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學院邀請知名教授來校講學
本網訊 近日,馬克思主義學院邀請了清華大學秦暉教授、中國政法大學金雁教授來校講學。


11月14日晚,科技樓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秦暉教授在此做了一場題為《政治體制與多民族國家認同:印度與南斯拉夫的比較》的精彩講座。
印度和南斯拉夫都是多民族、多教派、多語言和多文化的國家,內部民族矛盾、教派沖突、語言文化差異較大,一直缺乏統一的國家認同。秦教授比較了兩國政治體制的差異,認為印度一開始就建立了憲政民主基礎上左右分野的多黨制,所有主要政黨以民族為基礎,但又都超越了民族,盡管主要政黨在意識形態上極端,但在憲政民主問題上卻不越雷池一步,幾年一度的政黨競選,是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洗禮,使今天的印度成為歷史上各民族國家認同較好的時期;而南斯拉夫是典型的一黨專政國家,是黨領導下的自由聯合,對民族多元極度寬容,強調民族平等,各民族輪流坐莊,缺乏民主基礎,缺乏國家凝聚力,因而難以捏在一起,最終難免解體的命運。據此,秦教授提出階級及左右矛盾可淡化民族、種族矛盾的獨特見解,認為對立階級互相依存,對立民族則未必如此;左右分裂是理性的,有理可講,可與實際利益掛鉤,而族群分野屬于感情問題,無理可講,不是利益能左右的,因而難以中和。于是,真正的民族平等必須走民主的道路。
在歷時兩個多小時的學術講座中,秦教授廣闊的知識背景及獨到的分析視角不僅開闊了廣大師生的眼界,同時更激勵著廣大師生勤勉治學、奮發向上,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修養與道德情操。
秦暉,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農民史研究會理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青基會社區文化委員會委員、研究委員會委員,《方法》、《開放時代》、《中國學術》和《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等學術刊物的編委。


11月15日晚,著名學者、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導師,蘇聯、俄羅斯和東歐問題研究專家金雁教授在科技大樓多功能會議廳舉行了一場題為《從東歐到“新歐洲”》的精彩報告。報告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譚德宇教授主持。
講座中,金雁教授首先播放了一系列東歐的圖片,帶領同學們領略了東歐的風土人情,講座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展開。金雁教授指出,作為20年前東歐巨變的當事人,波蘭、匈牙利、捷克等國家并非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面臨著拋棄社會主義后的困境,而是基本實現了他們1989年的想法,雖然從形式民主邁向真正民主的步伐仍然緩慢、政治文化還遠遠不夠,但是他們并不認為這和東歐劇變有著關系。我們的資料的確來源于這些國家的報道,為什么會反映不同?金雁教授指出了以下幾個原因:東歐國家“重負面輕正面”的新聞習慣;東歐國家官方沒提的“主場弱勢”,數據報道差別很大;東歐政壇反對派對執政當局的批評很多;東歐的執政者說自己好話的時間也不多。因此,我們想要真實的了解這些國家,最好要有綜合因素的整體分析。
金雁教授認為,在東歐巨變之后,東歐各國以老歐洲作為標準,對社會福利進行傾斜,文化上的歸屬和社會主義陣營中長達40年的控制使他們向西靠的決心很大,習慣性地向外尋找新的安全保護傘,而民族國家有淡化的趨勢。如今,金融危機之后,東歐國家加入歐盟的呼聲更高。其中,金雁教授重點介紹了東德、波蘭和匈牙利的情況,指出現在東歐面臨的問題主要有:政治冷漠化與傳統政黨的危機;“公民社會”逐漸形成; “網絡時代”的強勁勢頭。
最后金教授就現場聽眾提出“中國如何借鑒東歐的轉軌”“怎樣看待十八大政治體制改革”等問題作了認真詳細的解答。整場講座內容豐富、例證翔實、闡述充分,使在座的師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了轉軌后的東歐問題。
金雁,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聯-俄羅斯、東歐問題研究專家。曾任中共中央編譯研究院蘇聯東歐處處長、俄羅斯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現任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秘書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所特邀研究員。她的專業研究始終以中國問題的思考為坐標,使得她成為大陸少有的女性公共知識分子之一。專著有《新餓鄉紀程》,《蘇俄現代化與改革研究》,《火鳳凰與貓頭鷹》,《從“東歐”到“新歐洲:20年轉軌再回首》等。
更多有關"東歐,教授,民族,國家,蘇聯"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湖北民族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