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我國血吸蟲病診治技術研究獲重大突破

我國血吸蟲病診治技術研究獲重大突破
將為總體防控提供重要支持
本報上海3月25日電(記者曹繼軍 通訊員肖鑫、俞治)血吸蟲病是個流傳已久的傳染病,在我國流行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該病的診斷迄今仍然沿用傳統糞檢查蟲卵的方法,其敏感性不足已成為當前血吸蟲病防治的重要問題。近日,第二軍醫大學“973”首席科學家潘衛慶教授率領其科研團隊,使血吸蟲病診治技術研究獲重大突破,從全基因組水平篩選血吸蟲病診斷的標識分子。
最新一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柳葉刀·傳染病》雜志以論著形式,在線發表潘衛慶團隊最新科研成果,并配發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克萊夫·席夫教授的評論:“該研究團隊從全基因組范圍篩選出敏感的診斷分子,將極大改進血吸蟲檢測技術,從而為全球血吸蟲病流行程度作出全面客觀評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周曉農認為:“這項研究圍繞我國當前血吸蟲病從控制走向消除這一需求,對血吸蟲病篩查正確率和監測敏感性的提升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是依靠科學研究解決防治中關鍵技術問題的一個典范。”
潘衛慶教授率領“瘧疾、血吸蟲病防治基礎研究”團隊,包括同濟大學醫學院、江西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蘇州大學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熱衛系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從全基因組水平篩選血吸蟲病診斷的標識分子。該團隊首先建立融合分泌蛋白高通量篩選的技術平臺,再從基因組范圍大規模篩查具有診斷價值的標識分子,從200多個血吸蟲分泌蛋白中鑒定出一個具有診斷價值的標識分子(即SjSP-13),其診斷敏感性比傳統方法提高了6倍。
潘衛慶教授說,當前我國血吸蟲病防控總體策略是以傳染源控制為主的綜合防治策略?刂苽魅驹吹闹匾緩绞羌皶r準確發現感染者,并對所有感染者加以有效治療。由于目前血吸蟲病流行特點是以低度感染為主,診斷低度感染者需要高敏感度的技術,因此SjSP-13診斷分子的發現解決了現有診斷技術敏感性不足這一根本問題,該分子的應用必將為血吸蟲病總體防控策略的實施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為我國血吸蟲病防控乃至消除將產生積極影響。(記者曹繼軍 通訊員肖鑫、俞治 2014年3月26日發表于《光明日報》第6版)
更多有關"血吸蟲病,診斷,血吸蟲,分子,基因組"的文章請點擊進入第二軍醫大學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