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等]東華大學博導邱夷平“潮語”教學生做人做事
時間:09-12 來源:東華大學 出處:m.jssxjxsb.com
[新聞晚報]網上寫文教學生“如何做人” 博導成校園網絡紅人
他是一位多思睿智的長者,在網絡上與學生談論人生思考與感悟;他是一位肝膽相照的朋友,同學生在網絡中談笑風生,默默關懷。即使年近六旬,東華大學特聘教授、紡織學院院長、博導邱夷平教授仍像一個熱血青年,在網絡上撰寫日志,教大學生如何做人做事。他用理想激勵學生,用激情感染學生。僅他在人人網的空間訪問量就達7.5萬多人次。很多網友在看了他的勵志文章后,感到“激情澎湃”,受益良多。
網上和學生討論什么是“men”
邱夷平教授是東華大學的特聘教授,也是該校極具影響力的名人,很受學生歡迎。而他之所以受歡迎,不僅因為他是紡織領域的專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后,更因為他是一位頗受學生追捧的校園網絡潮人。
當他看到奧運會上孫楊獲400米自由泳冠軍后一聲吼,被電視評論員韓喬生稱為很“men”時,聯想到現在很多男生缺乏男子氣概,便撰寫了《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之男兒當自強》的網絡日志,與學生一起探討什么叫做“men”:“所謂的men,本人愚見是要不懼困難、勇于拼搏、敢于承擔責任。男生就是最好不要發‘嗲’,不然會成為‘嘔像’……”
當他看到有很多學生,對做課題沒有動力和興趣,什么事都要問老師,而不是自己去鉆研;還有的學生,希望把所有的書都讀完,才去做科研時,他撰寫了《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之學會科研》的網絡日志。他在日志中指出,“科研不是讀死書讀出來的。科研是干出來的,在干的過程中,不懂了,就去向書本、文獻、老師、同學請教。做一個有心人,比什么都重要。還有一些同學,不把心思放在科研上,整天都泡在社會活動中,儼然是一個社會活動家,喜好當領袖,不善于研究科學和工程問題。這樣久而久之就和科學漸行漸遠。 ”
當他看到很多學生經歷挫折而受打擊,諸如考研失利、畢業課題難選、實驗做無用功等,邱教授寫下了《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之學會失敗》的日志,讓大學生們知道其實很多成功者都經歷過失敗,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是從荊棘叢中走出來的,所以年輕人要敢于失敗,不怕失敗。
最初希望提高學生英文水平
類似的帖子有很多。如今邱教授的網絡個人空間已有日志近200篇,照片5000多張,他把教學科研的心得、熱點時事的見解、做人做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點滴感悟,都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潮語”表達出來,每到節日、學生生日,還會在網上發祝福,從未遺漏。邱老師的空間訪問量已近七萬人次。很多日志被閱讀過幾千次,轉載上千次,“影響因子”可謂高得驚人。
說起開始寫網絡日志的緣由,邱教授透露,“那是2009年4月,我開了一門《紡織材料學》雙語課,教案思路全部借鑒自美國,課程也基本都是用英文講,對學生來說很有挑戰。助教告訴我,學生在網上對這門課議論很多,我很好奇,就開通了人人網賬號。后來覺得,既然開通了賬號,總要露露面,便嘗試著發了第一篇日志。 ”第一篇日志是全英文的,內容是關于“什么東西對你最重要”,初衷是希望利用這個平臺幫學生練練英文,而這個類似民意調查的話題,吸引了很多學生回復,“我平時工作非常忙碌,但是我漸漸發現網絡是一個和學生建立聯系的很好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能夠更了解學生,有利于我的教學和管理工作開展。 ”
信息時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邱教授工作很忙,但在網絡上發文章跟帖,已經成為他每天必做的事,沒時間就在乘車的時間寫、在深夜工作結束的時候寫。由于邱教授曾在美國學習、工作、生活了近20年,豐富的職業和人生經歷,讓學生十分信服他的觀點,更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如果說在網上寫日志,一開始是為了與學生更好的溝通交流,那么后來便漸漸成為一種身為教師的責任和使命感。 ”邱教授說,在和學生的接觸中,他愈來愈感受到現在的大學生和他那時大不相同,“現在的大學生缺乏我們那時候讀大學時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多學生學習很好,但是明顯沒有方向和目標。此外,我愈來愈深深感到現在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能獲得信息的渠道很多,網絡上同時還充斥了各種想法,人人都贊成的觀點不一定是正確的,很多時候學生被誤導了而不自知。 ”
邱教授以最新完成的網絡日志《有關奧運的種種爭論之我見》舉例,現在網上有些不負責任的評論,抨擊中國舉國體制培養奧運選手,這是一種謬論。在他看來,舉國體制適合中國國情,讓很多貧困地區的孩子能夠出頭,而在美國貧困家庭的孩子根本連教練都請不起。此外,要想收獲成功,所有運動員都是非常刻苦的。他的一位美國朋友的孩子為了成為奧運選手,每天早上6點在媽媽的陪伴下去游泳館練習。 “任何事物都是不完美的,我希望通過寫網絡日志,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公正去看問題,而不是光看到一件事情的負面。 ”
