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報】惠州學院三位教師撰文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系列重要講話,以及中央、省、市相關實施意見精神,根據市委分管領導的有關指示精神,市社科聯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組織撰寫一組弘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闡釋文章。這些文章圍繞中心、關注熱點、答疑解惑,對于社會各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指導和啟迪意義。惠州學院教師積極撰寫文章,《惠州日報》5月13日理論與實踐專版中就有三篇來自惠州學院的教師文章刊發,現轉載如下:
口袋富了腦袋更要富
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與踐行正當其時
雷吉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與踐行,不僅可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中華民族于歷史上曾有過的榮光,引領今天的中國夢起飛插上翅膀,也將給人類增添誠如馬克思所說的 “普照的光”,進一步拓寬人類文明的厚度。
經濟可以而且必須市場化,但社會不能市場化
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中國已然進入到世界體系的中心。而在此之前,基辛格早就提醒過他的國民:“中國將變成一個大國并將擁有更大的影響。我們必須習慣于這一點。”當前,中美正全面構建新型大國關系,表明中國進入世界中心的地位正在增加籌碼。這一切昭示,自近代以來多少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富強就在眼前。可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富強雖至,但我國走向文明之路依然步履蹣跚,迷茫依然重重疊疊。
一般而言,經濟崛起代表國家富強。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主要得益于市場化的改革。但經濟與社會作為不同的領域,應有區隔,經濟可以而且必須市場化,但社會不能市場化,否則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叢林原則肆虐,“贏者通吃”輪番登場。這絕對不是文明之道。
在墨西哥,有一個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反觀當下的中國,許多人口袋富了,可腦袋卻空了,令人深思。
中國在文明大道上整裝出發,將重新定義并改變世界歷史
當今世界,民族國家都在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英國、意大利等國提出要構建文化創意大國,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紛紛提出文化立國的戰略,謀求國家在文化上的轉型。
進入世界中心的中國,其發展如果只靠投資、消費與貿易三駕馬車來拉動,已顯得十分疲憊,更不可能以此樹起文明大國形象。回眸世界近500年的歷史,大國的崛起,莫不以綜合國力為基礎、以文明開路。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與踐行,正當其時。
拿破侖曾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最好不要喚醒它,因為它一旦蘇醒,一定會震撼整個世界,改變世界歷史。拿破侖說這話時,明顯地流露出一種憂慮,就是擔心中國的崛起,將挑戰歐洲的優勢地位——— 將改寫西方文明的話語權。這一天,無疑已經到來。中國在文明大道上整裝出發,將重新定義并改變世界歷史,那將是“后軸心文明”時代的來臨。
推動個體道德修養建設
把對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評價納入職業考核,形成配套獎罰機制
林清明
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報告同時強調,“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須歷經認同、普及和行動三個階段,當從如下三個環節著手。
核心價值觀既要立意高遠又要腳踏實地
第一,完善和優化核心價值觀。首先,核心價值觀只有本身具備普遍性、包容性和現實性,才能被群眾認同和接受。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應是開放的體系,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和優化。完善和優化核心價值觀,應當堅持三個原則,一是社會主義性質原則,二是人民主體性原則,三是現實可行性原則。核心價值觀要“既立意高遠又腳踏實地”,既兼顧傳統資源又切合當下實際,既體現應當的原則也具備實踐的可能性,如此方能上升為普遍有效的行為處世的規范,真正為國人提供一套被信任、可依循的道德價值標準。
第二,普及和推廣核心價值觀。也就是通過系列和專門的教育宣傳活動,以促成核心價值觀念真正廣泛地深入人心。要推動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把核心價值觀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覆蓋各類教育。要創新教育手段和宣傳模式,利用一切有利的平臺和載體,譬如報刊、網絡、電教、戶外廣告、手機信息等各種媒體資源,組織卓有成效的全民學習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重大紀念日等契機,開展緊扣核心價值觀的慶典和紀念活動,潛移默化地推介和傳播核心價值觀念。切實發揮文學藝術創作、大眾文化生產在傳播和推廣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基礎功能,促成文化藝術產業和核心價值觀念的自覺結合和順暢轉換,以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生動形式與鮮活語言,將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內涵講清楚,將其科學性和先進性說明白。
褒獎積極實踐核心價值觀的集體和個人
第三,在行動中彰顯和落實核心價值觀。此處談論的是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問題。踐行核心價值觀,一方面要有適宜的環境背景作為支撐,另一方面最終要歸結到個體的日常行動。因此,既要構建相關的評價體系和獎罰機制,更要從根本上推動個體道德修養建設。要以制度來保障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建立完備的評價機制和責任機制,使踐行核心價值觀與日常業務工作結合起來,把對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評價納入職業考核體系中,科學合理地確立目標任務和制訂規劃措施;要形成配套的獎罰機制,褒獎積極實踐核心價值觀的集體和個人,懲處違背和踐踏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從而為踐行核心價值觀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持。
守規則是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起點
黃金魁
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都落腳在“規則”二字,即對規則的遵守和敬畏。唯有敬畏規則,才能實現民主、文明與和諧,才能彰顯平等、公正和法治,才能養成敬業、誠信和友善。
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守規則可保證基本的公平與正義
眾所周知,在憲法和法律之外,國家、社會、個人都還有一些最基本的規則,堅守這些最基本的規則,便能構筑基礎秩序,塑造基本道德規范。
政府有政府應守的規則。去年3月,國務院制定實施了《國務院工作規則》,隨后全國各地各級政府部門都制定自己的工作規則,以此規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政府及其工作人員遵守規則,就是要求他們在實施行政行為時,應按照公開的、統一的原則進行,而不應該根據對象的尊卑、與己的親疏,有選擇性地采取不同方式,甚至潛規則。如果政府及其工作人員,不守其應守的規則,而是敷衍、瀆職或者肆意踐踏規則,如司法機構不依法判案、監督部門故意放縱違法行為等,便無從保證基本的公平與正義。當政府行政嚴守規則,成為守規則的表率,從而在政府行政中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能將守規則的正能量,傳遞給整個社會。
維護公序良俗是社會應遵守的最起碼的規則
社會有社會應守的規則。所謂公序良俗,就是基本的社會規則,這個詞已經進入到許多國家的法律中,這更加說明維護公序良俗,是社會應遵守的最起碼的規則。如食品生產企業,保證產品無毒無害,本是不用說的底線。可是,我們的一些生產者卻無視這種底線,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在辣椒中添加蘇丹紅,用硫黃熏制生姜、銀耳等等,不一而足。這些行為已經是赤裸裸的犯罪。這樣不守基本底線,不守最基本的規則,何談誠信、友善,何談文明、和諧?!如果每個人都能夠認真履行自己職責,堅守自己的職業底線,恪守本行業的工作規則,便是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良好的社會秩序便會形成。(作者單位:惠州學院)
來源:《惠州日報》2014年5月13日A6版
http://e.hznews.com/paper/hzrb/20140513/A6/3/
更多有關"核心價值觀,踐行,規則,社會,中國"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