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報】大學生把惠州好人好事拍成系列微電影
簡單的劇情、簡潔的語言、簡短的時間,只集中表現一個主題、一個思想或一段情感,與現代的快餐文化相匹配——正在興起的“微電影”,正受到影視愛好者的追捧。
如今,只要拿起DV或是能錄像的手機,稍稍懂點剪輯知識,屬于你自己創作的微電影便手到擒來。這種新的拍攝和創作方式,吸引了惠州市大批電影和視頻愛好者投身其中。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惠州市出現的微電影主要以公益性、情感性、娛樂性類型居多,微電影作為一個新興行業正在惠州市逐漸成熟壯大起來。
大學生拍微電影圓了導演夢
3月26日,一群80后、90后學生聚在一起,他們在惠州學院校道上架起攝像機,打起燈光,其中一個戴眼鏡的男生喊了一聲:“OK,開拍!”一部自編自導的愛情微電影《如無意外》便拉開了序幕。
這位男生叫王宏森,是惠州學院一個名為“氣球團”的微影視團隊隊長。“目前,我們團隊已拍攝了5部微影視作品。我的夢想是當導演,拍微電影圓了我的‘導演’夢。”王宏森說。同樣來自惠州學院的大四學生劉鵬表示,他喜歡微電影,就是喜歡它的“微”,因為從自身來看,拍攝制作周期不需要很長;對觀眾來說,可以在短時間看完自己的作品。
2011年年底至2012年年初,惠州市一些原創微電影開始浮出水面,受到不少市民的熱議。2012年,由惠州學院學生拍攝的《在惠州,詮釋愛》和由博羅縣高級中學老師拍攝的《秋日回憶》打響頭炮。隨后,一系列公益微電影陸續走近大家的視線。市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惠州市平均每年誕生6~8部微電影,多以公益性宣傳、主題性詮釋為主。
好人系列微電影傳遞正能量
惠州作為全國文明城市,致力打造“好人之城”,發揚好人文化。去年,圍繞惠州眾多好人好事為創作題材的首部系列公益微電影《好人·城》一經推出,社會各界好評不斷。該系列公益微電影攜手9位本土影視導演,以“好人與城市”為大主題,以發生在惠州的9個可歌可泣的好人好事為劇本創作原型,傾力打造《有動于衷》等9部好人系列微電影精品,每部電影時長9分鐘,影片用鏡頭展現了“力量媽媽”李惠云、抬車救人等發生在惠州的好人好事。
“好人的真實故事令人感動,以他們為原型拍攝的微電影直觀地展現了真情,希望能讓更多的年輕人通過影片感受到正能量。”《有動于衷》導演鄭品表示,相信首屆粵港澳微影視作品文化交流周活動能對惠州微電影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希望每年都定期舉行微電影創作比賽、集中展播等活動。
公安交警等部門陸續推出微電影
隨著微電影的輿論影響力越來越大,政府部門也逐步意識到利用微電影能夠發揮更好的宣傳作用,讓更多市民積極參與到公共事業中來。
去年,一部由市綠道辦和市住建局組織拍攝的微電影《再見》,從參加首屆南方微電影大賽的30多部作品中脫穎而出,喜獲銅獎。這也是獲獎微電影中,唯一一部由政府部門投資拍攝的影片。該片在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旗下今日惠州網等網站上受到眾多網友的熱捧,短短一天內點擊率破萬。
高明伺機插隊買票被拒絕、馮可可維護交通秩序……去年年初,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交通安全公益賀歲微電影《回家過年》正式開拍,10多位演職人員轉戰惠州火車站、市汽車客運總站、市區花邊嶺廣場等多個場所實地取景。《回家過年》是市交警部門拍攝的第3部微電影,主要通過幽默搞笑的橋段,引導春運出行旅客遵守交通秩序。市交警部門坦言,制作成本低、宣傳效果好的微電影已成為惠州交警宣傳交通安全的主陣地之一。
除了交警部門,由市公安局聯合本地網站及民間影視愛好者拍攝的首部微電影《守望》也在惠州市舉行了首映,并在全國各大視頻網站上線。“微電影作為可以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視頻短片,具有很強的互動性,更容易被受眾接受。拍攝公安題材的微電影對構建和諧警民關系有著重大的意義。”市公安局有關負責人說。

微電影《回家過年》拍攝現場。 本報記者謝佳洛通訊員彭 指 攝
統籌 本報記者謝佳洛
采寫 本報記者謝佳洛 雷欽健
來源:《惠州日報》2014年3月28日A2版
http://e.hznews.com/paper/hzrb/20140328/A2/1/
更多有關"惠州,電影,惠州市,拍攝,好人"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