潛移默化引導大學生價值觀
邱教授一篇篇娓娓道來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一位學生在看了邱老師《男兒當自強》的帖子后,回復道:“有時在想時代的發展,除了帶給我們便利的生活,還帶來了什么?老師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便利的生活雖好,但柔軟的環境只會讓人們失去斗志。只有在艱苦的環境中,我們才能意識到存在的意義。無論男女,都當自強! ”
邱老師的做法同時也得到了很多網友的支持。網友“堯魅伊生”評價邱教授時說,“育人的關鍵,是如何引導現在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導向。現在社會需要的是在污濁的環境中傲人生長。出淤泥而不染、堅持不懈、刻苦鉆研。這些老人說的話,是該拿起來好好學習學習了。 ”
導師言傳身教,學生見賢思齊。邱教授說,他在敘寫日志、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的生命質量得到了升華。
(來源:新聞晚報 時間:2012-08-14 記者:張騫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
[青年報]東華大學育人明星和學生探討“man”
本報訊 當看到奧運會上孫楊獲400米自由泳冠軍后一聲大吼、被電視評論員韓喬生稱為很“man”時,東華大學的特聘教授、紡織學院院長邱夷平忍不住在網上和學生討論起什么是“man”。
于是,他撰寫了《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之男兒當自強》的網絡日志,與學生一起探討什么叫做“man”:“所謂的man,本人愚見是要不懼困難、勇于拼搏、敢于承擔責任。男生就是最好不要發‘嗲’,不然會成為‘嘔像’……”
貼近學生的言語,吸引了很多網友加入探討。事實上,邱夷平經常由小事有感而發。比如,當他看到有很多學生,對做課題沒有動力和興趣,什么事都要問老師,而不是自己去鉆研時,他撰寫了《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之學會科研》的網絡日志,提醒學生“科研不是讀死書讀出來的。科研是干出來的,在干的過程中,不懂了,就去向書本、文獻、老師、同學請教。做一個有心人,比什么都重要。還有一些同學,不把心思放在科研上,整天都泡在社會活動中,儼然是一個社會活動家,喜好當領袖,不善于研究科學和工程問題,這樣久而久之就和科學漸行漸遠……”
人生都會遇到挫折,諸如考研失利、畢業課題難選、實驗做無用功等等,這些打擊對于剛離開家的大學生而言,算是“重創”。邱夷平曾寫下一系列《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的日志,讓學子知道其實很多成功者都經歷過失敗,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是從荊棘叢中走出來的,所以年輕人需要“Fail early,fail often”,需要練就強大的內功。
(來源:青年報 2012-8-16 記者 劉昕璐 通訊員 段然 邱登梅)
----------------------------------------
[解放日報]博導"潮語"教學生做人做事
他是一位多思睿智的長者,在網絡上與學生談論人生思考與感悟;他是一位肝膽相照的朋友,與學生在網絡上談笑風生,默默關懷。即使年近六旬,東華大學特聘教授、紡織學院院長、博導邱夷平教授仍像一個熱血青年,在網絡上撰寫日志,教大學生如何做人做事。他用理想激勵學生,用激情感染學生。僅他在人人網的空間訪問量就達7.5萬多人次。很多網友在看了他的勵志文章后,感到“激情澎湃”,受益良多。
和學生討論“男子氣”
邱夷平教授看到倫敦奧運會上孫楊獲400米自由泳冠軍后一聲吼,被電視評論員韓喬生稱為很“men(男子氣)”時,便撰寫了《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之男兒當自強》的網絡日志,與學生一起探討什么叫做“men”:“所謂的men,本人愚見是要不懼困難、勇于拼搏、敢于承擔責任。男生最好不要發‘嗲’,不然會成為‘嘔像’……”
當他看到有很多學生對做課題沒有動力和興趣,什么事都要問老師;還有的學生希望把所有的書都讀完才去做科研時,他撰寫了《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之學會科研》的網絡日志,“科研是干出來的,在干的過程中,不懂了,就去向書本、文獻、老師、同學請教。還有一些同學,不把心思放在科研上,整天都泡在社會活動中,儼然是一個社會活動家,喜好當領袖,久而久之就和科學漸行漸遠。”
如今邱教授的網絡個人空間已有日志近200篇、照片5000多張,他把教學科研的心得、熱點時事的見解、做人做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點滴感悟,都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潮語”表達出來。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邱教授說:“現在的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多學生學習很好,但是明顯沒有方向和目標。此外,網絡上充斥了各種想法,很多學生被誤導而不自知。我希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公正去看問題。”
