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能看病看好病是評價醫生的金標準

許多年來,“看病貴、看病難”的呼聲響遍全國,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政府拿出許多錢來進行了一系列醫療改革,如:創建了許多新醫院、老醫院不斷擴容、社會資本被允許進入醫療體系、醫保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等等,看病貴、看病難有了明顯緩解。然而,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老百姓的病仍有很多沒看好,很多病人還是不滿意。如,我國大多數惡性腫瘤的療效幾十年來沒有根本改善,5年生存率在低水平徘徊,傷害醫護人員的惡性事件屢屢發生。究其根本原因,是評價醫生的體系發生了偏差。
看看我們的臨床醫生在忙些什么,就明白了。
一直以來,我們把給老百姓看病的醫生叫臨床醫生。臨床就是在病床旁邊,就是醫生圍著病人轉,住院醫生要24小時住在病房,真正陪在病人身邊,病人有什么需求能隨時找到醫生傾訴。但現在,臨床醫生呆在病人身邊的時間卻很少,他們的身影往往出現在老鼠、兔子等動物身邊,出現在實驗室,他們在玩試管、在統計數據……所有的忙碌,都為了一個目標:寫SCI,發表到國外去。
SCI是英文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縮寫,譯為中文叫“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它覆蓋了國際上大多數有重要影響的刊物,被收錄的刊物每年都要進行評價和排序。其中最為重要的參數為IF值(影響因子),即該期刊論文的平均被引率,用來評估某篇論文在同一領域的相對重要性。業界通常將刊載于SCI刊物上的論文簡稱為SCI。
據筆者了解,按照現有政策規定,研究生沒有SCI,畢不了業,拿不到學位;醫院的醫生、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沒有SCI,申請不到國家課題和基金,晉升無望;相反,若是發表了一篇高分SCI,各種榮譽接踵而至,頭頂光環,身價倍增。久而久之, 形成“有了SCI就有了一切,沒有SCI就會喪失一切”的價值導向,導致臨床醫生不分科室、不分老幼,被逼無奈向SCI沖。
過度追求SCI的“光環效應”,容易誘人造假,形成惡性循環。目前,SCI對研究生的影響首當其沖,他們一方面忙著臨床實踐,另一方面要忙于寫SCI論文發表在國外期刊上。但時間有限,他們為了順利畢業,完不成了的實驗便在統計數據上玩貓膩,造假技巧竟成了研究生共同研究的“課題”,這給研究生的品德及今后發展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近些年學術界急功近利、抄襲造假等浮躁之風盛行,國內期刊因缺少稿源做無米之炊而發展受限,進而造成科研質量整體下滑,很大程度上與過度追求SCI相關。 過度追求SCI的“光環效應”,容易占人精力,無心鉆研醫術。SCI并不只影響年青一代,老一代也不能幸免。有些教授已是研究生導師,但為了指導學生發表SCI,必須抽出時間去學習那些與臨床不沾邊的東西,進而與病人交流溝通時間少了,醫患矛盾也就可能增加。而其他臨床醫生想當教授、主任醫師,也要求有SCI,這又必須有實驗研究,只能從臨床實踐中擠時間。有的人上午上班,下午做實驗;白天看病,晚上去做實驗。有時人在開刀,心里可能想著老鼠、兔子。一心要二用甚至三用,時間長了,醫術難以提高,反而發生差錯事故的機率有所增加。
我國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將SCI引入科技人員評價體系,引導科研人員與國際接軌,拓寬視野,加強競爭。這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的經濟形勢和科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的一些政策理應與時俱進作出相應的變動。其中,“SCI就是人才,人才就是SCI”的評價體系亟需進行調整。
當下,國內評價醫院學科實力的標準仍是以科研為主而不是醫療,測評學科年度成績也主要看課題、基金、成果、論文,基本不看醫療質量,考評到個人也基本相同。在這種評價體系的作用下,潛心鉆研醫術但缺少SCI的人員未免心寒,積極性受挫,大大影響了其從業狀態。
那么,用什么樣的評價體系來測評醫生才是科學、合理、公正和實用的呢?筆者認為,一是要看是否有利于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真正能從測評結果中看出人才的優劣。二是要看能否讓測評對象受到激勵。實踐證明,真實可信的測評結果能讓醫生更加熱愛本職、鉆研業務,自覺為廣大病患服務,進而使醫療質量和整個醫療行業總體水平得到提升。三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搞一刀切。醫學工作者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基礎專業,包括醫學科學院、各醫學院校的基礎部和醫院內部不接觸病人的實驗室研究人員;第二類是診斷專業;第三類是治療專業。第一類人員在沒有更好評價方法之前,仍可借用SCI評價體系;而對從事診斷的醫生們而言,他們的肯定診斷率和診斷準確率是評價其工作優劣的準繩;治愈率包括近期療效和5年生存率則是評價治療專業醫生的根本標準。
此外,我們不能忽視考風問題。因為考風對青年的引領作用非常強烈,你考什么,他就會去學什么。長期以來,醫生的培訓、考評方法與醫療工作嚴重脫節,專門考那些與專業無關、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用不上的東西,所以他們也就必須去學那些根本沒有用的東西,嚴重影響醫生臨床能力的提高,最終導致醫療質量的下降。具體考評的內容應該是被考者從事專業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醫療工作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醫生在臨床干什么,就考什么。這樣,他們就不會把考試當作負擔,更不會為考試去做假。考出的結果是真實的、可靠的,這個考核的結果又與他的晉升和利益掛鉤,慢慢地就會形成良性循環。
殊不知在沒有SCI之前,臨床醫生全部精力在臨床,出了許多真正會看病的臨床大家,如內科專家張壽騫、外科專家吳英凱、放射診斷專家榮獨山等。為了鼓勵廣大年青醫生全力以赴搞臨床、提高臨床療效,為了廣大病患利益,為了挽救我們的醫學期刊,筆者建議大大削減SCI在臨床醫生評價體系所占比重或從臨床醫生考評中退出,回歸到“能看病、看好病”是評價醫生“金標準”的正軌道上來。(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教授 肖湘生 2013年9月24日發表于《科技日報》第9版)
更多有關"醫生,臨床,醫療,病人,評價"的文章請點擊進入第二軍醫大學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