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傾城居住小區規劃設計
1.引言居住是人類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居住區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居住聚居地,
它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間和各種設施,城市居住區的綜合品質,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1.1居住區規劃設計相關概念
居住區是城市的有機組成物質,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線所圍合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生活聚居地,它為居民提供生活居住空間和各類服務設施,
以滿足居民日常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居住區由基本的物質與精神要素構成,物質是精神的載體,精神則是物質的內涵,具有精神境界的高品位居住環境是造就人們優良品格與素質的重要場所,居住區的規劃設計要科學地運用各構成要素,合理利用土地,精心塑造各項用地的空間環境。1.2居住區基本要素構成
①物質要素:
自然要素:
區位、地形、地質、水文、氣象、植物等人工要素:
各類建筑及工程設施,各類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建筑、生產性建筑等。工程設施包括道路工程、綠化工程、工程管網、室外擋土工程等。②精神要素:
人的因素:
人口結構、人口素質、居民行為、居民生理心理等。社會因素:
社會制度、政策法規、經濟技術、地域文化、社區生活、物業管理、鄰里關系等。2.國內外居住區規劃設計對比
2.1國內居住區規劃設計特點
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決定了居住區規劃設計的特征在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的
年代居民對居住區規劃設計的要求往往僅停留在物質需求層面上居住區規劃表現出以下特征:①首先從規劃理念上照搬西方社會的鄰里單位思想居住區規劃強調住宅用地道路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及
公共綠地的組合即所謂的四菜一湯模式住宅用地圍繞公共建筑和中心綠地總體結構遵循居住區,居住小區居住組團的傳統模式。②居住區內部交通很少考慮與城市交通的有機銜接居民出行以公共交通和自行車交通為主機動車交通與步行交通混雜。
③公共綠地集中布置綠化不成系統很少考慮住戶的使用要求。
④公共服務設施以商業服務為主文化娛樂及教育設施不足。
2.2已建居住區存在的問題
居住區規劃設計根本不考慮公眾的參與住戶只能被動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環境和設施因此這種以
物質環境內容決定居住區建設的做法只會導致居民缺乏交住缺乏對社會的理解和認同,缺乏地域性特色,很少考慮居民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對住宅單元的面積,配套服務設施及基礎設施和公共綠地的新要求,尤其是居住區內部人車相互影響和停車的問題,居住區規劃設計缺乏對城市發展的總體考慮開發商在尋求自身開發利益時很少考慮開發項目對城市的影響很多居住區開發缺乏相應的必要設施尤其是城市邊緣社區的出現缺少相應的教育設施和文化娛樂設施出現與城市脫離的現象,住宅區內部交通與城市交通缺乏銜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單一功能居住區的過分集中導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勻影響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發揮。2.3國外居住區規劃設計特點
作為一個在小區居住的人們,社區感不僅作為規劃目標被強調,同時也被作為一個規劃原則和規劃手段來達到和維護社區的安全,
建立社區感在這些成功的案例中都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對社區感的建立,居民們不僅自愿的承擔起了更多的自然監視的責任,同時也促進了鄰里關系,例如:羅伊德斯區在布蘭德富德市邊緣,包括了三個居住區,距離市中心5km。在1995年,該區是整個英國夜晚入室盜竊發案率最高的區域之一,每1000戶住宅138宗案件,這是同類案件在整個英國平均發案率的7倍,羅伊德斯區的房子與基礎設施在缺乏修繕和忍受社會剝奪中快速破敗采取了下列規劃措施———在羅伊德斯區改造計劃中,安全規劃原則被極其嚴格的執行。首先,這個改造發展計劃用金屬柵欄與大門建造了界線分明的私人空間;其次,未被使用的開放性公共空間和住宅后的不安全區域被做它用,或合并為住宅后的花園;再次,居住區中的那些被損壞的與道路網隔開的小路被給予了優先的改造和再使用;最后,與環境改造相配合,該計劃也包括一些社會改造,比如為羅伊德斯區的年輕居民提供職業培訓教育等,改造成效——羅伊德斯區城市安全規劃自2000年開始實施,至2004年,夜間入室盜竊發案率下降了69%,總犯罪發案率下降了58%。3.居住區規劃發展趨勢
居住區規劃設計在現狀的基礎上,除了空間的具體形態的研究,空間體驗的研究也成為備受關注的對象,
如龍湖東港項目中就有了色香味形聲等感官空間的塑造,在此影響下,空間的人為體驗將成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可以分為:①文化空間—“文化”一直是文人學者十分關注的對象,現代的城市設計中,相互抄襲現象成風,
城市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色,發展中迷失了自我,文化主題小區應用而生,營造出現代而富有傳統人文氣息的居住區,更加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將是居住區的一大特色。②生態空間—“生態”問題早已成為熱門話題,居住在“生態環境”的空間里已是許許多多人們所追求的。
③人性化空間—城市是人的城市,居住區是人的棲息場所,故居住區空間的“人性化”設計顯得十分重要,
是居民居住舒適的首要保障,如設計對老人、兒童、殘疾人坡道的考慮。④節能環保空間—低碳節能是近年來建筑界的熱門話題,在城市建設中早已廣泛采用,將這些理念運用到居住空間規劃設計中,
使室外空間對小區的氣候環境起到調節作用,達到高效、低碳、節能的效果。4.呼和浩特市傾城居住小區規劃
4.1區位分析
該基地位于呼和浩特市昭烏達路與大學路交匯處,土地使用性質為商住用地,該基地地形平坦,
四周均為城市道路,北側與西側為商業建筑,東側為內蒙古大學、南側大學路,詳見下圖。區位圖
4.2呼和浩特市傾城居住小區總體布局
本設計遵循生態原則,人與自然共生的理念,使呼和浩特市傾城居住小區的綠化得到充分的體現,室內外空間的交叉滲透,
互相聯系,室外公共廣場的環境設計的開放性對于提升城市內外部空間環境的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區入口廣場節點和小區的商業建筑,采用變化的地面鋪裝,精心設計主入口大門及入口廣場,首先將大門景觀設計成一個入口空間,改變以往大門僅以立面的形式限定的單薄,理順人流和車流,使其各行其道,整體形象以簡潔明快、樸實親切又不乏現代感為遵旨,以種植高大喬木為主要手法,形成減噪屏障,在視覺上形成一定的圍避,同時豐富空間層次,適當體現中心區的規劃理念,在向里走映入眼簾的是下沉式廣場和景觀植物,相互之間構成良好的景觀,結合功能要求布置,形成空間的收放,主道路的倆側為生態林帶,南側的濱水開倘景觀區和會所入口處的景觀廣場區,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觀區,這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市場環境等諸多方面,既要滿足現實的市場需要,也要滿足高層次的規劃要求,使功能和周邊環境相契合,如圖一所示。4.3用地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