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聚焦山建大新校區建設十周年系列文章之四——背靠“特色”好乘涼

■ 聚焦山建大新校區建設十周年(四)
背靠“特色”好乘涼
——山東建筑大學著力培育專業特色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
□于涓
2012年,山東建筑大學本科招生再次贏得“滿堂彩”,各專業錄取最低分大幅高于省屬二本線,建筑學、土木工程、城市規劃等土建專業錄取最低分均高于省屬一本線20分以上。與生源“入口”對應,學生就業“出口”繼續贏得良好口碑,總體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5%以上,到北上廣一線城市和世界500強企業就業人數持續攀升,學校被評為全省就業工作示范院校,榮膺“全國建設人才培養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入圍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典型經驗高校80強。
清源開渠引活水。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建大推動特色發展,強化內涵建設,促進了學校辦學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的快速提升。“做強‘建筑’學科,以特色培育形成比較優勢,推動差異化發展,是山東建筑大學為之矢志努力的強校之路”,山東建筑大學校長靳奉祥如是說。
學科:從特色“點”到優勢“群”
近日,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公布了根據第三方統計的高校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需求契合度統計報告,山東建筑大學以90.48%位居全省132所參評高校之首。消息一出,引起轟動。
長期以來,學校按照區域經濟與建設行業發展需求,強化優勢學科專業建設,使優勢更加突出,占領“制高點”;建設新興產業學科專業方向,使特色更加鮮明,形成“增長點”;發展社會急需的交叉學科專業,使結構更加優化,填補“空白點”。強化建筑學、土木工程等5個一級學科建設,打造土建類等4個學科群,組建5個跨學科的特色專業群。
結合建設行業對本科人才的需求,學校將建筑學、土木工程、城市規劃、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等10個專業列為重點建設專業,通過重點投入、強化建設,使其達到省內一流、國內有較大影響的優勢專業。按照山東省和國家建筑產業發展規劃,積極發揮優勢專業的龍頭帶動作用,組建“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等5個面向建設行業的跨學科特色專業群,帶動學校專業建設水平的整體提高。
學校將土建學科作為標志性學科,進一步做大做強,爭取建設成為國內知名學科。以土木建筑類學科為依托,逐步形成四個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學科集群:一是由建筑學、土木工程、城鄉規劃學、藝術學等一級學科組成的土建類學科群;二是由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學科組成的信息類學科群;三是由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固體力學、工程力學等學科組成的機械材料類學科群;四是由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學等一級學科組成的管理類學科群。
學生:從“經世致用”到“創新成才”
在建大機電學院三個微機電實驗室里,擺滿了各種機械手和單片機,這是由于復生教授一手創建并傾力指導的。從這里走出了一屆又一屆的創新型人才,其中機電學院機械082班43人獲48項專利授權,有的學生一人獲得3項專利,成為同學們眼中的“創新達人”。
其中的奧妙在于:學校深化教學改革,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建設“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層次+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課程模塊+基地”的素質教育體系,將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提升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重在強化創新教育、創業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
根據學科和專業的特點,學校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與行業(企業)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與行業(企業)崗位對接。依托優勢特色專業,按照“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架構,擴大“訂單式”人才培養規模,為企業“定制”應用型高端人才。
學校要求學生分不同階段到企業進行短期或長期的課程學習或工程實踐,探索創業實踐的“1+1+1”模式,即參加1個校內模擬公司鍛煉,到1家校外實踐基地鍛煉,參加1項創業計劃大賽,強化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目前,學校建筑城規學院和力諾集團、計算機學院和山東同圓設計集團合作共建了兩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工程實踐教學為培養“經世致用”的應用型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校不斷優化培養體系,通過實施“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實驗室開放計劃”和“本科生參加教師科研項目計劃”等,為學生撰寫論文、申請專利等課外創新實踐活動創造條件。在學生楊曉偉看來,“申請專利很困難,也很容易。困難的是,它需要專業知識基礎、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還要加上勤學多思。而只要具備了這些條件,在生活中多用心多思考,就處處都是靈感,拿專利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情。”
近三年,學校學生在科技競賽、社會實踐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申請專利600余項,授權352項。在挑戰杯、電子設計、數學建模等科技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勵108項。在建筑設計、環藝設計等專業競賽中,獲省級以上獎勵207項。學校有17支團隊被評為省級社會實踐團隊,142人次獲得省級獎勵。建大畢業生動手能力強、上手快、適應面廣已經成為用人單位的共識。
教師:從“術業薪傳”到“內外兼修”
“大學,大學,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建大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推進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把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提高教師素質作為基礎性工程來抓。目前,學校有省級教學團隊6個,省級以上教學名師10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入選者5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6名,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5名,“泰山學者”特聘教授3人,“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8人,博士生導師22人。
學校通過實施“教學科研創新團隊支持計劃”,以科研基地或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優化資源配置,完善資助辦法,鼓勵學科交叉融合和集成發展,培育高水平創新教學團隊。
學校信電學院魯守銀教授及其帶領的機器人創新團隊自2009年成立以來,承擔了“十一五”國家“863”計劃課題3項,承擔省攻關計劃和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各1項,發表高水平論文40多篇(其中EI檢索20多篇),成為國內服務機器人研究領域的領頭羊。魯教授說,“做任何一項工作,如果沒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激情和熱愛,就不可能有創造;職業交換薪水,而事業創造價值。我讀了20多年的書,又在機器人領域進行了10多年的研究。我認為,應該在機器人領域做點事情,真正把技術轉化為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讓機器人技術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工科專業師資的工程經歷和工程實踐能力尤為重要。學校高度重視增強中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施“優秀中青年創新人才支持計劃”,選拔優秀中青年教師、中青年優秀學術骨干進行重點科研資助,到國內外知名大學、科研院所、企業訪學進修和掛職鍛煉,增強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目前,有企業任職經歷的教師279人,雙師型教師153人,占教師總數比例達到了33.1%。
山東建筑大學作為山東省一所以土建學科見長的高等院校,緣“建筑”而生,依“建筑”而興,因“建筑”而強,“建筑”立校已經成為學校辦學方略的核心和靈魂。學校以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培養了一大批科學精神與人文修養相統一,理論功底與實踐能力相統一,從容面對現實的應對能力與持續發展的巨大潛力相統一的優秀人才。現如今,學校培養的十萬余名畢業生遍及齊魯,輻射全國,其中絕大多數已成為山東建設事業的各級管理人才和技術骨干,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更多有關"學科,學校,建筑,山東,建設"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山東建筑大學新聞中心查看
- 06-04江南大學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 06-04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年招生章程
- 06-04新鄉醫學院2014年招生章程
- 06-04東北農業大學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 05-28福州大學2014年招生章程
- 05-26南昌大學2014年招生章程
- 05-26西安理工大學2014年招生章程
- 05-26許昌學院中原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協辦第九屆“
- 05-26“改革·發展·民生”系列報道:廣西師范學
- 05-25離退休老同志學習全國“兩會”精神暨校黨委
- 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歷年錄取分數線查詢
- 包頭醫學院歷年錄取分數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