邱教授一篇篇娓娓道來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一位學生看了邱教授《男兒當自強》的帖子后,回復道:“老師這篇文章讓我明白,柔軟的環境會讓人失去斗志。只有在艱苦的環境中,我們才能意識到存在的意義。 ”
(來源:解放日報 2012-08-15 新聞晚報記者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
[中國經濟網]E空間的燈塔——記東華大學邱夷平教授
中國經濟網上海8月8日訊(記者李治國)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學問和品德自然要好,性情更要好,真誠、幽默、言傳身教。東華大學就有這樣一位關愛學生的校園育人明星……
他就是東華大學的特聘教授、紡織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邱夷平。之所以受歡迎,不僅因為他是紡織領域的專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后,更因為他是一位頗受學生追捧的校園網絡潮人。
與其在別處仰望,不如在這里并肩
邱老師的網絡個人空間有日志兩百多篇,照片五千多張,他把教學科研的心得、熱點時事的見解、做人做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點滴感悟,都用我們喜聞樂見的“潮語”表達出來,每到節日、學生生日,還會在網上發祝福,從未遺漏。邱老師的空間訪問量已近七萬人次,好友兩千多人,好友除了東華師生,還遍布世界各地。很多日志被閱讀過幾千次,轉載上千次,“影響因子”可謂高的驚人。他在美國學習、工作、生活了近20年,豐富的職業經歷,讓邱老師跟學生有了更多共同的話題,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在網絡上發文章、跟帖,已成為邱老師每天必做的事之一,沒時間?那就在乘車的時候寫、在深夜工作結束以后寫。青年教師這樣評價邱夷平:他是一位睿智的長者,在網絡的世界思考人生;他是一位肝膽相照的摯友,在博客上默默關懷。邱老師則說,他是在敘寫日志、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的生命質量得到了升華。
線上的熱烈反響源于線下的深入參與
學生的疑問每帖必回,邱老師對學生的指導貫穿了學涯全過程,其中,援疆日志系列就得到了同學們的廣泛關注。作為一名老黨員,邱老師已連續兩年親自發起并帶隊到新疆50余家紡織企業進行調研和技術服務,切實為新疆的紡織服飾產業升級出力,最終團隊獲上海市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最佳項目獎,并入選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重點項目。從招募、組建到出征,邱院長都用網絡日志全程記錄,“援疆”這個詞,通過網絡空間,呈現出一個個形象的畫面和具體的活動。援疆團的經歷讓我們第一次認識到在援疆的路上,原來有那么多老前輩,吃過千般苦頭,闖過萬重難關,大家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磨練了意志,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干。
導師言傳身教,學生見賢思齊。如今,邱老師的學生陸續在科技創新上嶄露頭角,博士生姚瀾、徐荷瀾、許福軍,獲得了上海市科創杯一等獎;本科生在SCI上發表畢業論文……成績的背后,是邱老師給予學生的悉心指導和幫助。指導學生做論文的前期,他圍繞“如何進行畢業設計”“如何進行文獻搜索”等開設了專門的課程,花大量時間與每個同學探討實驗的方案和結果,安排了頻繁的英語學術交流,讓學生能夠了解專業領域的最新動態。邱老師的課上,學生想開小差?不敢,下一個就點你的名,讓你回答問題;怕考試?不會,一學期考三次,避免發生“一考定生死”的“杯具”……這些點滴過程,他都會在網絡空間里分享。
澆花要澆根,教人要教心
人生都會遇到挫折,諸如考研失利、畢業課題難選、實驗做無用功等等,這些打擊對于剛離開家的大學生而言,算是“重創”。邱老師曾寫下一系列《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的日志,讓我們知道其實很多成功者都經歷過失敗,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是從荊棘叢中走出來的,所以年輕人需要“Fail early,fail often”,需要練就強大的內功。
邱夷平將思政教育嵌入一篇篇娓娓道來的文字中,潛移默化地對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正確導向,利用海寶一代尋求共鳴的心理,真正達到了“有話愿意說,說了有人聽,聽了能夠做”的境界,連續多次榮登“學生最喜愛的老師”評選榜。
如今,邱老師猶如E空間的一座燈塔,吸引、凝聚和培育著年輕學子們。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2年08月08日 記者李治國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
[中國紡織報]東華大學邱夷平教授:為新疆培養人才義不容辭
