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動保險業改革創新
時間:06-09 來源: 出處:m.jssxjxsb.com
一、保險業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
改革是時代發展永恒的主題,改革是解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所有問題的重要舉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經過調整改革融合已進入了均衡發展階段,但是世界經濟增長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穩定、不確定性仍然存在。當前,美國經濟復蘇動力強勁但壓力也不少,前期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正逐步退出,但恢復常態仍需要時間;盡管歐元區金融形勢已渡過了最危險時期,但經濟仍然比較低迷;日本在超寬松貨幣政策刺激下,經濟初步走出通縮,但解決政府債務負擔過重問題,不是短期的事情,能否真正進入持續復蘇軌道,尚待觀察。很多新興市場國家,內部結構問題凸顯,不僅經濟增速下滑,還出現了局部金融動蕩。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開局總體平穩,經濟增速、就業、物價等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年度預期目標范圍,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GDP增速在7.5%左右。
回顧歷史,金融危機前十年,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經濟體,深度參與全球分工,分享人口紅利、內部改革紅利,全球化紅利得到充分釋放,為全球經濟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創造了輝煌的十年。金融危機后,全球化減速甚至出現局部逆轉,一些經濟體內部的體制機制缺陷,包括經濟結構性的問題,質量效益不協調的問題,帶來收入分配不公、金融市場扭曲、科技創新能力薄弱等固有問題開始集中暴露。如果改革滯后,治理失效,監管不到位,調控不及時就容易出現經濟、金融和社會問題并發癥,進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當前美國的頁巖氣能源革命、3D打印技術、工業機器人和大數據應用等,正在快速彌補美國勞動力成本的劣勢,制造業出現回流美國勢頭但是要形成生產力尚需時日。可以說,應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固有的風險,調控內部結構性的矛盾,歐美等經濟體都使盡渾身招數,制定所謂新的國際貿易與投資規則,如TPP和TTIP等,已達到其發展利益的考慮。這些新情況表明,歐美在宏觀決策、基礎研究、人才培育、技術創新、產業應用等多方面,仍然有著它的優勢。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從較為封閉落后的國家,一躍發展成為經濟總量全球第二、制造業總量和進出口總量全球第一、國際影響力快速增強的大國,這是近代全球發展史上影響深遠的一件大事。但不可否認,我國自身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也開始凸顯,比如,經濟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企業創新不足、實體經濟債務率高企、全社會資本回報率下降等,這些問題正在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前美國經濟學會會長、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素洛認為,持續的經濟增長不是來源于持續的生產要素投入,而是來自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具體來講,就是通過技術進步、機制優化和制度革新,使經濟運行更加順暢,生產效率更高。2012年,有一位華人經濟學家在美國經濟學會雜志《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經濟學動態》)上發表研究成果,他統計,2007年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僅為美國的13%,而日本在1975年達到83%,韓國在1990年達到63%。他認為,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至少還有30%的提升空間,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只能是改革創新。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促進經濟市場化、社會治理法治化和政府調控現代化,使資本、勞動、智力等有形無形的各種生產要素,在更廣的時間和空間上,實現最優化配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李克強總理也多次講,“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我理解,這個旗幟和方向,深刻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有著很強的科學性和實踐指導意義。總之,全面深化改革,是歷史必然,是時代所需,是民心所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必由之路。
二、站在時代發展高度進一步推動保險改革
保險發端于海上貿易。數百年來,保險業的每一步創新發展,始終與近現代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相生相伴。從這個意義上講,推動我國保險業的改革創新,就是要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增強全局觀念和服務意識,不斷拓展保險的功能作用,在市場化、法治化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等方方面面,充分發揮保險業的“正能量”。
2013年,我國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1.72萬億,總資產8.29萬億,保險資金運用余額7.69萬億,保險市場規模躍升至全球第四。但與此同時,我國保險業也開始面臨“成長的煩惱”。比如,行業增長速度相對趨緩、綜合競爭能力不強、保險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還不能有效滿足社會需求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還是要靠保險業自身的改革創新。
一年多來,保監會在推動保險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比如,在保險資金運用方面,投資渠道已經基本放開。2013年2月,債權投資也由備案制轉為注冊制;在產品定價上,2013年8月啟動普通型人身險的費率改革,放開沿用了14年的2.5%定價利率上限。目前看,改革得到了市場的積極反饋。比如,債權計劃的規模從2941億元增長到超過6千億元,2013年發行規模超出過去7年的總和。普通型壽險的保費收入高速增長,緩解了保障型人身險產品多年停滯不前的困境。這說明,保險改革創新的威力很大,保險業自身蘊藏的活力和發展潛力很大。
