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皖西學院產學研牽手 “神仙草”霍山石斛復活
《安徽日報》2012年7月6日B2版 ——動態安徽
————————·記者走江淮·——————————
全省首批示范應用型高校皖西學院,在霍山石斛種苗快速繁育
及產業化等方面取得突破,記者近日前往探訪——
產學研牽手 “神仙草”復活
■ 本報記者 張大鵬
6月30日,記者在大別山腹地山環水繞4個多小時,終于來到霍山縣太平畈鄉王家店,這里林翠山清、河水湯湯,好一處山間美境!但王家店的出名不僅因為景美,還因這里生長著大別山原生態石斛——霍山石斛。
霍山石斛俗稱米斛,素有“神仙草”之稱。但多年的采挖加上環境的改變,使野生石斛瀕臨滅絕。 80歲的老藥農何云峙告訴記者,他傾一生之所積,只采留一公斤左右霍山野生石斛種子;繁育多年,也不過在山澗絕壁處留下百余株野生苗子。“多虧了皖西學院的專家,沒有他們的幫助,這仙草可能真的要滅絕了! ”何老先生對此很是感慨。
皖西學院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副研究員姚厚軍老師介紹,霍山石斛為蘭科石斛,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只限產于大別山區霍山及鄰近地區,近年的野外資源調查已很難發現蹤跡。要保護和開發利用好這一珍稀瀕危物種資源,人工大規模繁殖并實現產業化栽培,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但種源混亂、無繁育及種植不規范、栽培面積小、原藥材產量低,加上市場假貨多等,都制約著當地石斛產業的健康發展。皖西學院“產學研”的介入,為霍山石斛的保護開發利用注入了“強心針”。
記者了解到,皖西學院近年來加大產學研方面的投入力度,僅在石斛研究開發上,就專門成立植物細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使霍山石斛種苗在快速繁育方面取得突破。 2010年1月,該學院與安徽圣農生物科技公司攜手研發繁育生產霍山石斛。皖西學院完成的《霍山石斛產業化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一系列成果已用于指導生產,并申報了石斛產業化栽培關鍵技術的國家標準。學院還為圣農公司培訓員工,鼓勵畢業生到“圣農”任職。類似這樣的合作模式,皖西學院已與六安市70多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建立了密切的產學研合作關系。
46歲的何祥林是何云峙的兒子,如今是圣農公司的股東之一。何云峙老先生說,過去他總擔心“仙草”會滅絕;現在將所有的技術和經驗都傳授給兒子,兒子又入了公司,產業也做大了,他心中隱患就此消除了。何祥林引著記者參觀了他的野生種苗基地,他說,這幾年在皖西學院栽培技術的指導下,王家店的基地已發展到近200畝。過去在自然狀態下,石斛種子的成活率只有千分之一,現在在實驗室里運用組培技術育苗,成活率達到100%。何祥林指著基地十多個大棚說,一個大棚育苗2萬株,一株苗藥用價值為200元,一個棚兩年收入400萬元不成問題。
“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在市場、主體在企業,但主力軍在高校。 ”皖西學院張文兵院長對記者說:“作為全省首批示范應用型本科高校立項建設單位,‘走大別山道路’、促進學校和優勢產業的產學研合作,是皖西學院的辦學傳統。現在,學校在霍山石斛培育及產業化等方面取得了一點成績,還只是一個起點……”
更多有關"石斛,霍山,產學研,大別山,繁育"的文章請點擊進入皖西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