近日,東華大學援疆暑期實踐團開赴南北疆多個地區,以“發揚兵團屯墾精神,振興新疆紡織行業”為主題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努力為新疆紡織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為搞好這次活動,東華大學從今年4月起就開始挑選人員。經多輪選拔,此次共招募博士生5人、碩士生16人、本科生27人,還有帶隊老師7人、技術指導老師3人。此次活動期間,實踐團在沙漠學府塔里木大學舉行了“共承東華精神,再傳塔大底蘊”主題交流會,商討高校間合作;在阿拉爾市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師等單位交流,了解阿拉爾市紡織企業發展情況,簽署了《東華大學阿拉爾市紡織業發展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走訪了聯發、魯泰、華孚、雅戈爾等在阿拉爾市投資的企業,與紡織企業建立交流平臺;同時還對魯泰、聯發等企業員工提供維漢雙語培訓,建立企業技術推廣試點等。此次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活動被申報為全國暑期重點項目之一。
網絡日志記錄援疆之旅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邱夷平曾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在美國生活了18年后,和妻子一起毅然回國。作為一名老黨員,邱院長早在2011年春天就發起組織東華大學援疆暑期實踐團,并帶隊到新疆46家紡織企業進行調研和技術服務,開展研究課題4項,完成軋棉和紡織產業調研報告2個,并在此基礎上,申報兵團科技局重點支疆科研項目1項,援疆暑期實踐團隊獲上海市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最佳項目獎。從招募、組建到出征,邱院長都用網絡日志全程記錄,“援疆”這個詞貫穿始終。
今年,邱夷平繼續組織援疆暑期實踐團,為新疆的紡織服飾產業升級出力。他向我們介紹說:“新疆棉花資源豐富、具備產業規模,國家又大力支持,但苦于技術支撐不足,本地科研力量較弱。可以說,發展新疆紡織業,除了技術和人才,什么都不缺。東華大學作為中國紡織最高學府,理應發揮技術和人才優勢,為新疆紡織業的發展培養人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深入企業一線教與學
在新疆魯泰豐收棉業有限公司實習的科研培訓小分隊對企業員工進行了培訓。培訓由援疆團的老師、技術顧問授課,包括東華大學的汪軍和張初陽兩位老師,學員為魯泰的一線技術骨干。
汪軍老師是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紡織工程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紡織面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汪老師有著多年的教學經驗,講起課來生動風趣又不失嚴謹。他講的題目是《影響紗線質量的因素分析及生產技術改進》。為了能讓企業技術人員獲得足夠的信息,汪老師特地把在培訓班上沒時間講的關于生產和技術管理方面的內容拷貝給大家,作為日后的參考。
張初陽老師講的是產業用紡織品應用及現代織造土工布的應用領域及功能,根據不同分類,張老師詳細介紹了土工布過濾等方面的功能。張老師結合學員的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使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紡織領域的各種細節問題。
夏克爾老師此次主要為維族技術人員講解專業知識。大家與夏克爾老師積極交流,問了很多技術方面的問題。看得出,學員們都很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援疆團的部分成員則注重在一線實地學習,將平時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問題上。他們認真觀察,虛心向工人師傅求教,希望在了解生產工藝過程中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進一步給出可行性建議,為工廠解決實際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為企業技術改進和產量提高作貢獻。
推動產學研共同發展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靳向煜教授和新疆大學紡織與服裝學院楊其教授一起考察了以生產環保型非織造無水印花地毯及系列家居用品為主業的新疆美斯數碼印花科技有限公司。在此次新疆產學研洽談會暨院士企業行活動中,兩位教授分別代表各自的學校與新疆美斯數碼印花公司總經理萬林權簽署了產學研合作協議,就研發環保型非織造裝飾毯,共同建立“環保型聚酯非織造裝飾工程材料與設計研究工程中心”等項目進行合作。今后,三方將利用東華大學、新疆大學的技術成果,由新疆美斯數碼印花公司提供相關資金,共同研發非織造裝飾材料成型技術、專用環保染料技術、無水印染關鍵技術裝備等項目,切切實實地為新疆紡織企業的發展出力。
