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及對人才的要求
3.1.3 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及對人才的要求
每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對社會有所作為。這就像市場交換一樣,用你對社會的貢獻來換取社會對你的價值的認可。而我們貢獻于社會的平臺就是職業。按照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觀點,職業就是社會的勞動分工,理想的狀態是在民主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每個人都從事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職業,創造出社會價值后再到市場上進行交換。因此,職業的發展與變遷與社會及市場的需要密切相關。不同的需要決定了不同的職業特性。
如果認真分析這些社會及市場需要的特性,我們就會發現這些需要一般情況下,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基本需要,包括個人的和社會的。就個人來講,是指人的基本生存、生活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醫療衛生等等,就社會來講,是指社會基本服務領域及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住性產業,包括農業、銀行、鐵路、鋼鐵、國防、政府服務等方面。此類需要是比較穩定且長久的,那么,用于滿足這類需求的職業其發展空間也是長久而穩定的,第二類是需要的需要,怎么講呢,就是在為了滿足各類需要的過程中而產生的需要,這是社會分工演進的表現。一般為滿足社會經濟正常運行的服務性需要,比如提供商業語言的財務會計,商業推廣的市場營銷、商業產業服務的各種管理、提供法律服務的司法、律師等等。這一類型的需要屬于量大面廣,也比較穩定。第三類為較高需要,是指用以滿足人們較高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它一般為國民經濟中的較高層次產業中的核心業務,如第二、第三產業,這類產業的發展變化較快。職業的發展空間也會隨著產業的變化而變化。比如汽車、輪船制造、日用工業品制造、計算機及網絡、電子產品、通訊產品制造、通信業等等。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用以滿足第一、二類社會需要的職業其發展變化并不大,至于社會上現在流行的什么熱門職業、冷門職業都是短期內的現象,從長遠來看,其總趨勢是穩定的。所以我們在樹立職業理想時,不應該過多的考慮什么熱門、冷門,真正應該重視的是個人的興趣、愛好及志向。即你有沒有能力在你選擇的職業領域出類拔萃,你是否喜歡這樣的職業,你的價值觀是什么?如果這些問題都能解決,錢多錢少又怎么樣呢?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個人價值的大小首先在于他對社會貢獻的大小,不能說錢多的人對社會的貢獻就一定大。當然,不過多考慮不等于不考慮,反過來講,經濟問題也是相當重要的,我們不希望能掙大錢,但至少要能夠實現經濟上的自立。從這一點來講,我們還是要考慮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對職業發展空間的影響。尤其是上面所講的第三類職業,我們考慮了個人興趣、愛好、志向等因素以后,還要認真分析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并注意規避由此帶來的求職風險。
那么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是怎樣的一個趨勢呢?從1979年起,我們國家走上了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20多年來,逐漸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資本全球化的不斷深化與發展,我們勢必也要與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匯為一處。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提出了知識經濟的概念,這同時也指出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但我們以為,知識經濟的提法仍有失準確。應該將其稱為智慧經濟。它的本質特征是在經濟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人的智慧,而非別的東西。馬克思以前的經濟學,大多從生產力領域探討經濟的發展。在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和英國政治經濟學的營養后,馬克思創立了自己的政治經濟學,在研究了生產關系的本質及其發展階段后,指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及方向。
在經濟學領域,由于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以及認識水平的差異,曾出現過許多流派,如制度學派、重商學派、供給學派、凱恩斯主義等等。但這些都針對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具體問題得出的結論。其實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只是在某一發展階段,有那么一兩個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這并不是經濟學的全部,我們要考察的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從而便于人們找到在每一階段推動經濟發展的策略及政策。
經濟的發展有賴于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包括人(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自然資源)三大要素,其中生產工具是人格化的自然資源,是勞動者與勞動對象聯系的紐帶。所以從根本上講,生產力的要素只包括兩個:即勞動者與勞動對象,也是人與自然資源。這樣在生產力領域,影響經濟發展的有兩個根本要素,人的質量與數量以及自然資源的質量與數量。經濟的發展也有賴于生產關系的革新,從直接占有勞動者的身體及生命到占有勞動者的勞動,大大地緩和了階級矛盾,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及生產力的提高。從分散的、小而全自然經濟到集中的、充分流通的商品經濟,也體現了生產關系的革新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政治上層建筑對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情況下經濟發展迅速,而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的情形下,經濟便不可能很好地發展。每一次有利于生產力提高的政治變革或革命,都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每一次政治上的反動,必將導致經濟上的衰敗。
