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南藝教授“古董”放映機為小區居民放露天電影

周建明教授和他珍藏的電影放映機。
挑選一塊空地,搭起幕布,裝上膠片,輪盤吱呀旋轉,畫面隨即在眼前呈現。50年前,這種“露天電影”是大部分國人生活中的主要娛樂。9月1日晚在幕府山小區,南京藝術學院尚美學院周建明教授拿出了他珍藏的1955年產16毫米電影放映機,再現了一場露天電影,這種傳統的電影放映方式引起了不少在場居民的懷舊情結。
珍藏放映機全國現不足10臺
墨綠錚亮的外殼,旋鈕、輪盤被擦拭得一塵不染,經過半個世紀歲月的洗禮,精致依舊如故。在幕府山小區一茶坊,揚子晚報記者見到了這臺16毫米電影放映機。
整臺機器長約80厘米,高約70厘米,機身呈長方體,由傳動、輸片、光學、還音等部分組成。在機身一側的銘牌上,刻有繁體“烏克蘭式,十六毫米電影放映機,中央電影局南京電影機械制造,55年9月”等字樣。銘牌下一排旋鈕光潔如新,分別是“音調調整”、“音量控制”、“過荷指示”,顯得精致與嚴謹。
“這臺機器雖然使用的是前蘇聯的技術,但可以說是中國建國后第一批自己制造的電影放映機,目前在全國現存不到10臺,能放電影的更是寥寥。”在周建明眼中,這臺放映機是一件“無價之寶”。當初尋寶,周建明走訪江蘇、山東、安徽等地,翻遍了多座倉庫,終于找到這件“寶貝”,并花了20000多元購得,“現在多少錢也不賣”。
“看家寶貝”只舍得放了15分鐘
當晚放映的是1962年國產電影《李雙雙》,周建明“忍痛”使用了這臺16毫米放映機。不過,他并沒有用看家寶貝放映影片,而是“吝嗇”地放映了一段15分鐘的新聞簡報后,就換成其他放映機。老機器放映時,除了稍顯泛黃外,畫面依舊流暢,聲音也很清晰。周建明說,對于這臺退休已久的機器,放映15分鐘已是沉重的任務。據介紹,從使用拷貝上,膠片式電影放映機可分為8毫米、16毫米、35毫米、70毫米,前兩者目前已經淘汰。
傳統流程引發觀眾懷舊情結
為了再現50年前人們集體觀看露天電影的場面,周建明盡可能還原了每個環節。先支起竹竿,拉開幕布,再安裝機器,觀眾陸續進場時,開始播放唱片,歌曲都是建國初期電影的主題曲,電影開幕前,放映一段新聞簡報。此外,在先前通知居民時,周建明也特意沒有公布具體時間,而是使用了“天黑就開始”這一鄉土氣息十足的表達方式。
恪守傳統的放映流程引發了不少觀眾的懷舊情結。這場露天電影讓年過六旬的王先生想起年輕時的生活,他告訴記者,40多年前在農村,這種露天電影幾乎是大家生活中唯一的娛樂。每當有放映隊進村,全村就如同過節,每家每戶都早早趕去等著電影開幕。幕布上影片精彩,幕布下黑壓壓一片,他與老伴就是在看露天電影時相識的。
成立了流動電影隊已放映80多場
周建明教授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不像如今電影院遍地,普通人看場電影不易,“這種娛樂生活貧乏的環境,催生了露天電影,也使其成為上世紀60至70年代,國人生活中主要的娛樂。”他認為,這種電影放映活動是一個時代的印記,也是一代國人難忘的回憶,不應在日新月異的電影技術發展中被人們遺忘。在南京藝術學院,周建明也組織了一支以大學生為主的流動電影隊,成員們來自各個專業,都是電影愛好者,他們走訪工廠、敬老院等地,至今已經組織放映了80多場露天電影。
揚子晚報記者張可孔小平文/攝
更多有關"電影,放映,電影放映機,露天,放映機"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南京藝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