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鋒:在科學技術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令鋒教授日前以肇慶學院教師的身份,成為肇慶市參加即將召開的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八次代表大會的代表候選人。
不久之前,令教授才剛剛獲得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在這個項目中,他將通過一系列的數值模擬研究,深入分析青藏高原熱融湖對凍土熱狀況的長期作用,為進一步發展凍土環境保護技術提供學理支持。相關的研究課題,是令教授作為一個學者近年來一直關注的學術問題。2005年,他在同一領域里的研究成果,曾經獲得當年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擔任全省科協大會代表,自然就要發出全省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聲。所以,即將成為代表中的一員,使令教授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他本人所研究的特定課題上。靠著那股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令教授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一旦正式當選代表,他將要把自己關于科學技術自主創新的想法帶到大會上。
令教授2000年至2003年曾經赴美留學,在美國的高端實驗室里參與聯合研究。這段旅美治學的經歷,在令教授的心靈深處催生了一種對于科學技術自主創新的強烈認同感。他意識到,一項產業要持續發展,一定要建立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基礎上。也就是說,只有通過自主創新,獲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才能實現產品的隨機升級,才能保持產品的長效價值。令教授的這種認識,近年來隨著廣東省經濟社會加快轉型升級而不斷加深。他堅定地認為,科學技術如果不進行自主創新,就不可能形成強大的競爭力;科技工作者如果不著力于自主創新,就不可能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同時,他還堅定地認為,廣東省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和學科聚集的地方,理應在促進科學技術自主創新,把廣東建設成為科技強省的進程中有執著的追求,有突出的貢獻。
真知灼見不付之于身體力行,就等同于紙上談兵。顯然,令教授不是那樣的人。近年來,他的研究興趣一直放在高原凍土方面。這是因為,我國西部地區是廣袤的高原地帶,那里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必然要把高原特有的凍土環境納入考慮范圍。如何保護凍土環境的長期穩定,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有新的破解,將對我國西部地區的工程建設帶來深遠的影響。前幾年開通的青藏鐵路,其中就包含了包括令教授在內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凍土研究中所取得的集體成果。而這些成果,正是自主創新的理念和實踐在生產生活其中一個領域里的生動體現。如今,令教授在長期研究的基礎上認識到,高原凍土研究還有很多的未知因素,還有很多的待解之謎,在這個問題上繼續向前挖掘,一定會有許多新的發現和新的收獲。于是,從令教授把目光再次對準浩瀚無邊的青藏高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以一個埋頭苦干的姿態向著科學技術自主創新的更高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而這個步伐,既是他對過去的堅持,也是他對現實的思考,更是他對未來的進發。這三者之間,自主創新成為了貫穿全程的牢固主線。
在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之前,廣東省今年7月中下旬召開了全省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又于9月下旬舉行了全省科技大會。這兩個重要會議的基本精神彼此相通,就是要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機制,發揮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科學技術自主創新,促進廣東省經濟社會加快轉型升級。種種情形表明,這樣的基本精神也一定會體現在不久之后召開的全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八次代表大會中。從這個角度來說,令教授關于科學技術自主創新的想法,將會與這次大會的基本精神不謀而合。由此,他的聲音也一定會在這次大會上得到其他與會代表的呼應和共鳴。
2006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在我國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發出了偉大的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奮發努力、扎實苦干,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這幾年來,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早就把這個號召轉化為在本職崗位上進行科學技術自主創新的無盡熱情。現在,令教授為自己也是這樣的一名科技工作者感到無比的光榮,他決心以辛勤的探索和耕耘,在科學技術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執筆:爾東)

更多有關"自主創新,教授,凍土,科學技術,廣東省"的文章請點擊進入肇慶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