(來源:中國紡織報 2012年8月20日 作者:楊維驊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更多有關"學生,老師,夷平,教授,新疆"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東華大學新聞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他是一位多思睿智的長者,在網絡上與學生談論人生思考與感悟;他是一位肝膽相照的朋友,同學生在網絡中談笑風生,默默關懷。即使年近六旬,東華大學特聘教授、紡織學院院長、博導邱夷平教授仍像一個熱血青年,在網絡上撰寫日志,教大學生如何做人做事。他用理想激勵學生,用激情感染學生。僅他在人人網的空間訪問量就達7.5萬多人次。很多網友在看了他的勵志文章后,感到“激情澎湃”,受益良多。
網上和學生討論什么是“men”
邱夷平教授是東華大學的特聘教授,也是該校極具影響力的名人,很受學生歡迎。而他之所以受歡迎,不僅因為他是紡織領域的專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后,更因為他是一位頗受學生追捧的校園網絡潮人。
當他看到奧運會上孫楊獲400米自由泳冠軍后一聲吼,被電視評論員韓喬生稱為很“men”時,聯想到現在很多男生缺乏男子氣概,便撰寫了《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之男兒當自強》的網絡日志,與學生一起探討什么叫做“men”:“所謂的men,本人愚見是要不懼困難、勇于拼搏、敢于承擔責任。男生就是最好不要發‘嗲’,不然會成為‘嘔像’……”
當他看到有很多學生,對做課題沒有動力和興趣,什么事都要問老師,而不是自己去鉆研;還有的學生,希望把所有的書都讀完,才去做科研時,他撰寫了《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之學會科研》的網絡日志。他在日志中指出,“科研不是讀死書讀出來的。科研是干出來的,在干的過程中,不懂了,就去向書本、文獻、老師、同學請教。做一個有心人,比什么都重要。還有一些同學,不把心思放在科研上,整天都泡在社會活動中,儼然是一個社會活動家,喜好當領袖,不善于研究科學和工程問題。這樣久而久之就和科學漸行漸遠。 ”
當他看到很多學生經歷挫折而受打擊,諸如考研失利、畢業課題難選、實驗做無用功等,邱教授寫下了《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之學會失敗》的日志,讓大學生們知道其實很多成功者都經歷過失敗,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是從荊棘叢中走出來的,所以年輕人要敢于失敗,不怕失敗。
最初希望提高學生英文水平
類似的帖子有很多。如今邱教授的網絡個人空間已有日志近200篇,照片5000多張,他把教學科研的心得、熱點時事的見解、做人做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點滴感悟,都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潮語”表達出來,每到節日、學生生日,還會在網上發祝福,從未遺漏。邱老師的空間訪問量已近七萬人次。很多日志被閱讀過幾千次,轉載上千次,“影響因子”可謂高得驚人。
說起開始寫網絡日志的緣由,邱教授透露,“那是2009年4月,我開了一門《紡織材料學》雙語課,教案思路全部借鑒自美國,課程也基本都是用英文講,對學生來說很有挑戰。助教告訴我,學生在網上對這門課議論很多,我很好奇,就開通了人人網賬號。后來覺得,既然開通了賬號,總要露露面,便嘗試著發了第一篇日志。 ”第一篇日志是全英文的,內容是關于“什么東西對你最重要”,初衷是希望利用這個平臺幫學生練練英文,而這個類似民意調查的話題,吸引了很多學生回復,“我平時工作非常忙碌,但是我漸漸發現網絡是一個和學生建立聯系的很好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能夠更了解學生,有利于我的教學和管理工作開展。 ”
信息時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邱教授工作很忙,但在網絡上發文章跟帖,已經成為他每天必做的事,沒時間就在乘車的時間寫、在深夜工作結束的時候寫。由于邱教授曾在美國學習、工作、生活了近20年,豐富的職業和人生經歷,讓學生十分信服他的觀點,更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如果說在網上寫日志,一開始是為了與學生更好的溝通交流,那么后來便漸漸成為一種身為教師的責任和使命感。 ”邱教授說,在和學生的接觸中,他愈來愈感受到現在的大學生和他那時大不相同,“現在的大學生缺乏我們那時候讀大學時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多學生學習很好,但是明顯沒有方向和目標。此外,我愈來愈深深感到現在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能獲得信息的渠道很多,網絡上同時還充斥了各種想法,人人都贊成的觀點不一定是正確的,很多時候學生被誤導了而不自知。 ”
邱教授以最新完成的網絡日志《有關奧運的種種爭論之我見》舉例,現在網上有些不負責任的評論,抨擊中國舉國體制培養奧運選手,這是一種謬論。在他看來,舉國體制適合中國國情,讓很多貧困地區的孩子能夠出頭,而在美國貧困家庭的孩子根本連教練都請不起。此外,要想收獲成功,所有運動員都是非常刻苦的。他的一位美國朋友的孩子為了成為奧運選手,每天早上6點在媽媽的陪伴下去游泳館練習。 “任何事物都是不完美的,我希望通過寫網絡日志,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公正去看問題,而不是光看到一件事情的負面。 ”
