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當代藝術與學院美術教育論壇”在南京藝術學院成功舉辦
5月13日,由文化部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主辦,南京藝術學院當代視覺藝術研究中心承辦的“2014·當代藝術與學院美術教育論壇”在南京藝術學院圖書館舉辦。作為東道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劉偉冬教授為論壇致歡迎詞,他提到南京在中國現當代藝術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肯定了由顧丞峰教授帶領的研究中心做出的第一本江蘇當代藝術年鑒,認為能將江蘇省在2013年這一整年中相關當代藝術的信息整理成冊,是很有意義的工作,是對當代藝術信息管理利用的有效途徑,更對此次論壇集國內該項領域的專家之所長來進行對當代藝術與學院美術教育的探討表示了期待。希望研究中心能結合南京藝術學院作為綜合性藝術大學的優勢,將南京藝術學院打造成華東地區培養當代藝術人才的重鎮。
此次活動為江、浙、滬三地藝術院校聯合主辦,是一次高規格而且具有首創性的大型學術活動。討論的問題集中在高校中如何進行當代藝術教學、考核以及評判的標準如何制定等。這些都是藝術院校所面臨的實際而又緊迫的任務。
會上有十位國內外專家進行主題演講。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教授、藝術家邱志杰、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系主任、副教授張小濤、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王端廷、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季鵬、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副教授孫磊、廣州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主任,教授馮峰、加拿大康狄亞克大學教授段煉、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李曉峰、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教授陳默、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李秀勤,都帶來了各自的觀點和精彩的闡釋。
邱志杰教授提到上海雙年展中的店口計劃,讓這個小城在論壇現場又“重新發電”了一回。這種類似社會學的調查方式是不是在學院進行當代藝術傳授的最佳途徑,引起了專家們的廣泛討論。
張小濤副教授作為“明星式”的名師,不僅帶來了關于四川美院新媒體中心的介紹,還引發了持續整場的關于藝術學習中如何看待“精英學生”和一般學生的探討。
季鵬副教授作為南京藝術學院的設計學院的老師受到同學們的歡迎,他的演講《當代藝術與設計藝術教育》,讓現場進入了藝術與設計學科關聯的思考。
馮峰教授關于“用不用”的設計觀,大到《時間的宮殿》這樣體量的作品,小到一個煙灰缸,給當代藝術教育的方式提供了另一個切入點,就是從與設計的復雜聯系入手。
作為常年在北美高校教學的教授,段煉展現出與其他有著藝術家身份的發言者不同的研究視角,他的幾個比喻讓人印象深刻,不管是解釋立體主義的杯子,還是解釋統一與多樣的土豆。當然還有最為精彩的“破冰船”理論,形象的闡明了當代藝術家們在領導藝術教育上的重要地位。
李曉峰教授主要談到關于當代藝術學院展示的問題,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角度,如何教學,如何展示都是當代藝術學院美術教育需要思考的部分。
孫磊、陳默以及李秀勤教授,他們帶來的是更具體,更直觀的課程分類方式、案例分析、評價標準等等,都讓聽眾分享自己學院關于當代藝術教育的經驗。
論壇的提問環節中,同學們在與專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最后由顧丞峰教授進行了總結。更是提出了充滿啟發性的問題,關于當代藝術的教育,究竟是“精英教育”還是“通才教育”;高校的實驗藝術教育有沒有必要形成系統;社會調查研究怎樣與社會行為區別等等。相信這些問題能給當代藝術與學院美術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王思雅)

論壇現場

劉偉冬院長致辭

顧丞峰教授展示年鑒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教授邱志杰演講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王端廷演講

加拿大康狄亞克大學教授段煉接受采訪

馮峰演講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李曉峰演講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季鵬演講

與會人員合影
更多有關"當代藝術,南京,教授,藝術學院,藝術"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南京藝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