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力學院校友崔健偉在媒體上解讀“幸福指數”
11月12日山東《濟南日報》刊登文章《幸福指數數學表達式為P2=I/MGDP 算算你的是多少》,濟南供電公司高級工程師、上海電力學院兼職教授、1997屆校友崔健偉深入解讀“幸福指數”。全文如下:
面對每年都在高速增長的GDP,你感到幸福了嗎?你家的幸福指數處在一個怎樣的水平?今年3月6日,本報曾以《濟南學者創建“GDP的含金量”公式》為題,請濟南學者崔健偉解釋了該如何正確認識“GDP的含金量”問題。記者近日再次采訪了崔健偉,請他詳細解讀了“幸福指數”這個概念。
只有GDP可能不一定幸福,但是沒有GDP一定不幸福
2010年3月初,《中國經濟周刊》公布一個計算公式,并將其命名為居民收入幸福感指數。兩年后,改為居民收入幸福指數。
崔健偉說,在經濟學范疇內,這個公式準確的命名應該叫幸福指數公式。幸福指數公式原先在學術上叫發展因子,數學表達式為P2=I/MGDP。其中P2代表發展因子,I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M表示當地居民人口,I/M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GDP表示當地的人均GDP。發展因子P2與當地居民的收入I成正比;與當地人口M和當地的人均GDP成反比。與發展因子對應,還有另一個因子叫生存因子,用P1表示。他介紹,在發展因子P2公式中,既包含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用人均GDP表示),又包含當地居民收入的發展(用I表示),更包含人的發展(用M表示)。公式中的三個參數都發展了,那么自然就代表人們的幸福指數。“該公式的本質及核心就是:當地居民的收入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而同步提高。”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曾經對幸福指數作了精辟的論述。2012年10月,他在經合組織第四屆世界論壇上表示:只有GDP,可能不一定幸福;但是沒有GDP,一定不幸福。我們需要的是超越GDP,而不是拋棄GDP。
崔健偉解釋,從P2公式上看,人均GDP在分母上,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數值很大,而當地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I/M較小時,此時居民的幸福指數數值很小,自然這里的人們幸福感就會減小。這就是馬建堂局長闡述的“只有GDP,可能不幸福”的深刻含義。“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比較高,而當地的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樣也比較高。從幸福指數公式P2=I/MGDP來看,計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比較大,當地居民的幸福感就自然比較高。”
而另一方面,假設一個國家或地區沒有GDP時,該國或該地區居民的幸福指數就沒有意義。
近期以來,包括部分專家在內的人士發出一種提問,幸福指數為什么還是建立在GDP基礎上?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們只要勞動和生產,就一定會產生GDP。人類社會的勞動和生產是人們獲得幸福的一個重要基礎,也是一個基本前提。
如果沒有勞動、生產和服務,就一定沒有幸福。因此,幸福指數公式中必須存在一個GDP參數,也就是講人類的幸福必須與勞動和生產聯系起來,必然與經濟學中的重要參數——— 人均GDP聯系起來。
談論幸福需要一個大前提有生存保障才談得上幸福
崔健偉解釋,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地區的人們在談論幸福時都需要一個大前提,即一定要有生存保障。這個國家或地區是在沒有發生和出現全面的糧食危機,沒有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或者發生全面戰爭的前提下。在學術上叫做生存因子大于零,即生存因子P1>0。
前幾年,央視記者曾就“你幸福嗎”這個問題針對民眾進行過采訪。10年前的今天,當時正值伊拉克戰爭爆發,世界上眾多記者趕到戰火紛飛的戰場,卻沒有一個記者采訪當地民眾時提問:“你幸福嗎”。根本原因就是:當年這個國家沒有爆發戰爭的這個大前提不存在。
另外,我們也觀察到,幾年前,非洲有的國家發生嚴重的糧食危機,同樣這個大前提也不存在。所以,詢問對方“你幸福嗎”,一定要存在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被提問者一定要有生存保障。
如果你問從戰爭年代過來的老干部、老戰士現在的生活如何?您們幸福嗎?他們一定會講,比起我們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友,我幸福多了!老干部、老戰士講的就是在當年爆發戰爭的特殊情況下,戰爭年代沒有生存保障,自然就談不上幸福。
媒體運用發展因子公式關注各省份GDP含金量
崔健偉開展發展因子公式(也就是現在的GDP含金量和幸福指數公式)的研究已經10多年。其中發展因子P2公式2003年4月就已經創立。2005年1月,他在《山東大學學報》發表原創性論文———《最大購買力數學模型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中的應用》。2009年1月,又出版專著《家庭、社會與購買力》,其中運用發展因子公式解讀了科學發展觀。幾年來,國內數名專家、學者將該理論應用到多個領域。
自2010年3月起,北京大學楊開忠教授將發展因子的數學公式,作為“GDP含金量公式”提供給國家。至今《中國經濟周刊》已經連續四年,對全國31個省、區、市按照GDP含金量進行排名。
崔健偉表示,盡管這個公式是自己創建的,但楊開忠教授及時地將該公式提供給國家,是對國家的重大貢獻。《中國經濟周刊》為全國的老百姓辦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使得國內相關的領導干部意識到,不僅要關注GDP總值,而且要關心GDP的質量和當地居民的收入,關心當地居民的民生。
他指出,這里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將該公式應用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層面時,幸福指數一定是小于1。世界發達國家為0.6左右,發展中國家在0.4左右。而應用到居民個人家庭層面時,可能小于1,也可能大于1或等于1,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
