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CAFAM未來展: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8月亮相中央美術學院
“首屆CAFAM未來展: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以下簡稱為“CAFAM未來展”)將于8月8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由總顧問潘公凱,總策劃徐冰、亞歷山大?孟璐(AlexandraMunroe?美國)及策劃團隊王璜生、馮博一、王春辰、蔡萌共同擔綱。展覽將帶來大陸及港澳臺兩岸三地的93位青年藝術家的近200件作品,意在對當今青年藝術生態做田野式考察,重點考察新生代藝術家在今天的全球語境、文化格局、生產方式之下屬于這一代人特有的“藝術方式”。作為一個由中國最高藝術學府打造的青年藝術項目,“CAFAM未來展”的宗旨是強調“田野性”、“文獻性”、“學理性”、“當下性”和“未來感”,其作用與功能將是“溫度計”和“催化劑”。
2012年7月22日下午14時,由中央美術學院發起、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策劃主辦的“首屆CAFAM未來展: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新聞發布會在美術館舉行。美術館館長王璜生、策展人之一馮博一、副館長唐斌、學術部蔡萌出席發布會,學術部副主任王春辰主持發布會。
關于“CAFAM未來展”的展覽機制,王璜生館長在發言中指出,中央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常規性的大型品牌展覽將按照一年“CAFAM雙年展”、一年“CAFAM未來展”的節奏進行。“CAFAM雙年展”更強調建構一個國際品牌和國際平臺,更多地關注更為前沿的文化現象,并傾向更成熟的藝術家和國際性;而“CAFAM未來展”是對中國青年藝術進行的“深度考察”,將推動青年藝術家走進社會、走向國際。中央中央美術學院是培養未來一代的學術教育機構,年輕的藝術學子走出校園成為社會的中堅,其間的歷程和狀態一直是中央中央美術學院所關注的。
談及展覽的組織結構,王璜生館長介紹道:“此次提名委員會由80位來自國際國內的重要美術館館長、批評家、策展人、藝術家、藝術媒體和機構負責人構成,采取實名提名的方式,并要求提供提名辭。我們根據結果完成了《提名集》,收錄了青年藝術家的簡歷、提名辭、作品圖片、個人網站、微博等信息,我們對《提名集》充滿信心,這將是一個很好的文本。”
隨后,王璜生館長向來賓詳細介紹了展覽架構、展覽特點,并闡釋了“蔓生長”、“自媒體”、“微抵抗”、“宅空間”、“淺生活”、“未知數”6個現象單元。
王璜生館長說:“此次策展的關鍵在于從學術的分析、學理的研究方面對青年藝術現象進行呈現,進行相關表述。展覽重點不是對入選藝術家的推薦,而是更多地建立在考察‘樹林’的基礎上,研究‘樹林’的生態,體現當下中國青年藝術的‘樹林’。我們挑選了‘樹種’去呈現‘樹林’的總體生態,反過來,我們也根據‘樹林’的發展狀態研究‘土壤’問題。這是本次展覽有別于其它展覽最重要的一點。在這個意義上講,展覽本身已經超越以往的展覽模式,它更像是一個“未來中國藝術趨勢報告”。
此外,本次大展還將伴有一系列的學術活動,如講談“亞文化”、中外青年藝術家對談藝術之外的思考、徐冰對話“未來藝術家”、王璜生對話“未來策展人”等;大家還有機會聆聽南條史生(日本森美術館館長)、亞歷山大?孟璐(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部主任策展人)、漢斯?奧布萊斯特(HansUlrichObrist,英國蛇形畫廊藝術總監)、理查德?維恩(RichardVine《美國藝術評論》主筆)的講座。展覽系列公教活動還將舉辦日本著名工薪族收藏家宮津大輔(DaisukeMiyatsu)講座和藝術家駐留計劃交流活動等。
策劃人之一馮博一在發言中說:“在我印象中,由中央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這樣一個代表大中國概念的展覽還是第一次。正像王璜生館長談到的,展覽更多看重的是藝術家生態的整體情況,不僅是藝術的態度,還包括藝術家的生活方式、喜歡什么衣服、喜歡什么收藏……審美趣味是怎樣的以及最終的藝術表達方式。僅僅從作品本身來看待藝術家變得老套了,現在年輕人的生存狀態是多維的、立體的、不斷豐富化的狀態。”
唐斌副館長在發言中說,“CAFAM未來展”秉承了中央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一貫的嚴謹的治學和工作態度,體現了開闊的學術視野和開放的研究氛圍。該項目將會成為中央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一個新的品牌并不斷完善、優化。蔡萌博士在發言中與大家分享了策展過程中的體會和參展藝術家的生活狀態和創作狀態。
當天的新聞發布會吸引了電視臺、報紙、雜志、網絡等近40家媒體的參與。發布會結束后,由胡疆鋒(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周志強(南開大學教授)帶來的“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首場學術講座《中國當代青年亞文化:表征和透視》在學院美術館成功舉辦。
美術館杜隱珠/文
美術館董慧萍全晶/圖
宣傳部宋曼青/編
2012年7月25日

7月22日,由中央美術學院發起、美術館策劃主辦的“首屆CAFAM未來展: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新聞發布會舉行
更多有關"美術館,藝術,藝術家,展覽,未來"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