2014年,保監會將深入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場化要求,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力爭在重點領域取得新的重要突破。
一是建立市場化的準入退出機制。著眼改變以往保險機構“野蠻生長”、 “有生無死”的狀況,統籌規劃市場準入和市場體系培育。在市場準入方面,適當限定新設保險公司的業務范圍,支持設立一批專業性保險公司。推動區域保險業協調發展,逐步填補有關省市的法人機構空白。近期,我們出臺了《保險公司并購管理辦法》,放開了同業收購,允許收購人在收購完成后控制兩個經營同類業務的保險公司;放松了融資來源,允許投資人采取并購貸款等融資方式;放寬了股東資質,取消了對保險公司的三年投資年限要求。這些舉措,完善了市場退出和風險處置制度,也為市場機制發揮更大作用創造了條件。
二是深化市場化的費率形成機制。今年,我們將啟動分紅險、萬能險費率形成機制改革。按照“前端放開定價利率,后端管住準備金評估利率”的思路,力爭在2014年年底前實現人身險費率的全面市場化。在車險費率方面,按照“先條款后費率、先統一后差異”的原則,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分“三步走”,最終實現保險公司根據自有數據開發商業車險條款費率。
三是完善市場化的保險資金運用體制。逐步拓寬基礎設施投資計劃的行業范圍,完善股權和不動產投資政策和境外投資政策。在現有投資渠道上,按照新的大類資產分類,取消一些不符合市場實際的投資比例限制。探索建立資管產品集中登記交易系統,增強保險資管產品的流動性。
三、改革創新目的是為了實現保險服務能力有質的飛躍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金融改革和社會運行形勢變化很快,保險業的改革創新也不會有片刻停息,目的就是要實現保險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有質的飛躍,能夠成為政府、企業、居民管理風險的基本手段,能夠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中大有作為。
一是參與構筑社會安全網,提高社會對重大改革措施的承載能力。大力發展商業養老和健康保險,鼓勵保險機構投資養老健康產業,調動國家、企業、個人等多方面力量,運用好政府和市場兩種機制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國民幸福安全指數。
二是豐富社會管理手段,服務和支持社會治理法治化。大力發展道路交通、安全生產、環境污染、旅游出行等領域的責任保險,把人與人、人與企業、人與政府之間的糾紛轉化為比較單純的經濟關系,形成市場化、制度化的社會矛盾化解機制。
三是完善經濟補償制度,服務經濟市場化、城鄉一體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大農險發展力度,豐富農險產品,使農業保險成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柱。建立全國性、綜合性巨災保險制度,大幅度提高保險賠付比重。
四是發揮保險資金的特殊優勢,服務金融改革和實體經濟建設。如,在組織體系上,鼓勵設立不動產、養老等專業資產管理機構,探索保險機構發起設立私募股權基金;在投資渠道和產品上,探索直接貸款或投資貸款產品方式,發起資產證券化產品等,增加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促進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的協調發展。
本文地址:
改革是時代發展永恒的主題,改革是解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所有問題的重要舉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經過調整改革融合已進入了均衡發展階段,但是世界經濟增長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穩定、不確定性仍然存在。當前,美國經濟復蘇動力強勁但壓力也不少,前期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正逐步退出,但恢復常態仍需要時間;盡管歐元區金融形勢已渡過了最危險時期,但經濟仍然比較低迷;日本在超寬松貨幣政策刺激下,經濟初步走出通縮,但解決政府債務負擔過重問題,不是短期的事情,能否真正進入持續復蘇軌道,尚待觀察。很多新興市場國家,內部結構問題凸顯,不僅經濟增速下滑,還出現了局部金融動蕩。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開局總體平穩,經濟增速、就業、物價等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年度預期目標范圍,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GDP增速在7.5%左右。
回顧歷史,金融危機前十年,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經濟體,深度參與全球分工,分享人口紅利、內部改革紅利,全球化紅利得到充分釋放,為全球經濟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創造了輝煌的十年。金融危機后,全球化減速甚至出現局部逆轉,一些經濟體內部的體制機制缺陷,包括經濟結構性的問題,質量效益不協調的問題,帶來收入分配不公、金融市場扭曲、科技創新能力薄弱等固有問題開始集中暴露。如果改革滯后,治理失效,監管不到位,調控不及時就容易出現經濟、金融和社會問題并發癥,進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當前美國的頁巖氣能源革命、3D打印技術、工業機器人和大數據應用等,正在快速彌補美國勞動力成本的劣勢,制造業出現回流美國勢頭但是要形成生產力尚需時日。可以說,應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固有的風險,調控內部結構性的矛盾,歐美等經濟體都使盡渾身招數,制定所謂新的國際貿易與投資規則,如TPP和TTIP等,已達到其發展利益的考慮。這些新情況表明,歐美在宏觀決策、基礎研究、人才培育、技術創新、產業應用等多方面,仍然有著它的優勢。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從較為封閉落后的國家,一躍發展成為經濟總量全球第二、制造業總量和進出口總量全球第一、國際影響力快速增強的大國,這是近代全球發展史上影響深遠的一件大事。但不可否認,我國自身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也開始凸顯,比如,經濟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企業創新不足、實體經濟債務率高企、全社會資本回報率下降等,這些問題正在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前美國經濟學會會長、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素洛認為,持續的經濟增長不是來源于持續的生產要素投入,而是來自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具體來講,就是通過技術進步、機制優化和制度革新,使經濟運行更加順暢,生產效率更高。