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與“四大主義”:“中國現代美術之路”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2012年9月10日,“國家近現代美術中心學術研究展——蘇立文與20世紀中國美術∣中國現代美術之路”在中國美術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由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聯合中國美術館、英國阿什莫林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主辦,也是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成立后推出的第一個學術研究展。作為一種新的展示方式,展覽以作品、手稿、文獻資料、視頻等形式展出美術界在近現代中國美術研究上的重要成果。
展覽開幕式人頭攢動,眾多師友、學生、媒體匯聚一堂。牛津大學教授蘇立文,李可染基金會理事長鄒佩珠,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文化參贊白瓊娜,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和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諸迪,中國美術館館長、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主任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楊力,英國阿什莫林博物館中國館館長馬熙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教授金維諾、邵大箴,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水天中,美術史學者萬青力,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教授薛永年等出席開幕式。
范迪安在開幕式致辭中評價道,“蘇利文是第一位向世界介紹20世紀中國美術的西方學者,‘蘇立文與20世紀中國美術’通過其收藏的美術作品以及許多珍貴的文獻史料,展示他從事現代中國美術研究的歷程;‘中國現代美術之路’以學術論述和文獻的形式展示著名美術史家、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在研究中國美術現代轉型這一課題上的最新成果,探討中國現代美術演進的理論問題。這兩個項目以“內”和“外”兩種視野觀照現代中國美術的發展,對創新近現代中國美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具有啟發意義。”
“蘇立文與20世紀中國美術”展覽分為“來到中國”、“結緣中國藝術家”、“走進中國藝術史”、“南洋之旅”、“跨越重洋的橋梁”以及“研究常新”六個板塊,通過大量的圖片、手稿、視頻以及收藏作品展示蘇立文教授從事中國美術研究的歷程。
作為此次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學術研究展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現代美術之路”展覽是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負責的“中國現代美術之路”課題組取得的科研成果之一。它以潘公凱教授在課題組提出的一套認識和梳解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美術的新框架,其具體為傳統主義、融合主義、西方主義、大眾主義的“四大主義”,串接千余幅圖片及萬余言文字,說明“四大主義”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發生、運動軌跡及相互關系,認為“四大主義”就是中國美術的現代主義。
“中國現代美術之路”展覽運用圖像對1840年以后的歷史進行時段性編排與組織,將這160年歷史分成1840-1919、1919-1949、1949-1976、1976-2000四個時段,以呈現“四大主義”在每個歷史時段中的演變狀況,重新審視近一個半世紀以來的美術變遷。通過展覽可以看到,“1840年以來,伴隨著中國社會天翻地覆的突變與轉型,中國美術被卷入到統一的世界史視野中,傳統的封閉性被打破,自律性演進也遭到阻截和中斷,中國美術現代性的歷史建構在全新的、變化著的社會情境中艱難進行,帶有繼發現代性的鮮明特點。這里既有植入也有應對,既有融合也有抗衡,在變異中自覺地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美術現代性的中國美術現代性之路。”身處其間的知識精英正是出于對現實危局、時代要求和西方原發性植入因素的自覺,正是對藝術與社會、歷史的緊密關聯以及藝術現實功能的自覺,開始提出中國美術變革圖強的各種策略,并予以提倡與傳布,從而引起大規模的思潮與實踐行為,其主要的自覺探索實踐可歸納為“傳統主義”(繼發現代性結構中原創部分)、“融合主義”(繼發現代性結構中變異部分)、“大眾主義”(繼發現代性結構中變異和原創部分)和“西方主義”(繼發現代性結構中植入部分)四條線索,這“四大主義”既是藝術探索路線和創作指針,又具有社會行動功能和實踐效果,是中國美術繼發現代性突變和轉型的有力表達,也就是中國美術的現代主義。
此次學術研究展將持續至10月8日。
“中國現代美術之路”課題組宣傳部吳瓊/文
宣傳部宋曼青/圖
宣傳部/編
2012年9月13日
更多有關"中國美術,美術,中國,現代性,主義"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