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大講堂之四十三】中國工程院周福霖院士來惠州學院講學
本網訊 12月24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知名工程結構與工程抗震減災專家周福霖教授蒞臨惠州學院作“工程結構抗震、隔震、減震及控制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學術講座,講座在圖書館學術報告廳進行。惠州市地震局、住房與規劃建設局、代建局、惠城區科技局相關同志及建筑與土木工程系師生參加了講座,講座由劉國棟副院長主持,院黨委書記楊海濤教授親臨會場聆聽講座。
講座中,周福霖院士根據其長期研究和工程實踐,用大量的文獻圖片資料與視頻,介紹了我國工程結構防震減災研究的發展與現狀,結合日本東海311地震及中國唐山、汶川、蘆山地震的震害調查,以及我們熟知的廣州電視塔、山西古塔、南疆鐵路布谷孜鐵路橋等建筑和橋梁,從“地震對人類的威脅、對策和教訓”、“結構抗震技術發展和防震減災新要求”、“結構隔震技術發展應用及地震考驗”、“結構減震技術發展應用”、“結構混合控制技術發展應用”等主題進行了詳細闡述,并對結構隔震減震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作了展望。
周福霖院士告訴我們,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的大地震多數發生在低烈度區,讓人意想不到。因此在設防時,既要滿足按烈度設防的要求,更要著重于防御突發性超烈度大震。建筑設計應采用有效而成熟的結構隔震、減震及控制新技術。周院士詳細介紹了這些防震減災技術的原理與應用范圍,提出對建筑物進行隔震和減震控制的新思路。通過系列圖片、視頻生動地向大家介紹了相關試驗研究和工程實踐,指出房屋隔震技術可使地震釋放出的能量對房屋的損害減少60%,房屋的安全度也比普通房屋高4倍以上。此外,周院士還對層間隔震、混合隔震以及在廣州塔成功應用的混合控制技術進行了介紹。

報告內容深入淺出,嚴謹精確,盡顯大家風范。講座持續兩個半小時,周福霖院士自始至終始精神飽滿、神采飛揚地講課,聽眾也始終專心致志聽講、認真記筆記,每到精彩處,觀眾還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講座結束后,周福霖院士還和在座教師和學生進行了親切交流。在互動環節中,土木系鄧壽昌教授就地震波基礎前沿的“扭波理論”研究難點,抗震、減震與隔震技術的綜合集成、現代砌體結構如何與古代工匠的仿生榫接抗震技術相融合的困惑請教了周院士,其他師生亦提出了不少的問題。

劉國棟副院長對講座進行了簡要總結。他希望大家將院士精彩的講解銘記心中,努力學習新技術。周院士的淵博的知識、嚴謹的學風、深入淺出精彩的講解給師生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既使他們了解地震對地球的威脅和構想新結構抗震措施的必要性,了解了學科前沿研究方向,又開闊了視野,激發了興趣,更加明確自己未來目標。

又悉,講座前12月18日建筑與土木工程系主任與教師代表曾驅車前往廣州專程拜訪周福霖教授,并與周院士進行了親切的座談。會談中,雙方就科技發展的形勢、高等教育及產學研合作的模式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周院士寄語惠州學院及建筑與土木工程系能加快發展、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在省內外同類院校中取得新突破。

簡介:周福霖,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1963年畢業于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1983年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結構與抗震碩士研究生畢業。曾任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隔震技術顧問、機械工業部第四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副院長、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現任國際隔震減震控制學會(ASSISI) 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 抗震防災分會結構減震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土木學會減震防災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土木建筑學會副理事長。
周院士的專業方向為土木工程,結構工程,結構抗震、隔震和減震控制,為創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隔震、消能和減震控制技術體系”作出貢獻。他是工程抗震隔震減震控制專家,是我國結構隔震減震和振動控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對我國工程結構隔震減震控制技術體系的建立、應用與發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將中國在工程抗震新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推向世界前沿。主持建成我國第一棟隔震住宅建筑,被聯合國專家譽為“世界隔震技術發展第三個里程碑”,主持建成我國第一座隔震橋梁,主持建成世界面積最大的隔震建筑群等。
他出版了“工程結構減震控制”等4部專著,發表論文100多篇;曾主持過國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美國國家科學基金項目、中美科技合作項目、中日隔震減震國際合作項目、聯合國工發組織(UNIDO)科學技術研究開發項目等十多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建設部、教育部、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十多項獎勵;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建設部勞動模范、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科研處 建筑與土木工程系)
更多有關"減震,抗震,結構,院士,控制"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