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券制度下的有限市場化的運行機制
5、教育券制度下的有限市場化的運行機制
根據以上建議確立了基本的教育體制后,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一方面掌握基本的文化啟蒙知識,另一方面廣泛地接觸自然、接觸社會,了解職業、認識自我,進而為其科學地學業規劃奠定基礎。從而實現了基礎教育的回歸,就是為學生的社會化及職業化奠定基礎。再不會出現為了提高高考成績而放棄個人德智體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了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初(高)中畢業時,學生及其家庭會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自己或者在有關專業機構的幫助下,科學地規劃學業,選擇適合于自身發展的專業和學校。從而為其未來的順利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學校來看,由于實行了教育券制度下的市場化,學校必然高度對學生及家長負責,對其教學行為負責,否則,學生棄選學校后,必然導致學校的無法生存。而各學校之間的競爭,也必然將辦學成本及學費降下來,從而提高了辦學質量及效率。學生在初(高)中畢業時一般能進行科學地學業規劃,由于學生天賦、興趣及志向的不同,其選擇必然多樣化,每種學校招收的學生都是在本專業領域內有潛力、有優勢,能夠成長為優秀人才的學生。如此,中職類學校、高職類學校等職業類學校的生源數量和質量將大大提高。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育行政部門就無所作為,它除了確保教育投入的足夠發放而外,還應該與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及其他相關部門合作,定期向社會頒布未來三到五年內的人才供求關系的發展趨勢。從而指導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及其他求學者在制定自己的學業規劃時,根據未來人才市場的發展趨勢和自身的特點科學合理地做出決策,以使未來求職時的失業風險降到最低。同時又指導各高校在設置專業時既要考慮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同時又要從宏觀上把握人才市場的供求發展趨勢。
如此以來,各類學生選擇了合適的學校和專業,各類學校培養了各級各類優秀的人才,于是,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也將從根本上得到滿足。各類人才各歸其位,各得其所,從而實現了教育與社會經濟的良性互動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