我們認為,影響經濟發展的直接因素只有兩個:勞動者、勞動對象(也是人與自然資源)。其他因素的影響都是通過作用于它們來體現的?v觀人類經濟發展史,這兩個因素對經濟的作用在各個階段是不同的。用馬克思的社會階段論來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都是勞動者的多寡以及素質的高低為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而封建社會及資本主義社會的早期都是勞動對象的質與量為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促使人類在現階段將影響經濟的各類因素的潛力充分地催發出來,這些因素概括為一點,那便是物質資本的力量。而物質資本也是人格化了的自然資源。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在人類經濟發展的最初階段,經濟資源的配置是物隨人走,也就是人類社會的原始社會及奴隸社會時期。接下來便發展成為人隨物走,也是人類社會的封建社會及資本主義社會早期。但發展到現在,人隨物走的這種經濟資源配置方式,已發展到極致,于是經濟發展中人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物極必反,肯定、否定、再肯定,這正是事物發展的辯證法。于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經濟最為發達的美國率先提出了知識經濟的概念。把人類文明的產物-----知識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人們在認識事物時,總有一個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過程,這也因為客觀事物并不是一開始就把它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都暴露無遺,它也有一個不斷顯露的過程。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96年發布的報告中對知識經濟是這樣定義的: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我國著名學者吳季松博士對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征的觀點是:知識經濟是促進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它是以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它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的經濟,它是以知識決策為導向的經濟。應當說,這些論述部分地把握了當代經濟發展的根本特征,但并不全面。知識擁有量再多,但不善于運用到經濟發展中去,也是無法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用智慧代替知識二字將更準確地把握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除了擁有更多的科技和文化知識,更要善于把它們運用到經濟發展中去。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高度工業化的基礎上,用強大的人力資源去配置、調度雄厚的物質資本,這樣將會大大地推動經濟的發展。
那么,什么是智慧經濟呢?一句話,它是在物質資本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勞動者的智慧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的一個經濟發展階段。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資本、資源、市場、生產關系以至政治上層建筑,但在一定階段,當這些因素的潛力都發揮出來,能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就是發展經濟的稀缺資源已轉換成了人的智慧,而非別的什么。但須注意,這只是經濟發展的趨勢,并不是現實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態。在一個制造業不是很發達的國家,不要奢談什么智慧經濟。離開強大的工農業基礎而發展智慧經濟,其結果只能是拔苗助長。但并不是我們就不能有所作為。最近我們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及國家“863”高科技發展計劃。都是面向未來發展趨勢的英明之舉。隨著物流配送體制的日益現代化,我國的電子商務也將在今后幾年取得長足發展。電子商務是建立在信息快速傳遞和資金高效運轉基礎上的現代貿易體系,它對于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節約流轉成本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是走向智慧經濟,于是,智能、知識、文化的重要性越來越大,我們務必要有清醒的認識。這就要求我們在確定自己的職業理想時一方面要選擇那些知識技術含量高的行業,一方面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在自己選定的專業領域勤奮學習、精益求精,力求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保持不敗之地。
上面,筆者從社會發展的宏觀趨勢上分析了智慧經濟的大方向,提示同學們在學業規劃時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知識和智慧含量比較高的專業和職業,但大家還是覺得有些不好把握,具體哪些行業和職業是有前途和值得投入的,我們可根據一些現有的調研成果和報告做出決策。下面就介紹幾種比較權威的具體預測,供同學們學業規劃決策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