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前列腺癌發病存在種族區別——我國科學家新發現揭示其遺傳學基礎

由我國973首席科學家、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第二軍醫大學校長孫穎浩教授領銜的研究人員,通過大規模人群和全基因組水平的中國人前列腺癌易感基因篩查研究,發現了2個新的中國人群特異的易感基因位點(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揭示了前列腺癌種族差異的遺傳學基礎,被稱為我國前列腺癌研究的歷史性突破。相關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 Genet)上!
前列腺癌是威脅男性健康最常見腫瘤之一,在發達國家發病率居男性腫瘤首位。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該病發病率近年來顯著上升。前列腺癌有個顯著的特點,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顯的種族差異。但是,造成這種差異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并不清楚。孫穎浩教授率領課題組在“973”項目的支持下,聯合復旦大學、美國維克森林大學等國內外40多家機構的科研人員,收集了4484名前列腺癌患者和8934名健康者進行對照研究,并采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技術進行檢測。通過研究,除證實了在其他祖先群體中報道的幾個關聯,還發現了前列腺癌的2個新風險相關位點,并明確其染色體定位。LILRA3基因是一種調控炎癥反應,并與T細胞中LILRA3的mRNA表達具有顯著相關的基因!
由于前列腺癌發病機制存在十分明顯的人種差異,中國人群的前列腺癌診斷與治療不能完全照國外的做法,但是去年中華醫學會新出臺有關前列腺癌診療指南中,參考依據有近90%來源于國外,而只有約10%來自于國內。研究中國人群特異性的、個體化的、適合國情的前列腺癌診療方案,已是現實而迫切的問題!
目前,基于中國人群特異的易感基因位點的前列腺癌風險預測基因芯片在國外已經進行大規模臨床研究,但是這些基因芯片的預測效果還未在中國人群得到驗證。孫穎浩教授的研究成果為中國患者“量身定制”預測前列腺癌發病風險的基因芯片打下基礎;將提高對高危人群的準確預測,也將極大提高前列腺癌的早診率。
“這些研究結果有助于我們更深入了解中國人前列腺癌發生的遺傳學機制,探索前列腺癌風險預測標志物,并為未來前列腺癌的個體化治療和新藥研發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孫穎浩表示,若進一步研究這兩個易感基因位點的作用方式,則可對易感人群采取預防措施,干預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用藥,起到早期預防的作用。 (《文匯報》記者陳青 通訊員肖鑫 趙越,2012年10月19日發表于《文匯報》第七版)
更多有關"前列腺癌,人群,中國,基因,研究"的文章請點擊進入第二軍醫大學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