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又“見”到了老朋友——中央美術學院校史陳列開幕側記
“這些老朋友都遠去了,好久沒見到他們了,可是今天在這里又見到了他們,我很激動……”李可染先生的夫人鄒佩珠女士在參觀校史陳列時動情地說。
中央美術學院校史陳列今天開幕,正式迎接中央美術學院親友,展板前,黃發垂髫、鶴發童顏再次與老一輩藝術家、老朋友面對面。一部70米展線的校史陳列,濃縮了95年歷史,激發了中央美術學院人共有的情懷。
周令釗、詹建俊、侯一民、靳尚誼、楊先讓等老一輩藝術家、老校友齊聚展廳,參觀校史陳列,追懷歷史的腳步。周令釗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說道,“很高興能參加95周年校慶,我今年也95歲了。”詹建俊先生談道,“在這個展覽中,我不僅見到了跟我年紀相仿的同輩人,還見到了比我還年長的老師輩的人。”靳尚誼先生在展板前向年輕人交流著他所經歷的的中央美術學院故事。
許多中央美術學院的老先生、老校友在觀看學校歷史的發展變遷中,也在尋找著自己的故事和身影,展覽所呈現的內容也喚起了老先生們對往事的回憶。無論是當時學校的教學環境、還是留存的歷史文件,都仿佛帶著大家一同回到了各自的青蔥歲月,回到了在中央美術學院共同生活、共同學習的往日時光。楊先讓先生在看到自己的作品《懷念我們的周總理》時,講述起當年創作這幅作品的情景。他講到,當時為了紀念周總理逝世一周年,他比照《人民日報》發表過的一張周總理照片進行創作,僅用十天就完成了這幅作品,經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引起熱烈反響,很快被搶購一空。
展廳也成為了老校友們相聚、敘舊的場所,大家仔細品味著展覽的圖片和展品,分享著求學往事和昔日情懷,這些記憶浸透著對中央美術學院歷史的感懷。通過校史,他們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光影,也看到了中央美術學院傳統的延續。對于很多年輕學生來說,他們第一次系統、深入地了解中央美術學院的歷史。校史陳列不僅讓大家認識了中央美術學院近百年的演變歷程,也對各個時期的藝術大師、經典名作和歷史成就有了更為清晰而深刻的理解,更加喚起了中央美術學院年輕學子內心的自豪感。有了校史陳列他們也多了一次與中央美術學院傳統,與老一輩藝術家“對話”的機會。
95年的發展與興衰,我們在這里培育了一代代藝術大師,在這里創作了不朽的經典作品。95年校史的呈現,不僅展現了一所學校的歷史和傳統,也代表了中國近現代美術事業和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和變遷,書寫了我們與民族同成長、為中國造型的奮斗史。
在展廳中央由潘公凱院長題寫的校訓“盡精微致廣大”,為徐悲鴻先生于建院初期從《中庸》所選取,這種理念集中體現了中央美術學院的辦學精神與品質。正如周令釗先生所言,“中央美術學院的精神就是從精微到廣大。精微,反映在嚴格的課堂教學上,重視基礎;廣大,走出象牙塔,為社會服務,為公眾服務。我們就是這么做的。”
學生趙晶譚浩源尹冉旭/文
宣傳部宋曼青/圖
2013年10月18日







更多有關"校史,中央美術學院,陳列,歷史,在這里"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