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學院教師赴美教授中文:不一樣的生活與工作 一樣的追求與執著
帶著學院領導的囑咐,帶著家人朋友的祝福,2012年9月1日,我欣然踏上了赴美教授中文三個月的旅途。至今已有近一個月了,下面就從幾個方面談談我的工作感想和體會吧。
不一樣的環境 一樣的安全感
我任教的學校詹姆斯頓大學位于美國中部的一個小鎮,這里環境清幽,校園治安非常好,在這里,我好像回到了中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歷史時光中。說實話,初來乍到時,我真的很不習慣,錢包手機不離身,甚至離開一分鐘都要把辦公室的門鎖上,即使他們告訴我這里沒有小偷。但漸漸地我發覺真如他們所說,沒有人會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不管是學生還是食堂的職工,或是清潔工,都有良好的品格。現在,我的辦公室在工作時間基本是敞開的,去超市購物時隨意把Laptop放后座也不鎖車。不過,話得說回來,因為這里是一個小鎮,所以治安如此之好,在美國一些大城市并非如此,如果到紐約等城市還是得保管好個人的貴重物品。
還有一個安全感來自于路上交通,在這里的馬路上行走,原則上都是車讓人,所以過馬路可以很放心地走。有一次我走在路上,遠遠地看到一輛車開過來,我還有大約十米的路程才橫過馬路,我停住了,可這時車也停下來了,我納悶兒了一會,以為它不走,就繼續往前過馬路。當我順利過了馬路后,車才徐徐開動。我這才知道,這里的司機都是很polite的。
不一樣的體制 一樣的責任心
在這里,學校的體制跟國內院校稍所不同,在教學管理、給分制度(Grading policy)和師生溝通上有其特點,總的來說,教職員工都很敬業,很有責任心。
在教學管理方面,教師每開設一門課,都有專門的課程編號,比如我上的兩個班的初級漢語課,是屬于外語系開的課,我的課程編號是FLAN190和FLAN191(FLAN代表外語),這些編號很重要,在開學初任課教師要完成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Syllabi),在教學大綱中第一部分就是課程編號、課程名稱、上課時間、上課地點及任課教師的聯系方式等。第二部分則包括使用教材、課程對學生的要求、課程的目標、給分制度、對學生的考勤要求等,其中有一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殘障學生如果對教學樓的設施等有特殊要求可以提前向instructor提出來。第三部分是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安排進程表,教師要把每一次上課的日期及上課的內容填好,而且要把本學期所有假期的空檔都考慮在內。跟國內不同的是,這份教學大綱除了上交給教務部門,上課的第一天老師就要把這個教學大綱發給每個學生。
給分制度方面,老師有很大的自主權,基本上都是由三大部分組成,考勤(占25%),課程表現及完成作業(占25%),考試(占50%)。相比起來,這里學生的作業量很大,一個學期下來,應該都有8次左右的作業,而每次作業都要計分,然后進行平均。另外,考試方面,除了期末考,還有很多課堂測驗(quizz),有的老師每一章結束都會有一個課堂測驗,而且有可能平時測驗和期末考試的份量是一樣的,就是說所有的測驗成績和期末成績相加進行平均就是一個學生本學期的考試成績。我所看到的是這些老師都會很認真地評改每個學生的作業并記錄學生每次作業的成績,最后進行分析。可想而知,到期末的時候,要算每一個學生的總成績是一項頗為繁雜的事情。在這里,老師關注的不是自己教了多少,而是學生學習得怎么樣,所以他們會通過很多的作業和測驗來評估學生平時的學習表現,從而改變自己的教學進度等。雖然由此會產生更大的工作量,但老師們都很主動地完成這些份內事。
在師生溝通方面,每位任課教師都有自己的辦公室,都會在辦公室門口貼上自己的課表(schedule),課表除了標明自己上課的時間,還有辦公時間(office hour),這樣,學生在學業上有疑問就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老師。一般來說,每個系都有一間小小的輔導室,專門用以輔導學生功課。除此以外,每位老師都有校園網的帳戶,可擁有三個磁盤空間:L drive(這個盤空間很大,可以放自己的課程講義等相關資料,全校的師生都可以共享),W Drive(用以給學生布置作業等,只有選該門課的學生可以使用),U Drive(用以存放教師個人資料,他人不可進入)。
不一樣的文化 一樣的魅力
