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學以致用,可謂善矣——房紹坤校長接受大眾日報記者專訪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好的學習成績,順利拿到學位,更主要的是為了掌握學習方法、獲取專業知識、培養學術意識、開闊人生視野,為未來職業人生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2013年9月份,在煙臺大學入學典禮上,校長房紹坤面對新生時曾如此說道。
大半年后,在自己的辦公室里,面對記者,房紹坤改用稍宏觀但更直白的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煙臺大學的定位是,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提供高質量的社會服務、創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三者之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放在第一位,這是在煙臺大學建立之初就已明確的定位!狈拷B坤說。1984年5月,煙臺成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同年7月,煙臺大學便成功建校。“可以說,煙臺大學是一所在改革開放新風沐浴下成長起來的學校,因此深深烙上了時代的印記!
開放之初,食品、機械、化工等行業成為煙臺產業發展的幾大亮點,這同時也帶來了迫切的人才需求!拔覀兊膶I也是針對地方發展特點設置,除了這些專業,上世紀80年代煙臺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煙臺大學有針對性地開設了‘鄉鎮企業班’,為鄉鎮企業培養管理人才,當時在全國也屬創新!狈拷B坤說,“煙大建校這30年來,地方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樣形容也不為過!
煙臺大學對于地方的這種貢獻,2004年煙臺大學20年校慶時,煙臺市官方曾對此做出過特殊評價:“20年來,煙臺大學全力為地方經濟服務,成為煙臺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社會進步的‘推進器’。學校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實現了與煙臺市的共榮雙贏。學校對接地方需要,調整專業結構。建校以來,煙臺大學共培養了兩萬多名合格人才,他們遍布城市鄉村、各行各業,有些已經成為單位的中堅和骨干。”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大學正逐漸由傳統的精英教育模式轉向現實的大眾教育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學以致用,不僅僅是煙臺大學的定位,也是很多高校要面對的問題!狈拷B坤認為。
而他同時也不忘強調對學術的重視!白鳛榇髮W而言,在‘學以致用’和‘學以致知’之間也不可偏廢。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同樣需要探索,兩者之間實際上也有相互促進的一面!
煙臺大學在成立之初,由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負責援建。上世紀90年代初,雖然直接的援建工作告一段落,但通過三方共建委員會,煙臺大學仍與兩校保持著密切的互動關系。
延續至今,學校的各學院也形成了“文理類北大、工科類清華”的格局。這種與名校之間的合作,也讓煙臺大學的學術研究發展快速。學校擁有一批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創新平臺,取得了一批高質量的科研成果。該校自主研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碳四分離技術”已在國內多家企業投產使用;該校獲批的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重大新藥新型釋藥系統”已經開始招收博士生;其牽頭的“新型制劑與生物技術藥物研究”獲批山東高校協同創新中心;“藥學實驗教學中心”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工程力學實驗教學中心”獲批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當然,大學教育現在面對的是‘有個性的年輕一代’,雖然學校的基本定位保持不變,但具體的應用方法卻一直在適應調整!狈拷B坤認為。
針對這個新特點,煙臺大學目前推行的是“目標牽引式大學生學業規劃”。所謂目標牽引,即學生入學之后針對畢業之后的就業、讀研或者出國等作出目標規劃,然后根據不同的目標進行針對性培養。“好的教育方式,應該尊重人的個性和個體的選擇!狈拷B坤說。
◆人物簡介:房紹坤,1962年生人,煙臺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首屆高校百名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出版各類學術著作、教材60余部。
更多有關"煙臺大學,培養,煙臺,人才,的是"的文章請點擊進入煙臺大學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