潛移默化引導大學生價值觀
邱教授一篇篇娓娓道來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一位學生在看了邱老師《男兒當自強》的帖子后,回復道:“有時在想時代的發展,除了帶給我們便利的生活,還帶來了什么?老師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便利的生活雖好,但柔軟的環境只會讓人們失去斗志。只有在艱苦的環境中,我們才能意識到存在的意義。無論男女,都當自強! ”
邱老師的做法同時也得到了很多網友的支持。網友“堯魅伊生”評價邱教授時說,“育人的關鍵,是如何引導現在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導向。現在社會需要的是在污濁的環境中傲人生長。出淤泥而不染、堅持不懈、刻苦鉆研。這些老人說的話,是該拿起來好好學習學習了。 ”
導師言傳身教,學生見賢思齊。邱教授說,他在敘寫日志、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的生命質量得到了升華。
(來源:新聞晚報 時間:2012-08-14 記者:張騫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
[青年報]東華大學育人明星和學生探討“man”
本報訊 當看到奧運會上孫楊獲400米自由泳冠軍后一聲大吼、被電視評論員韓喬生稱為很“man”時,東華大學的特聘教授、紡織學院院長邱夷平忍不住在網上和學生討論起什么是“man”。
于是,他撰寫了《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之男兒當自強》的網絡日志,與學生一起探討什么叫做“man”:“所謂的man,本人愚見是要不懼困難、勇于拼搏、敢于承擔責任。男生就是最好不要發‘嗲’,不然會成為‘嘔像’……”
貼近學生的言語,吸引了很多網友加入探討。事實上,邱夷平經常由小事有感而發。比如,當他看到有很多學生,對做課題沒有動力和興趣,什么事都要問老師,而不是自己去鉆研時,他撰寫了《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之學會科研》的網絡日志,提醒學生“科研不是讀死書讀出來的。科研是干出來的,在干的過程中,不懂了,就去向書本、文獻、老師、同學請教。做一個有心人,比什么都重要。還有一些同學,不把心思放在科研上,整天都泡在社會活動中,儼然是一個社會活動家,喜好當領袖,不善于研究科學和工程問題,這樣久而久之就和科學漸行漸遠……”
人生都會遇到挫折,諸如考研失利、畢業課題難選、實驗做無用功等等,這些打擊對于剛離開家的大學生而言,算是“重創”。邱夷平曾寫下一系列《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的日志,讓學子知道其實很多成功者都經歷過失敗,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是從荊棘叢中走出來的,所以年輕人需要“Fail early,fail often”,需要練就強大的內功。
(來源:青年報 2012-8-16 記者 劉昕璐 通訊員 段然 邱登梅)
----------------------------------------
[解放日報]博導"潮語"教學生做人做事
他是一位多思睿智的長者,在網絡上與學生談論人生思考與感悟;他是一位肝膽相照的朋友,與學生在網絡上談笑風生,默默關懷。即使年近六旬,東華大學特聘教授、紡織學院院長、博導邱夷平教授仍像一個熱血青年,在網絡上撰寫日志,教大學生如何做人做事。他用理想激勵學生,用激情感染學生。僅他在人人網的空間訪問量就達7.5萬多人次。很多網友在看了他的勵志文章后,感到“激情澎湃”,受益良多。
和學生討論“男子氣”
邱夷平教授看到倫敦奧運會上孫楊獲400米自由泳冠軍后一聲吼,被電視評論員韓喬生稱為很“men(男子氣)”時,便撰寫了《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之男兒當自強》的網絡日志,與學生一起探討什么叫做“men”:“所謂的men,本人愚見是要不懼困難、勇于拼搏、敢于承擔責任。男生最好不要發‘嗲’,不然會成為‘嘔像’……”
當他看到有很多學生對做課題沒有動力和興趣,什么事都要問老師;還有的學生希望把所有的書都讀完才去做科研時,他撰寫了《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之學會科研》的網絡日志,“科研是干出來的,在干的過程中,不懂了,就去向書本、文獻、老師、同學請教。還有一些同學,不把心思放在科研上,整天都泡在社會活動中,儼然是一個社會活動家,喜好當領袖,久而久之就和科學漸行漸遠。”
如今邱教授的網絡個人空間已有日志近200篇、照片5000多張,他把教學科研的心得、熱點時事的見解、做人做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點滴感悟,都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潮語”表達出來。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邱教授說:“現在的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多學生學習很好,但是明顯沒有方向和目標。此外,網絡上充斥了各種想法,很多學生被誤導而不自知。我希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公正去看問題。”
