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精英:紀念劉秉陽教授誕辰一百周年
擁有近百年辦學歷史的湘雅醫學院,造就了一大批飲譽海內外的醫學人才,其中包括在微生物學領域出類拔萃的人物,如湯飛凡、李振翩、謝少文、陳文貴、魏曦、吳潔如、陳正仁……等等,劉秉陽也是這群精英代表中的一員。他2002年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劉教授1929~1955年先后兩度在湘雅學習和工作,時間長達近20年。為紀念劉教授百年誕辰,我們在他的母校查閱了學校檔案館收藏的有關檔案,本文擬以此為基礎,略述他在湘雅的經歷。
劉秉陽,男,1911年12月出生于湖南湘潭縣城當鋪街(今響水黃龍),父為童館教師,母為家庭婦女,兄弟姊妹六人,兩位姐姐,兄弟中他排行第四。長兄劉兆龍、二兄劉月橋都是中小學教師,三兄劉樹柵早逝,大姐劉淑媛是私塾教師,二姐劉秀云曾為湘雅醫院檢驗科的工作人員。其侄、原湖南醫學院原子醫學教研室的劉覺老師說,劉秉陽一家,抗戰勝利前住湘潭,抗戰勝利后遷來長沙。
1930年夏訂立的《湘雅醫科大學章程》的附件中記載,17歲的劉秉陽,原為湖南大學本科化學系一年級學生,因有志于醫學研究,于1929年入湘雅醫科大學預科甲班。
1935年8月20日,劉秉陽畢業前夕,與同班同學黎光煦、謝陶瀛、唐家楨有張合影,唐家楨在照片背面寫道:“別了,秉弟!六年的同窗生活,只落得以后長期的回味。四人中年紀最輕的原要算你,但你的學識呀,卻比我們都要深。你的志愿呀,又在為人類滅絕病菌。今當此南轅北轍的當兒,我四人卻留下這樣一個合影,以后拆開看時,無論是風晨或雪夜,最后易觸景懷興的當然是相期共勉的往事,和親愛的精誠的友情!呵,秉弟最后呢!謹祝你的前程如旭日初升!你的事業與巴斯德氏相暉映!”
劉秉陽畢業后,先赴北平協和醫學院做細菌病學進修,1939年赴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醫學院細菌科學習與研究。1943年1月回到湘雅。
圖片說明:1943年4月國立湘雅醫學院院刊報道劉秉陽醫師回國原文
關于劉秉陽教授回國的情況,1943年4月出版的《國立湘雅醫學院院刊》第二卷第五期刊載的《劉秉陽醫師自美返院》一文曾作過報道。該文說:“本院第九班(民二十四年)畢業同學劉秉陽醫師,于畢業后,即北上入協和醫學院,專攻細菌學,因此得遇世界細菌學泰斗秦斯漢(Haus Ziusser),劉醫師與之研究,關于斑疹傷寒之細菌學,及免疫學,頗具成績,其后于民二十八年,渡美入哈佛大學,再與秦斯氏合作研究,秦斯氏辭世后,劉醫師受聘于哈佛大學,繼續往昔研究工作,且兼任教席,故其在美成績斐然。
珍珠港事變后,衛生署及本院,曾一再函電促歸,但因工作關系,未能如愿,迨客秋九月始定計言返,然因欲攜帶大量圖書、器材,不能搭乘長途飛機,故決買舟繞道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抵加爾各達,再由該地換乘飛機來陪都,在渝晉謁衛生當局,請示工作方針后,即于二月末稍抵院。
此次帶回藥品器材不少,尤以微小映片(microtilm)一大箱,及其映放機一具,為最特色,緣映片中均系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二年,英方出版之新醫學書志故也。劉醫師曾語記者,此次由印飛渝,曾得各方協助,允帶常人五六倍重之行李,實為難得然如此重量,尚不能盡載海船運來物件,故于甫抵院門時,其行李書籍、儀器、藥品外,僅見牙刷、面巾而已,其為公為科學之精神可以概見矣。
劉醫師在筑,除任本院細菌學副教授外,并主持中央醫院之檢驗科,亦經常赴路面防疫處,繼續其研究工作云云。(乾)”
劉秉陽回國時,長沙早已淪陷,他回到西遷貴陽的湘雅醫學院。日寇的封鎖使得外文圖書雜志來源斷絕。幸有國際紅十字會把英美各國醫學雜志擇其重要文章攝制成微型膠卷支援我國,可是數量不多,難以滿足大家的求知欲望。1943年3月,年輕教師譚世杰等秘密發起成立了“求真讀書會”,定期集會交流讀書心得,以求“一人讀書眾人受益”。這個創舉得到張孝騫院長鼎力支持后,響應者甚眾。劉秉陽是組織該讀書會的積極分子,為同事們介紹了留美期間獲得的許多新知識,后來還接替譚世杰擔任過會長。
