悉,這種微生物纖維的化學成分和天然棉纖維素完全一樣,但尺寸僅為納米級!八哂袠O好的透水保水性、形狀可塑性和生物適應性,已擁有多項世界獨有專利!痹擁椖控撠熑藮|華大學教授洪楓介紹道。
他表示,這種微生物纖維素除了可以用于替代棉纖維用于服裝,還可以用于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超濾膜等,在美容領域可用于制作水凝膠面膜,保水率在90%以上,給愛美人士帶來了福音。
此外,這一材料對處理燒燙傷、糖尿病患者潰瘍、皮膚移植等醫用方面也效果突出,可用于人造皮膚和抗菌敷料,具有極好的傷口修護功能。“而基于其納米纖維特性,用其制造小徑人工血管和骨組織工程支架更是應用前景廣闊。” 洪楓說。
“微生物合成纖維素的過程實際是通過細菌在水中自由穿梭拉絲實現的,納米纖維最終可形成連續的網狀結構。這樣生產出來的‘特種紙’既強又韌! 洪楓這樣期待道,“希望今后能用微生物合成的纖維素材料替代棉花和石油基材料,減少耕地占用和環境污染,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上海教育新聞網 2013-11-06 作者:劉時玉 段然 邱登梅)
--------------------------------
[上?萍紙骫紡織產業“綠色轉身”——東華大學多項創新技術亮相工博會
實現紡織產業清潔生產的催化劑、可再生可循環的優質生態紡織材料、工業廢水的深度處理及低成本回用技術、用微生物合成纖維生產的綠色環保服裝……2013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東華大學展示了綠色、智能、時尚的紡織產業新畫卷。
綠色工藝節能節水
傳統紡織品印染前處理過程的退漿、精練和漂白等環節,需要在高溫強堿條件下進行,是紡織產業鏈中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環節之一,排放的廢水和COD占印染行業總排放量的55%(“化學需氧量”COD是評定水質污染程度的重要綜合指標,COD越高則表明水體污染越嚴重)。東華大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毛志平教授團隊重點設計、合成金屬配合物仿酶催化劑,并系統研究其合成工藝條件,實現了仿酶催化劑的批量生產。所合成的催化劑可將漂白溫度從常規的100℃降低至60℃~80℃,顯著降低了能耗。學校又與青島蔚藍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開發紡織品精練用液體堿性果膠酶并實現規;a,與國外同類商品相比,活力相當,但成本只有其三分之一。
項目組以仿酶催化劑和液體果膠酶為核心助劑,開發了系列低溫、少堿、快速的紡織品前處理工藝,創新實現了低耗低排的綠色生產目標。參與該項目的東華大學研究生秦新波向記者報出了一連串數據:“與國家清潔生產一級標準相比,該項目技術單位產品平均可節能35%,節水10%,工業堿用量減少90%之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技術在華紡股份等7家紡織龍頭企業推廣3年來,新增產值3.9億元!
環保裝備零排放
當前的紡織產業迫切需要提升整個行業產品檔次,尤其急需在紡織材料改性加工技術方面實現創新。目前織物改性多采用濃堿的膨潤作用來增強纖維的相關性能,不僅影響產品質量,而且對環境污染很大。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孫以澤教授團隊因此創造性地提出了多流體總線、多改性釜并發運行理論,運用液氨等介質及特定牽伸運動綜合作用對棉麻纖維紗線進行晶變改性的技術,自主研發了相應的成套裝備與工藝。
棉麻纖維、紗線晶變改性加工成套裝備屬原始創新裝備,能為創造優質的差別化天然纖維、紗線新紡材提供保障。該裝備是無水改性裝備,其主要介質液氨可回收利用,無廢液、無廢氣,可實現零排放,無環境污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自動化、智能化等特點。該環保裝備可對紡織領域最重要的纖維類別——棉花、麻類以及粘膠類纖維、紗線進行改性加工,處理后的織物更具超級柔軟、耐久膨松、防縮抗皺、啞光光澤、染色均勻等優勢,由此可帶動我國紡織品實現高檔、高質、高性能生產,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 來源:上?萍紙 2013年11月08日 作者:陶婷婷 段然 邱登梅)
更多有關"紡織,催化劑,改性,紡織品,微生物"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東華大學新聞中心查看
返回到頂部你應該還會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