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支教團赤峰支教隊紀實
2013年8月,北京林業大學第15屆研究生支教團赤峰支教隊的6名成員來到了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天山六中,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大興安嶺南端的艱苦生活
阿魯科爾沁旗位于赤峰市東北部,地處大興安嶺南端山脈,這里風力常年在5級以上,年平均氣溫5.5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30攝氏度,天氣十分寒冷。在支教之前,雖然學校已經進行過一系列的培訓,但是當真的到這里的時候,這些從大都市走出來的年輕人還是有許多不適應。“來之前我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把這一年看成是對我人生的磨礪,我對自己的適應能力還是比較自信的,但到了當地才發現這里環境、經濟、教育的落后程度超出我的想象。”支教隊隊長靳秋桐說,“剛來的時候,用水用電都需要我們自己解決,學校的熱水器壞了不能洗澡,每周我們都要到很遠的臨鎮去洗澡。當地的飲食也讓我很不適應,宿舍隨時有老鼠蟑螂出現。”在這里,靳秋桐只有一個小型電熱水壺,每次需要用大量熱水的時候只能反復燒水。學校的通訊設備也很不齊全,只有教師辦公室能夠上網,支教隊員無法隨時接收訊息。由于學校設備老化,宿舍一直處于斷電狀態,一直到10月底才重新供電。
成功的第一節課
支教隊員谷妤教的是初一數學,不同于其他支教隊員在正式上崗前有一個月的聽課準備,谷妤從開學起就擔任任課教師。“我講的第一堂課是有理數,雖然我大學期間是數學專業的,但突如其來的課程還是讓我措手不及。我花費了大量時間研究其他的老師所寫的教案,又上網收集了許多例題,還向我的初中老師討教經驗,希望能夠將第一次講課做到完美。”站上講臺的時候,谷妤心中還是十分忐忑的,但當看見孩子們渴望的眼神時,她一下子感受到了身為支教隊員的責任,這使她忘記了緊張,迅速的投入到講課當中。課堂上孩子們回應也給了谷妤極大的自信,他們的問題一個接一個,課堂氛圍十分熱烈。課后當地的聽課教師給予課堂很高的評價,一位聽課老師說:“沒有想到一個非師范畢業的大學生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能夠將課程講的如此精彩。”
“我現在每周有八節主課,早上要五點半起床準備早自習,晚自習要到九點半才結束。”靳秋桐現在教的是初一語文,每天需要備課、聽課、做課件,時間排的滿滿當當。回憶起第一次站在講臺上,靳秋桐顯得十分激動,“我第一次上課講的是《詠梅》,一課時的內容我花了六倍的時間在準備,在網上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配合教輔大綱把關于《詠梅》最新的評價和知識點講給孩子們,課堂上師生互動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孩子們表現的十分踴躍,每當我提一個問題都會得到熱情的回答。下課的鈴聲響了,還有很多同學舉手發言,有的孩子下課都還在回味課堂內容,當地的老師夸我不愧是京城來的大學生,這是我來到這里最開心的一刻,我感覺我也為林業大學增了光。”支教隊員們不僅僅依賴于參考教案,而且結合自身感受同時上網收集大量新鮮資料,將這些新穎的內容融合到教學中去,不僅出色完成教學任務,還嘗試帶去了新的備課方法。雖然任務很重,但是支教隊員們依然拿出超過課時幾倍的時間備課,甚至是犧牲自己休息的時間為孩子們解答學業問題。支教隊員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們真正學到知識。
除了本職工作之外,支教隊員還承擔著許多課外工作,他們要隨時迎接加課和團委活動。支教隊員田夢玥將作為代表于11月底前往旗上升學率最高的高中進行演講,主要講述她在大學的學習歷程,激勵同學們好好學習。這種時候,支教隊員們不僅要按時完成原有的教學任務,還要熬夜準備各種活動策劃。
點燃草原孩子的希望
支教隊員在開展教學中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放牛娃希望把牛賣掉然后賺錢娶媳婦生孩子,生了孩子再讓孩子放牛賺錢,然后再娶媳婦生孩子。這對于還在大學校園的學生來說,或許只是一個可笑的故事,但是在支教隊員楊帆的班級中,這個故事卻是真實存在的。楊帆所帶的班是這里有名的“放牛班”,班上很多孩子準備讀完中學就回家放羊,在他們看來,上學是一種負擔,不僅浪費錢,將來也沒有任何用處,遠不及放羊給家里帶來的收益大。期中考試楊帆班上一個女生交了白卷,過后楊帆問她是不是哪里沒學懂,她說她18歲就準備回家結婚了,因此不想考試答題。問她結了婚之后要怎么辦,她的回答是生個孩子然后再放羊賺錢。“學習無用”是這里很多孩子的共識,楊帆深刻的認識到支教的意義不僅僅是完成大綱上的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們改變思想,開拓視野。于是楊帆組織同學們開展了以放飛夢想為主題的勵志班會,希望通過班會讓更多孩子認識到上學的重要性。
對于支教隊員孫騰而言,這種感受更為直接,比起做老師,她更愿意和孩子們做朋友,加上年紀相差不大,很多孩子都很喜歡和支教的老師說話。“每當有孩子犯錯,我很少直接責備他們,而是把自己初中時犯錯的經歷告訴給他們,這比直接說教的效果要好很多”孫騰講到。而支教隊員曹欽政為了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將自己在初中學習的經驗以講座的形式分享給孩子們,并制作圖片展覽,通過照片展示自己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五彩斑斕的大學生活激起了孩子們對未來的向往,靈活的工作方法不僅拉近了支教隊員與孩子們的距離,也重新燃起了孩子們好好學習、走出鄉村、奮勇拼搏的信念。
一年的支教時間不算很長,但是卻足夠影響一群孩子的一生,這也使得赤峰支教隊隊員時刻謹記自己身上的責任。楊帆說“我覺得支教不僅僅是上課,更是為孩子們帶去一種思想,帶去優秀的品質,告訴他們只要不斷努力,那么人生將會有許多不同的選擇。”(A19)
更多有關"支教,孩子們,隊員,孩子,阿魯科爾沁旗"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北京林業大學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