發展因子公式也有特例元首年薪比率呈新現象
發展因子(GDP含金量、幸福指數)公式P2=I/MGDP還有一個特殊的情況,就是將公式中的人口數M=1的特殊情況,用來比較同一時期、不同國家高收入群體的收入狀況。
2010年,英國著名權威刊物《經濟學人》雜志對國家元首的年薪與本國人均GDP進行了比較,應用的計算方法,就是這個公式的一個特例。《經濟學人》報道,他們計算出:政治領袖薪金及其在該國或該地區人均GDP中的比率,利用這個比率對各國元首的年薪進行比較。在這里國外的專家、學者只強調應用這個比率,而沒有相應地發明任何經濟學領域的新名詞和新術語,更沒有歸納、推導出相應的數學模型。
當年,盡管美國總統奧巴馬年薪是40萬美元,與肯尼亞總統奧廷加的42萬美元相差不大,但計算結果是:肯尼亞總統奧廷加是該國人均GDP的267倍,世界排名第一。而美國總統奧巴馬是美國人均GDP的9倍,排名偏后。崔健偉表示,這是經濟學界的一個有趣現象,有興趣的專家、學者可以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建議將幸福指數作為考核政府政績新指標
發展因子既是GDP含金量,也是幸福指數,目前已成為現代經濟學和社會學的一個新參數、新指標。它既能體現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也能體現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更能體現當地居民的民生狀態,是科學發展的一個綜合性指標。它是目前國家最需要的指標,全國上下已經形成廣泛共識,只是沒有意識到幸福指數就是大家正在尋找的理想的經濟指標。
崔健偉表示,發展因子公式的出現,是中國人首先發現、命名和應用的,也是我們最早提供、傳播和發展的。有的媒體已經開始呼吁,研究、制定這種新指標,有著名評論員指出:為什么現在還沒制定出具體的時間表和線路圖。崔健偉說,“重要的問題在于,科學發現是不可預測的,是人類突然出現的事情。不是上級制定的時間表和線路圖可以決定的。”
從全國31個省市區的“GDP含金量”數據中分析,該指標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提高,這正是各級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因此,建議國家將幸福指數作為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一個新指標。這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是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更是時代的呼喚!這既是原創者的中國夢,更是13億中國人的幸福夢!
運用公式算一下咱們的幸福指數
從社會學層面上講:幸福是一種體驗、一種比較、一種感受。幸福指數與居民收入存在一定的關系,一定的收入是人們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收入高,并不能保證你一定幸福。通常情況下,老百姓經常講的:無病、無災就是福,是對幸福的一種最低要求。
從經濟學層面上看:一般來說,居民家庭的幸福指數大于0.3,就應該有幸福感;幸福指數大于1,則是當地的較高收入家庭。
崔健偉詳細解釋了幸福指數公式的運用:當運用幸福指數公式P2=I/MGDP,計算居民家庭的幸福指數時,I表示居民家庭的年可支配收入,M表示家庭人口,GDP表示當地的人均GDP,I/M表示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舉例說明:北京市三口之家居民,年可支配收入12萬元,2012年北京市人均GDP為87091元。北京三口之家的幸福指數P2 =I/MGDP=12/(3×8.7091)=0.4593。
濟南市三口之家,年可支配收入12萬元,2012年濟南市人均GDP為69574元。濟南三口之家的幸福指數P2=I/MGDP=12/(3×6.9574)=0.5749。合肥市三口之家,年可支配收入12萬元,2012年合肥市人均GDP為55186元。合肥三口之家的幸福指數P2=I/MGDP=12/(3×5.5186)=0.725。
因此,12萬元相同收入三口之家,濟南市的居民比北京市的居民幸福指數高,而合肥市居民的幸福指數比濟南高。因為北京市的物價水平、消費水平都比濟南、合肥高得多,而反映在幸福指數上,相同收入、相同人口的合肥和濟南的居民比北京居民的幸福感高。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北京市居民的生活壓力也比較大。
隨著當地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各地居民的幸福指數也在不斷地變化。從三個城市往年的統計公報上來看,北京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濟南市、合肥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得多。
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講就是:我們將當地的人均GDP看成一把“尺子”。不同的地區“尺子”大小不同,經濟發達的地區“尺子”大,一般地區“尺子”小。當各地區經濟發展時,各地的“尺子”也在不斷地增長。
當這把“尺子”增長時,當地居民的平均收入也應該同步增長。比如講,當這把“尺子”增長10%時,當地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也應該增加10%。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政治經濟學術語:“實現國民經濟與居民收入同步增長。”
對外聯絡處 供稿
附:2012年中國部分大中城市人均GDP數值
城市名稱 北京 上海 深圳 廣州 杭州 長沙 南京 天津 重慶
人均(元) 87091 85000 123247 105909 88985 89903 88525 91180 39083
城市名稱 西安 蘭州 沈陽 哈爾濱 昆明 貴陽 呼和浩特 西寧 南寧
人均(元) 51086 48657 80532 45799 46256 38447 83952 38034 35138
城市名稱 武漢 濟南 南昌 鄭州 福州 成都 合肥 太原 石家莊 長春
人均(元) 79089 69574 58715 63328 58023 57624 55186 54440 43329 58691
更多有關"幸福,指數,公式,居民,因子"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上海電力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