邱教授一篇篇娓娓道來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一位學生看了邱教授《男兒當自強》的帖子后,回復道:“老師這篇文章讓我明白,柔軟的環境會讓人失去斗志。只有在艱苦的環境中,我們才能意識到存在的意義。 ”
(來源:解放日報 2012-08-15 新聞晚報記者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
[中國經濟網]E空間的燈塔——記東華大學邱夷平教授
中國經濟網上海8月8日訊(記者李治國)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學問和品德自然要好,性情更要好,真誠、幽默、言傳身教。東華大學就有這樣一位關愛學生的校園育人明星……
他就是東華大學的特聘教授、紡織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邱夷平。之所以受歡迎,不僅因為他是紡織領域的專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后,更因為他是一位頗受學生追捧的校園網絡潮人。
與其在別處仰望,不如在這里并肩
邱老師的網絡個人空間有日志兩百多篇,照片五千多張,他把教學科研的心得、熱點時事的見解、做人做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點滴感悟,都用我們喜聞樂見的“潮語”表達出來,每到節日、學生生日,還會在網上發祝福,從未遺漏。邱老師的空間訪問量已近七萬人次,好友兩千多人,好友除了東華師生,還遍布世界各地。很多日志被閱讀過幾千次,轉載上千次,“影響因子”可謂高的驚人。他在美國學習、工作、生活了近20年,豐富的職業經歷,讓邱老師跟學生有了更多共同的話題,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在網絡上發文章、跟帖,已成為邱老師每天必做的事之一,沒時間?那就在乘車的時候寫、在深夜工作結束以后寫。青年教師這樣評價邱夷平:他是一位睿智的長者,在網絡的世界思考人生;他是一位肝膽相照的摯友,在博客上默默關懷。邱老師則說,他是在敘寫日志、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的生命質量得到了升華。
線上的熱烈反響源于線下的深入參與
學生的疑問每帖必回,邱老師對學生的指導貫穿了學涯全過程,其中,援疆日志系列就得到了同學們的廣泛關注。作為一名老黨員,邱老師已連續兩年親自發起并帶隊到新疆50余家紡織企業進行調研和技術服務,切實為新疆的紡織服飾產業升級出力,最終團隊獲上海市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最佳項目獎,并入選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重點項目。從招募、組建到出征,邱院長都用網絡日志全程記錄,“援疆”這個詞,通過網絡空間,呈現出一個個形象的畫面和具體的活動。援疆團的經歷讓我們第一次認識到在援疆的路上,原來有那么多老前輩,吃過千般苦頭,闖過萬重難關,大家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磨練了意志,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干。
導師言傳身教,學生見賢思齊。如今,邱老師的學生陸續在科技創新上嶄露頭角,博士生姚瀾、徐荷瀾、許福軍,獲得了上海市科創杯一等獎;本科生在SCI上發表畢業論文……成績的背后,是邱老師給予學生的悉心指導和幫助。指導學生做論文的前期,他圍繞“如何進行畢業設計”“如何進行文獻搜索”等開設了專門的課程,花大量時間與每個同學探討實驗的方案和結果,安排了頻繁的英語學術交流,讓學生能夠了解專業領域的最新動態。邱老師的課上,學生想開小差?不敢,下一個就點你的名,讓你回答問題;怕考試?不會,一學期考三次,避免發生“一考定生死”的“杯具”……這些點滴過程,他都會在網絡空間里分享。
澆花要澆根,教人要教心
人生都會遇到挫折,諸如考研失利、畢業課題難選、實驗做無用功等等,這些打擊對于剛離開家的大學生而言,算是“重創”。邱老師曾寫下一系列《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做事》的日志,讓我們知道其實很多成功者都經歷過失敗,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是從荊棘叢中走出來的,所以年輕人需要“Fail early,fail often”,需要練就強大的內功。
邱夷平將思政教育嵌入一篇篇娓娓道來的文字中,潛移默化地對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正確導向,利用海寶一代尋求共鳴的心理,真正達到了“有話愿意說,說了有人聽,聽了能夠做”的境界,連續多次榮登“學生最喜愛的老師”評選榜。
如今,邱老師猶如E空間的一座燈塔,吸引、凝聚和培育著年輕學子們。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2年08月08日 記者李治國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
[中國紡織報]東華大學邱夷平教授:為新疆培養人才義不容辭