1944年11月,日軍進犯獨山,貴陽的湘雅校舍被軍隊駐扎,學校決定再度北遷重慶。由于無法找到交通工具,劉秉陽與師生們一起徒步向黔西北前進。到達遵義后,才在有關機構幫助下乘汽車抵達重慶。大部分人員和器材被第七屆校友、陸軍醫院李穆生院長收留,高年級學生到醫院實習。經過師生們的艱苦爭取,在多方支持下,最終得以覓得部分校舍,初具辦學設施,1945年3月,一、二年級學生得以復課。
抗日戰爭勝利后,10月22日高年級學生在部分老師帶領乘汽車返回長沙,劉秉陽和學院的絕大部份師生員工仍留在重慶楊公橋。1946年6月底,劉秉陽和一到三年級的絕大部分師生回到長沙,11月1日學校正式復課。
湘雅復員重建期間,內戰硝煙彌漫全國。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隨即解放南京、武漢和上海。湘雅醫學院成立了以凌敏猷院長為首的應變委員會,劉秉陽擔任委員會委員,委員會成員積極參加組織護院,他們在中共湖南省工委領導下抵制了國民政府南遷廣州的命令。湖南和平解放后, 1949年9月,湘雅醫學院回到人民手中。為做好接管工作,學校在軍管會領導下成立了接管委員會。委員會由師生代表共同組成,投票選舉產生,劉秉陽被群眾投票選舉為代表。接管工作自12日開始到19日全部結束,2l日全校復課。
劉秉陽回國時,微生物學在細菌學科,主持該學科的是白施恩教授,劉秉陽便與白施恩等共同主持微生物學科。從1943起到1955年離開湘雅的13年間,劉秉陽編寫教材、進行實習指導等,為每屆學生講授微生物學、免疫學。新中國成立后,遵教育部指令和湖南省衛生廳的委托,于1951到1952年,劉秉陽參與了湘雅主辦的兩屆醫學高級師資班、一屆中級師資班的教學工作。生理學家、原湖南醫學院院長、政協湖南省副主席徐有恒教授回憶稱:我們湘雅24班的微生物課是由劉秉陽教授講授的,吳潔如老師擔任實驗指導。他講課十分詳盡細微,于是每堂課都落下進度,到了學期末,就要補時間才能上完。此時,劉秉陽招收了他的第一個研究生吳潔如。
劉秉陽在母校任教的13年間,指導他的學生們進行過多項研究工作,有關研究成果已有另文介紹。
1952年5月,奉中南衛生部令,湘雅在細菌科設置流行性日本腦炎研究組,防控當地的腦炎流行。由劉秉陽兼主任,與省衛生處、長沙市防疫委員會配合工作。在劉教授指導下,經病原分離鑒定和患者血清中特異抗體效價上升的指標,首次證明湖南省流行的腦炎為流行性乙型腦炎。
理論聯系實際,使微生物學知識具體應用到醫療過程中,是劉秉陽教授的教學和科研風格。他每到一處,均與當地的醫院檢驗科協作,指導檢驗人員為患者標本作微生物學檢查或血清學鑒定。從試驗檢查結果,到協助臨床醫生提高診斷疾病的準確性,無論在貴陽、重慶或回長沙后他都同樣堅持。50年代的細菌學科(即現在的微生物學系)的所有教師每年都要分批輪流前往醫院檢驗科協助工作。通過實踐,劉教授對大家進行指導。如遇有特殊菌種,他則帶回試驗室做進一步研究,每天如此,從不間斷。他的努力,不僅提高了臨床檢測質量,也培養了教研室師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吳潔如、王慧、彭輝云、李瑞芬、汪秀明等都隨他學習過得學生,都覺得獲益匪淺。到1955年冬,劉秉陽奉令上調北京流行病研究所以前,已為母校培養了微生物學教師7名,熟練技術人員20余人。
圖片說明:1990年劉秉陽教授回湘雅參加研究生答辯后合影(前排左四)
學生時期的劉秉陽,系秘密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成員。1950年6月,他是出席科代長沙市第一屆區域代表會的代表。1954年,劉秉陽教授以湘潭籍人士的身份,出席湖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1990年,他以醫學微生物學科組答辯委員會主席的身份應邀回母校,主持這屆答辯工作。
更多有關"醫學院,教授,微生物學,湖南省,細菌學"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南大學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