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有所獲 學有所得:高校思政課骨干教師研修班不斷創新
2012-08-31來源:《中國教育報》
“思想政治理論課絕不僅僅是學習一些枯燥的理論知識,重要的應該是,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這是北京郵電大學教師王歡參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研修班后寫下的感想。
王歡道出了很多參訓教師的心聲。2007年以來,3000多名教師通過參加這項國家級培訓,在提高政治理論水平、鉆研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藝術等方面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內容變化凸顯時代主題
2012年,中宣部、教育部決定在前5年舉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培訓班基礎上,啟動新一輪骨干研修計劃,進一步推動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
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說,新一輪骨干教師研修有兩個新變化:一是培訓對象擴大了。隨著研究生思政課新課程方案的普遍實施,培訓對象由過去主要是本專科任課教師,擴大到了碩士、博士生任課教師;二是時間由過去的1個月調整為3周。
時間雖然短了,內容卻更加深化。一系列高水平報告既有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及其經驗的總結,也有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的分析;既有對新世紀黨建理論的創新解讀,也有對當前意識形態形勢的透徹分析;既有對當前世界及我國經濟形勢的研究與預測,也有對我國社會建設面臨的問題及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證概述。
“報告內容涵蓋了現代和當代、國內和國外、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多個方面。我們進一步深刻地把握了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及社會科學最新研究動態,提高了理論水平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中國海洋大學教師蔡勤禹說。
交流討論突出育人方法
“感謝老師,帶我走過這一段將使我終生難忘的旅程!每次上課都能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很有感染力……”一些學生匿名寫給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們的信,令該院常務副院長艾四林感慨不已。
多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經驗,使艾四林深深感到:教授這門課必須以情動人,情是真情,不是虛情,是動情,不是煽情。這里的真情是:對真理的渴望和追求;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懷等。
類似的經驗交流在骨干研修班上時常出現。廣大學員圍繞“基礎課”課程建設以及如何實現“基礎課”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等主題展開研討交流,采用主題發言、自由提問、同行點評等方式,既有課程建設的宏觀介紹,又有實踐操作環節的展示,還有學員切身的教學感悟。
通過頻繁進行的交流討論,學員們不斷總結教學方法,深感職責重大。大家普遍感到,作為思政課教師,只有樹立堅定的德育信念,才能產生職業尊嚴感、職業價值感和職業效能感,唯其如此,才能信心百倍、充滿激情、理直氣壯地教育學生、引導學生。
北京化工大學教師王美玉說,做老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時代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
思政教育呼喚改革創新
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的目的、特點和規律,決定了我們不能把工作重點簡單地放在“讀書學習”上,而應當努力實現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變,從教學體系向育人體系轉變,從課堂育人向課外育人轉變;另一方面由于現階段我國高校和社會等諸多條件的制約,組織學生大規模地實地考察,既無精力保障、無時間進行,更無財力支撐和社會關系依托——在19期骨干教師培訓班舉行的學員研討中,沈陽師范大學田鵬穎的一番話,激起了很多在學教師的共鳴。
同時,面對新時期新階段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學員們也意識到,鑒于當代大學生具有很強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意識,要力避空洞的說教,要和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用心去傾聽、理解、回應大學生的心聲和疑惑。要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需求創造性地開展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要運用案例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等方法和手段活化教學過程,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
李衛紅指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思政課工作要轉變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思政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使思政課成為大學生愿意學、喜歡學的課程。要回答學生關心的問題,以科學的、令人信服的闡釋,解疑釋惑、澄清誤區,堅定信念、堅定信心,使思政課成為對大學生有用管用的課程。要改進教學方式方法,研究并探索網絡環境下開展思政課教學的有效載體和表達方式,同時結合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啟發學生思考,深化認識,使理論教育更加豐富生動、富有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據悉,2012年,教育部開展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的滿意率達到近90%。
宣傳部吳瓊/編
2012年8月31日
更多有關"教師,政治理論,學生,思政,教學"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