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催化青年藝術家成長 首屆CAFAM未來展開幕
作為去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推出的“泛主題展”姊妹篇,首屆“CAFAM未來展: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于2012年8月8日下午3點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現場賓客觀眾云集。
策展緣由,在總策展人之一、副院長徐冰教授看來,“是因為我們發現這批1977年1月以后出生的青年藝術家帶來的新現象和傾向,極大地區別于老一代藝術家和國外藝術家。他們頗具創造力,擁有全新的與當今時代發生關系的方式和創作方法。這源于中國當代社會的實驗性和全新的社會關系。他們是未來和世界藝術對話的生力軍,其價值取向和需要完善的部分值得探討”。總顧問、院長潘公凱教授強調,“學術性是這個展覽的最大特色。中央美術學院作為一個高等學府,不僅要呈現這批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生活和思想狀態,更要對此進行梳理、研究、評估,由此形成的判斷和總結將用于對教學理念和結構的調校。”


展覽總顧問、院長潘公凱教授致辭;總策展人之一、副院長徐冰教授致辭


《美術藝術》主筆理查德?懷恩代表提名委員致辭;開幕式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教授主持


參展藝術家代表焦朦發言;潘公凱院長與《美術藝術》主筆理查德?懷恩親切交談
為保障“CAFAM未來展”的學術性,展覽組建了組委會、理事會、學術顧問團、提名委員會和策展委員會。提名委員會的成員(推薦人)由70多位全球重要美術館館長、批評家、策展人、藝術家、藝術媒體和機構負責人構成。每位提名委員提名6名青年藝術家(提名委員只負責推薦藝術家,不承擔策展工作)。由策展委員會根據展覽主題和架構從被提名的青年藝術家中挑選出90位左右入選。
策展委員會對青年藝術家和作品進行進一步分析、分類和研究,并結合其現象、狀態和問題,從而形成一種話題研究;同時,對藝術家藝術思維、行動、材料以及感官形式的差異性和生活狀態進行歸納和總結;乃至對其中可能影響未來趨勢的現象展開調查和分析;進而將展覽對當代中國青年藝術的態度和立場,圍繞著一種帶有問題意識和側重對未來把握的策展方式進行呈現。在這個意義上講,展覽本身已經超越以往的展覽模式,它更像是一個“未來中國藝術趨勢報告”。
除多個專門委員會各司其職,在操作程序上確保“未來展”的學術質量之外,展覽還組織了豐富且形式多樣的相關學術活動。
95位來自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的青年藝術家,因在作品觀念、方法、創造性、媒介控制能力、審美控制力等方面較具代表性和未來性,從300余位被提名者中入選,他們的作品被分別列入“自生長”、“自媒體”、“微抵抗”、“宅空間”、“淺生活”和“未知數”六個單元,這也是他們身上存在的顯著特征。參展青年藝術家代表焦朦、也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在致辭中說,青年藝術家們的作品反映著我們對現實的回應和思考,“未來展”讓我們得以冷靜客觀的看待自己、看待自己所在的群體狀態、回顧自己以往作品的出處,進而思考未來的方向。“我現在非常喜歡藝術家這個稱呼,因為它具有魔力,可以把生活中想做而不能做的實現,并展示給大家”。
首屆“CAFAM未來展: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將展至2012年9月6日(周四)。

展覽現場一

展覽現場二

展覽現場三

展覽現場四

展覽現場五
宣傳部郭麗/文
宣傳部宋曼青/圖
宣傳部/編
2012年8月9日
更多有關"藝術家,展覽,未來,提名,藝術"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