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報】惠州學院專家學者暢談十八屆三中全會學習體會
排除阻力警惕口號式選擇式改革
惠州學院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學術研討會日前召開,該學院部分專家學者和教師代表針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各自工作實際,暢談和分享了學習感受及體會。
談改革 《決定》是中國改革總地圖
“全會通過的《決定》,可以說是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制定的一份中國改革總地圖,大家可以在《決定》中找到改革目標、路徑和定位。”惠州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楊海濤認為,此次三中全會中央決策內容發生重要變化,由過去的原則性改為操作性,由原來的宏觀性改為具體性。同時,其系列綜合改革表述中,都突出民生這條主線,中央始終關注民生,關心民眾切身利益。他表示,惠州學院將充分發揮高校優勢,積極參與惠州對全會精神的宣講、研究和解讀。同時,全校教職員工將認真學習全會精神,并結合學院實際,大膽改革,快速推進學院各方面工作。
“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激發活力、動力,排除各種阻力。”該院教務處處長、教授羅恢遠認為,要爭取全面深化改革的勝利,需處理好五個關系,即:改革和發展的關系,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效率和公平的關系,頂層設計和基層創造的關系,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副主任、副教授吳恒亮認為,今后改革的關鍵是“分好蛋糕”,但繼續“做大蛋糕”仍是重要任務。必須堅持發展,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突破傳統理論觀念,解放思想,求真務實。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博士張闖認為,要改革,但不能冒進,改革要穩民心,但不能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抗,因此改革要警惕空話不落地式的“口號改革”,警惕選擇性的“選擇改革”,警惕地方政府陽奉陰違式的“軟抵改革”,警惕既得利益者亂中求利的“求利改革”。
談市場 “鳥籠經濟”將轉向“叢林經濟”
全會公報指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經濟管理系副主任、教授張敏說,這意味著今后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會減少,中國經濟將逐步從“鳥籠經濟”向“叢林經濟”轉變,就是要突破鳥籠的局限,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具自由和彈性的空間。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將從依靠政府喂養的增長方式,向政府激勵的自主創新增長方式轉變。她認為,要加快建立自由貿易區,為深化改革提供可借鑒的“制度試驗池”和新模式,形成新的增長極;要積極轉變貿易、投資發展方式,提高“走出去”的水平;要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公用事業等領域,真正依靠公平的市場競爭激發中國經濟活力。
經濟管理系主任、副教授曹倉說,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談教育 教育與其他領域改革要協調
在英語如何退出“統考”的方案尚無定論的同時,“數學該不該滾出高考”如今又成為網絡熱議話題。對此,數學系主任、教授潘慶年認為,應深刻反思數學不受歡迎的原因,探索高考數學命題類型的改革,增加一些開放性、應用性、趣味性的題目。同時,數學教學也要改革,要重視數學思維的教學,不能忽略發現定理的豐富的數學思維過程和宏觀把握。
全會提出要創新體制機制、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電子科學系主任、副教授、博士曹建忠認為,這不僅意味著基礎教育、義務教育方面要強化履行政府的法定義務,還意味著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將向更加注重教育規律、注重創新的模式轉變。教育改革要與其他領域的改革同步,協調發展,而新的全面改革則應破除制約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教育體系自身完善。
經濟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柴靜認為,惠州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根據市場(社會需求)需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促進高等教育事業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談創新 應形成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
“積極推動企業與大學及科研院所之間的深度合作與協同發展,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該院審計處處長、教授劉薰詞認為,學院應通過頂層設計,將相關的創新資源協調起來,形成良好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同時,要利用人才等優勢和企業為學院提供的平臺,推進各方力量深度融合,帶動學院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從而走出一條“雙平臺建設”的協同創新發展之路。
“充分發揮和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淡化單純以SCI論文和獲獎論英雄的狀況。”該院科研處處長、教授蔡昭權說,建議政府建立一個研發、推廣、應用等環節的制度化激勵機制,使政府、市場、高校的合作形成良性循環,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同時,充分發揮政府在企業與高校對接創新過程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成果轉化。
電子科學系副主任、博士魏曉慧認為,科技工作者必須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導向,積極參加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通過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進一步提高學術交流質量和實效。推動產學研結合,努力把更多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統籌 本報記者袁 暢)
(采寫 本報記者袁 暢 謝佳洛 通訊員胡 萍 鐘 暉)
來源:《惠州日報》2013.年11月27日A3版
http://e.hznews.com/paper/hzrb/20131127/A3/3/
更多有關"改革,創新,惠州,學院,政府"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