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日報》發表王春明書記《高校如何履行文化傳承與
1月4日,《廣西日報》理論版發表了廣西財經學院王春明書記《高校如何履行文化傳承與創新使命》理論文章,現全文刊登如下:
高校如何履行文化傳承與創新使命
廣西日報 2012-01-04 王春明
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賦予高校新的責任和使命。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高校要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承擔起引領整個社會精神層次提升、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使命。
履行文化傳承創新使命,高校要自覺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貫穿學校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全過程
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引導師生員工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以精品課程建設為牽引,精選教學內容,形成科學體系,編寫一流教材,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課程化、有序化,這既是大學育人的需要,也是大學利用自身優勢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獨特貢獻。要以品牌活動創建為牽引,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科學設計、科學組織德育活動,使每個活動都成為傳播、傳承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
履行文化傳承創新使命,高校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
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創立新知,并傳播到社會,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這就要求大學必須堅守自身的使命,守護大學的精神,自覺抵制浮躁、急功近利和各種誘惑,大力倡導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價值觀念,營造敢為人先、敢于超越、敢于求異、敢于競爭的思想氛圍,堅定不移地守護高校的精神家園,使高校在創新和服務中以其先進思想和品格影響社會、引導社會,永遠站在時代發展的前列。同時,通過各種形式培育師生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矢志不移、一往無前的毅力和勇氣,塑造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不媚世俗、不懼權威的精神和品格,努力創造符合時代精神和時代潮流的新文化。
履行文化傳承創新使命,高校要發揮優勢,大力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強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促進學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是高校的責任。要切實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積極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建立有利于學科交叉融合的科研體制,促進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積極創造環境條件,強化學生科研項目訓練,著力提高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努力形成更加有利于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和政策機制,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文化自覺自信的拔尖人才。
履行文化傳承創新使命,高校要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
要增進對國外文化科技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風采,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努力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積極貢獻。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開闊的視野,廣泛吸收借鑒人類文明有益成果,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積極學習國際高等教育先進經驗,堅持自主培養與聯合培養相結合,建立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國際合作平臺,培養國際化的文化創新人才。
履行文化傳承創新使命,高校要正確處理好兩種關系
一是正確處理好學術與政治的關系。高校在文化傳承創新過程中,既不能用政治代替學術,也不能過于強調學術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而不講政治,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必須自覺地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堅持學術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的前提下,鼓勵學術自由和學術創新,提倡學術與政治的相對分離,自覺地堅持和捍衛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二是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每個高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堅持繼承自身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和思想方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師生、教育師生、指導實踐,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實現最大限度的創新,并通過創新把自身的優秀文化傳統發揚光大。
(作者系廣西財經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文章網絡鏈接: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2-01/04/content_634710.htm
更多有關"廣西財經學院,文化,高校,使命,學術"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廣西財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