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文天學院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系列報道(十一)——11級會計專業赴涇縣、西遞開展暑期社會實踐
2012年7月12日,11會計專業實踐小分隊全體六名隊員赴安徽涇縣和西遞開展為期3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本次實踐活動的主題為家鄉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保護。本次實踐主要對涇縣的宣紙制作和徽州雕刻的技藝傳承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宣傳和保護安徽的傳統手工藝。

7月12日,實踐活動的第一天。早上,按照約定的時間到達涇縣丁家橋鎮小嶺村,首先我們參觀了涇縣古宣紙廠遺址。宣紙早在唐代就列為貢品,清代已盛銷海外。抗日戰爭中宣紙生產遭到破壞。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新四軍曾在此建立宣紙生產合作社企圖恢復宣紙生產。
7月13日,實踐活動第二天。我們調查了當地宣紙生產簡況,小嶺村大約100戶人家,其中25%從事宣紙行業,以家庭作坊的形式進行生產。因為宣紙只能用手工生產的方式,所以如今宣紙生產具有規模小,手工作業,以家庭作坊為主要運營模式的特點。因此,宣紙的技藝完整的保留下來。接著,我們進入涇鈺宣紙廠進行深入了解。在負責人曹金貴廠長的帶領下,我們觀看了宣紙由打漿到裁剪的制作全過程,并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參與到制作過程中,親自做起了宣紙。

隨后,小分隊冒著大雨趕往黟縣西遞村,在村中尋訪徽州雕刻手工藝人,詳細地對一位本地的竹簡雕刻人進行了采訪,我們了解到,徽州手工雕刻技藝在機器雕刻發展的沖擊下逐漸失傳。在整個村子中,徽州木雕的老藝人只有一位,而真正從事手工竹簡雕刻的藝人也越來越少。通過了解到的情況,讓我們的隊員們感到非常的可惜,同時也懂得傳統手工藝的可貴。

在短短幾天的實踐活動中,我們了解到了書本上所沒有的知識,將所學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真實的了解到安徽傳統手工藝在歷史傳承中所經歷的苦難。我們從家鄉的傳統手工藝品中領略到了安徽文化的博大,了解了宣紙和徽州雕刻的技藝傳承情況,體會到了指尖上的徽州魅力,感受到了安徽勞動人民的偉大和艱辛。
更多有關"宣紙,徽州,涇縣,雕刻,安徽"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河海大學文天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