近日,東華大學援疆暑期實踐團開赴南北疆多個地區,以“發揚兵團屯墾精神,振興新疆紡織行業”為主題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努力為新疆紡織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為搞好這次活動,東華大學從今年4月起就開始挑選人員。經多輪選拔,此次共招募博士生5人、碩士生16人、本科生27人,還有帶隊老師7人、技術指導老師3人。此次活動期間,實踐團在沙漠學府塔里木大學舉行了“共承東華精神,再傳塔大底蘊”主題交流會,商討高校間合作;在阿拉爾市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師等單位交流,了解阿拉爾市紡織企業發展情況,簽署了《東華大學阿拉爾市紡織業發展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走訪了聯發、魯泰、華孚、雅戈爾等在阿拉爾市投資的企業,與紡織企業建立交流平臺;同時還對魯泰、聯發等企業員工提供維漢雙語培訓,建立企業技術推廣試點等。此次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活動被申報為全國暑期重點項目之一。
網絡日志記錄援疆之旅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邱夷平曾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在美國生活了18年后,和妻子一起毅然回國。作為一名老黨員,邱院長早在2011年春天就發起組織東華大學援疆暑期實踐團,并帶隊到新疆46家紡織企業進行調研和技術服務,開展研究課題4項,完成軋棉和紡織產業調研報告2個,并在此基礎上,申報兵團科技局重點支疆科研項目1項,援疆暑期實踐團隊獲上海市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最佳項目獎。從招募、組建到出征,邱院長都用網絡日志全程記錄,“援疆”這個詞貫穿始終。
今年,邱夷平繼續組織援疆暑期實踐團,為新疆的紡織服飾產業升級出力。他向我們介紹說:“新疆棉花資源豐富、具備產業規模,國家又大力支持,但苦于技術支撐不足,本地科研力量較弱。可以說,發展新疆紡織業,除了技術和人才,什么都不缺。東華大學作為中國紡織最高學府,理應發揮技術和人才優勢,為新疆紡織業的發展培養人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深入企業一線教與學
在新疆魯泰豐收棉業有限公司實習的科研培訓小分隊對企業員工進行了培訓。培訓由援疆團的老師、技術顧問授課,包括東華大學的汪軍和張初陽兩位老師,學員為魯泰的一線技術骨干。
汪軍老師是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紡織工程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紡織面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汪老師有著多年的教學經驗,講起課來生動風趣又不失嚴謹。他講的題目是《影響紗線質量的因素分析及生產技術改進》。為了能讓企業技術人員獲得足夠的信息,汪老師特地把在培訓班上沒時間講的關于生產和技術管理方面的內容拷貝給大家,作為日后的參考。
張初陽老師講的是產業用紡織品應用及現代織造土工布的應用領域及功能,根據不同分類,張老師詳細介紹了土工布過濾等方面的功能。張老師結合學員的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使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紡織領域的各種細節問題。
夏克爾老師此次主要為維族技術人員講解專業知識。大家與夏克爾老師積極交流,問了很多技術方面的問題。看得出,學員們都很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援疆團的部分成員則注重在一線實地學習,將平時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問題上。他們認真觀察,虛心向工人師傅求教,希望在了解生產工藝過程中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進一步給出可行性建議,為工廠解決實際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為企業技術改進和產量提高作貢獻。
推動產學研共同發展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靳向煜教授和新疆大學紡織與服裝學院楊其教授一起考察了以生產環保型非織造無水印花地毯及系列家居用品為主業的新疆美斯數碼印花科技有限公司。在此次新疆產學研洽談會暨院士企業行活動中,兩位教授分別代表各自的學校與新疆美斯數碼印花公司總經理萬林權簽署了產學研合作協議,就研發環保型非織造裝飾毯,共同建立“環保型聚酯非織造裝飾工程材料與設計研究工程中心”等項目進行合作。今后,三方將利用東華大學、新疆大學的技術成果,由新疆美斯數碼印花公司提供相關資金,共同研發非織造裝飾材料成型技術、專用環保染料技術、無水印染關鍵技術裝備等項目,切切實實地為新疆紡織企業的發展出力。
(來源:中國紡織報 2012年8月20日 作者:楊維驊 通訊員:段然 邱登梅 )
更多有關"學生,老師,夷平,教授,新疆"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東華大學新聞中心查看
返回到頂部你應該還會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