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報》:“兩園”對接 培育創新創業人才——上海電力學院探索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紀實
8月8日《上海科技報》對上海電力學院探索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舉措進行了深入報道,文章稱:
近5年來,上海電力學院學生獲得省部級以上創新大賽獎項超過100個,由學生參與申請專利的數量超過70項,還有一批大學生走上了創業道路,這些微企業正在邁著堅實的步伐前進……這些成就歸功于上海電力學院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改革和探索。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普遍不強的現實引起了諸多高校的思考。作為極具行業背景的工科高校,從2007年起,上海電力學院就推動以校園和科技園“兩園”對接,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三堂”互動為主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取得了實效。
第一第二課堂與企業課堂“完美互動”
如何才能讓創新創業教育不浮在表面,能向內“滲透”到大學生們的“心坎”里呢?上海電力學院選擇的是一種開放式的互動模式,他們提出了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中心,將第一課堂作為學習知識、能力獲取的基本渠道,向第二課堂和企業課堂擴展。同時第二課堂的科技創新成果可作為第一課堂的教學案例內容,也可以作為進入企業課堂進行創業的基礎。而在企業課堂的創業實踐又可以為第一課堂的培養提供案例和人才隊伍,為第二課堂的科技創新提供平臺和載體。
學校在第一課堂里開設了大學生創新實踐課程;在第二課堂里開設了創新創業選修課,并開設了科技創新與創業輔導等系列講座,邀請了多個成功創業的企業家及資深的創業導師前來向大學生們講述自己的創業經歷。此外各個學院也利用現有的教學、科研與實驗室資源,同時配套建設相應的創新實驗基地或實驗室,為大學生開展創新活動,進行創新實驗提供物質基礎。
“2010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評選”候選人朱佳敏就是這種模式的受益者。在“三堂”互動模式的培育下,他獲得了第二十屆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二等獎、國際青少年科技博覽會優秀展示獎、全國青少年創新獎等獎項,還申報了4項發明專利。
大學校園與大學科技園“無縫對接”
創業企業很分散,如何才能找到良好的資源庫呢?電力學院的領導和管理部門想到了近在咫尺的上海電力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大學科技園是開展創業教育的良好實踐平臺,它可以讓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和自主創業的大膽嘗試有一個可以依托的載體,使得創業教育由淺入深,形成一個系統的活動鏈。他們果斷地把大學科技園定位為“搭建創新與創業的平臺,鋪設機遇與成功的道路,架筑科技與經濟的橋梁”。
在這種思路的引導下,上海電力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積極通過開展學術報告、科技創新、創業輔導等多樣化的活動營造創業氛圍;通過資助學生進行創新項目研發,從立項申請、專家評議、經費下撥、中期考核到結題驗收和評獎的全過程幫助有志創業的大學生。科技園還鼓勵大學生課外到新創企業中兼職,在職業實踐中得到創業熏陶,在創業第一線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
上海海平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崛起的提供優質網絡服務的創意型公司,業務涵蓋了為客戶提供企業整體形象策劃、各種類網站設計與建設、各行業網絡營銷和各類平面媒體設計、多媒體后期制作服務等。談起公司的建立,總經理王震宇念念不忘的是在大學科技園受到的創業熏陶。他說,在那里讓他提前感受到了創業中所要遭遇的各種挑戰,也得到了創業導師們真誠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這些讓他在創業過程中受益匪淺。(記者 吳苡婷 )
黨委宣傳部 供稿
更多有關"創業,創新,上海,科技園,課堂"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上海電力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