2012年,有一位華人經濟學家在美國經濟學會雜志《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經濟學動態》)上發表研究成果,他統計,2007年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僅為美國的13%,而日本在1975年達到83%,韓國在1990年達到63%。他認為,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至少還有30%的提升空間,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只能是改革創新。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促進經濟市場化、社會治理法治化和政府調控現代化,使資本、勞動、智力等有形無形的各種生產要素,在更廣的時間和空間上,實現最優化配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李克強總理也多次講,“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我理解,這個旗幟和方向,深刻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有著很強的科學性和實踐指導意義。總之,全面深化改革,是歷史必然,是時代所需,是民心所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必由之路。
二、站在時代發展高度進一步推動保險改革
保險發端于海上貿易。數百年來,保險業的每一步創新發展,始終與近現代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相生相伴。從這個意義上講,推動我國保險業的改革創新,就是要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增強全局觀念和服務意識,不斷拓展保險的功能作用,在市場化、法治化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等方方面面,充分發揮保險業的“正能量”。
2013年,我國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1.72萬億,總資產8.29萬億,保險資金運用余額7.69萬億,保險市場規模躍升至全球第四。但與此同時,我國保險業也開始面臨“成長的煩惱”。比如,行業增長速度相對趨緩、綜合競爭能力不強、保險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還不能有效滿足社會需求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還是要靠保險業自身的改革創新。
一年多來,保監會在推動保險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比如,在保險資金運用方面,投資渠道已經基本放開。2013年2月,債權投資也由備案制轉為注冊制;在產品定價上,2013年8月啟動普通型人身險的費率改革,放開沿用了14年的2.5%定價利率上限。目前看,改革得到了市場的積極反饋。比如,債權計劃的規模從2941億元增長到超過6千億元,2013年發行規模超出過去7年的總和。普通型壽險的保費收入高速增長,緩解了保障型人身險產品多年停滯不前的困境。這說明,保險改革創新的威力很大,保險業自身蘊藏的活力和發展潛力很大。
2014年,保監會將深入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場化要求,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力爭在重點領域取得新的重要突破。
一是建立市場化的準入退出機制。著眼改變以往保險機構“野蠻生長”、 “有生無死”的狀況,統籌規劃市場準入和市場體系培育。在市場準入方面,適當限定新設保險公司的業務范圍,支持設立一批專業性保險公司。推動區域保險業協調發展,逐步填補有關省市的法人機構空白。近期,我們出臺了《保險公司并購管理辦法》,放開了同業收購,允許收購人在收購完成后控制兩個經營同類業務的保險公司;放松了融資來源,允許投資人采取并購貸款等融資方式;放寬了股東資質,取消了對保險公司的三年投資年限要求。這些舉措,完善了市場退出和風險處置制度,也為市場機制發揮更大作用創造了條件。
二是深化市場化的費率形成機制。今年,我們將啟動分紅險、萬能險費率形成機制改革。按照“前端放開定價利率,后端管住準備金評估利率”的思路,力爭在2014年年底前實現人身險費率的全面市場化。在車險費率方面,按照“先條款后費率、先統一后差異”的原則,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分“三步走”,最終實現保險公司根據自有數據開發商業車險條款費率。
三是完善市場化的保險資金運用體制。逐步拓寬基礎設施投資計劃的行業范圍,完善股權和不動產投資政策和境外投資政策。在現有投資渠道上,按照新的大類資產分類,取消一些不符合市場實際的投資比例限制。探索建立資管產品集中登記交易系統,增強保險資管產品的流動性。
三、改革創新目的是為了實現保險服務能力有質的飛躍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金融改革和社會運行形勢變化很快,保險業的改革創新也不會有片刻停息,目的就是要實現保險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有質的飛躍,能夠成為政府、企業、居民管理風險的基本手段,能夠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中大有作為。
一是參與構筑社會安全網,提高社會對重大改革措施的承載能力。大力發展商業養老和健康保險,鼓勵保險機構投資養老健康產業,調動國家、企業、個人等多方面力量,運用好政府和市場兩種機制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國民幸福安全指數。
二是豐富社會管理手段,服務和支持社會治理法治化。大力發展道路交通、安全生產、環境污染、旅游出行等領域的責任保險,把人與人、人與企業、人與政府之間的糾紛轉化為比較單純的經濟關系,形成市場化、制度化的社會矛盾化解機制。
三是完善經濟補償制度,服務經濟市場化、城鄉一體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大農險發展力度,豐富農險產品,使農業保險成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柱。建立全國性、綜合性巨災保險制度,大幅度提高保險賠付比重。
四是發揮保險資金的特殊優勢,服務金融改革和實體經濟建設。如,在組織體系上,鼓勵設立不動產、養老等專業資產管理機構,探索保險機構發起設立私募股權基金;在投資渠道和產品上,探索直接貸款或投資貸款產品方式,發起資產證券化產品等,增加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促進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的協調發展。
返回到頂部你應該還會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