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典禮】茆智院士: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開展“個性化教育”
9月21日上午,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2012級新生軍訓閱兵式暨開學典禮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灌溉工程專家茆智院士與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學子展開交流。
文新社記者團:您認為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主動學習?
茆智院士:首先,學生自身要對學習有興趣。我們知道興趣才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只有對學習有了興趣他們才會有求知欲,才會在學習中去進行探索和發現。
其次,建立濃厚的興趣之后,還要保持對這門學科的熱愛。如果不熱愛也不會有進一步的探索,也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和建樹。我們知道只有有興趣才會主動去學習,才會發現其中的奧秘,從而更深入地學習。只有形成了這種循環模式,才會讓學生更主動地學習。
就我所知,在國外很多地方,上級部門每年都會對剛剛晉升成為工程師的人進行考核。不過,五年之后就不再進行考核。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興趣,也會自發地進行探索和研究。
文新社記者團:您認為“個性化教育”是根據個人獨有個性因材施教嗎?學生個人學習習慣與學校“個性化教育”措施應該如何配合?
茆智院士:個性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礎之上的,有共性才有個性,個性的形成也要有一定的基礎,不同的個性也有共同基礎的。學校首先要教授學生基本的理論和技能。
至于其他方面的話,第一,要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這樣才可有一個美好的前景。第二,要有一個為黨為國家做奉獻的精神和想法。第三,自己要有探索知識的興趣。這樣才能做到“個性化教育”。
每個人的學習習慣都有所不同,前提是要做到不妨礙他人。“個性化教育”是一個非常好的辦學理念,應該更廣泛地實施和實行,原則也是要做到不妨礙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文新社記者團:您怎樣看待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中心?
茆智院士:我認為這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不同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長項和興趣,有相同的部分才能知道不同的東西。要開設學生有興趣的學科,學生有了興趣才能繼續往下學。但是基礎還是很重要的,要把基礎知識學好,然后要有一個突出的學科,感興趣的學科,然后才能去突出學生的個性。
有基礎才有個性!我所說的基礎包括基本理論,包括廣泛的知識面。有了這些東西,然后再慢慢地發展學生的個性。當然這也與教學的方法有關,我想講一個關于我孫子在國外學習上課的經歷,有一天他對我說:“爺爺,我們一起吃飯吧,我要做作業。”我以為就像中國一樣,作業就是計算和寫字。我就叫他先做,等一下再吃飯。我孫子說:“不是這樣,爺爺,我們的作業就是一起吃飯,然后我開一個家庭會,然后到學校講,我的這個家庭會是怎么開的。”我就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所以學校該怎么去教學生也是很重要的。當然,這種教學方法還是要包括老師的講課,講課也很重要的,講得好學生才愿意聽,才能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聽去學。
文新社記者團:針對不同的專業,您覺得學校應怎樣開展“個性化教育”?
茆智院士:針對不同的專業,我們應該有不同的態度。比如文科與工科就是不同的,文科的學生思維比較廣,觀點多樣,每個人的思想領域不同。文科學生可以在辯證中將觀點錯誤的觀點轉變成得出正確的結論的觀點。文科學生敢于想,敢于探索,善于與別人交流。工科學生必須嚴謹細心,數據必須要準確,才能保證萬無一失。出了錯誤那是千萬人民的損失,比如醫生做理論不要怕失敗,但投入實踐就需要小心謹慎,才能確診病情,開藥方治療。
學校應該對不同的專業,有不同態度。在統一制度下,需要采取不一樣的措施,鼓勵學生展示才能,給學生提供研究的機會,讓他們敢于去探索。
(編輯整理:江禹)
更多有關"學生,學習,個性,興趣,要有"的文章請點擊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