說起向美國學生講授中國文化,其實話題很大,而且文化的東西是很難講得明白的,因此,我選擇把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內容帶進了課堂,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去實踐,自己去思考和體驗。在教學生漢字的時候,多數美國學生都會覺得像寫天書,所以,我把中國的書法帶進課堂,當然只是寫很簡單的筆畫和漢字,當我把毛筆和紙發到每位學生手中時,他們都贊嘆不已,但一開始他們的狀況百出:“豎”寫不直、“捺”寫得像點,經過我耐心地講解和示范,他們的“橫”寫得有力了,“豎”寫得直了,看著他們高興地欣賞自己的創作,看著他們由開始對著漢字皺眉頭的畏懼轉為躍躍欲試的興趣時,我心里無比喜悅,但我也清楚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離學會漢字還遠著呢。
當我把充滿中國氣息的中國結送給同事和學生時,他們不約而同的反應是:一贊嘆,這個東西太漂亮了;二好奇,它們是怎么做成的。當我把教授編織中國結的想法告訴學生時,他們全都舉手贊成,于是我調整了教學計劃,在課堂上留出時間教中國結的編織。此外,對于感興趣的同事,我也樂此不疲地教他們,當他們學會了一些編織方法時,他們告訴我:中國人真是太了不起了,能想出這么精細、這么嚴密的編織方法。對于中國文化,他們也肅然起敬。
在這里,我真正體會到了美國的課堂教學,不是死板的教條,所以除了教會學生說漢語,還要兼顧語言背后深藏的文化。
不一樣的“家人” 一樣的溫暖
每天我回到“家”(學校安排我住在系主任Kate家)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回家了”, Kate就會很高興地回應,然后就親切地問起我一天的生活和情緒。跟Kate在一起的時光是很愉快的,她是一個樂天派。她教我英語,我教她漢語,有時我們會嚴肅地糾正對方的發音,有時又會因為各自奇怪的發音捧腹大笑。Kate經常會笑我那些奇怪的“中國習慣”(要喝hot water,要午睡,怕冷),她戲謔地稱我為“my poor little Guangdong flower”,但是,每一次帶我出門,都會幫我多帶一件外套,以便我冷的時候穿。每一次她出遠門不在家,她都會幫我反鎖后院的門,她知道我要安全感,而她自己本來是經常不鎖門的。
Kate給了我很多幫助和關心,但在生活和工作的事情上,更多的時候她會讓我自己去承擔,自己學會成長。我剛去的第二天,她就帶我熟悉校園,然后就把所有跟工作有關的東西告訴我,如怎么復印、怎么用L Drive,也不容我問問題,她的觀點是:我會一步步告訴你,你只要認真聽下去,然后自己再去實踐,后來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學院的第三天,她領著我提著很重的Laptop和資料去開設我在校園的帳戶,她讓我把我的手提包放在辦公室,而我怕丟東西,所以還是提著手提包,Kate也沒再說什么。后來我真是一路狼狽,但是Kate卻沒有幫我拿,因為她覺得這是我的選擇。諸如此類的細節很多,在當時或許是有些狼狽,但現在想來,真的非常感謝Kate,是她教我學會擔當,學會成長。
獨在異鄉,我非常想念我的家人,所幸的是在這里我也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因為,除了Kate以外,還有很多像家人一樣關心我的領導和同事:校長Badal親切地接見我,關切地問我是否適應這里的生活;副校長Gary有條不紊地幫我安排好工作上的銜接,他的夫人給我送來了很多厚厚的大衣;更有很多熱情邀請我去他們的課堂聽課、邀請我參加他們的聚會的同事……
不一樣的生活與工作 一樣的追求與執著
來在這里,生活和工作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作為一名老師,學院派我來工作,我的首要職責就是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因此,我常常告誡自己:要充滿熱情地迎接每一天的生活,要盡最大的努力追求更好的教學效果。
短短一個月,我真的學到很多東西,因此,我由衷地感謝學院領導給我這么一個寶貴的機會,感謝關心和支持我的親人、同事和朋友,特別要感謝外事辦的領導和老師,在這段日子,他們給了我很多指引和幫助。最后,衷心地祝愿學院國際化辦學的路子越走越寬敞!

圖為在課堂上教漢字

朱淑儀老師和系主任Kate在開學典禮上合照
(惠州學院中文系教師 朱淑儀 發自美國)
更多有關"學生,作業,在這里,都有,自己的"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