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是一所以法學為特色和優勢,兼有文學、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高校,直屬于國家教育部。學校現有海淀區學院路和昌平區府學路兩個校區。
學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四校的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學院。1954年,學校遷址至學院路。文革中學校被停辦,文革結束后復辦。1983年,北京政法學院與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組建為中國政法大學。1985年,學校開辟昌平校區新校址。學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進修生院、研究生院三院辦學格局。進修生院后更名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單獨辦學,2000年復又合并于中國政法大學。
學校在半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為國家培養了各類優秀人才20余萬人,參與了自建校以來幾乎國家的所有立法活動,引領著國家法學理論的變革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著國家對外進行法學等領域的學術交流。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5374人,其中本科生8368人,研究生5936人,留學生1070人;教師913人,其中教學科研崗位教師833人,輔導員80人;教學科研崗位教師中博士生導師167人、碩士生導師602人,教授263人,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比例達88.00%。
學校現有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商學院、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港澳臺教育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學院、法律碩士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國際儒學院、高級政法管理干部進修中心、中歐法學院、科學技術教學部、體育教學部共19個教學單位;設有訴訟法學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法律史學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證據科學研究院(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法治政府研究院/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人權研究院(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比較法學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法和經濟學研究中心、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知識經濟與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人權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15個校級科研機構。其中,由中國政法大學牽頭組建的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是首批經教育部、財政部認定的十四個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學校設有法學、偵查學、政治學與行政學、行政管理、國際政治、公共事業管理、工商管理、經濟學、國際商務、哲學、漢語言文學、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社會工作、應用心理學、英語、德語、新聞學、法學第二學士學位共19個本科專業,其中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學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擁有7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30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社會學、 心理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為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其中,政治學為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法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學校先后與39個國家和地區的161所知名大學和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每年通過各類合作交流項目派出近千名師生赴境外交流學習,聘請三百余名長短期外國專家來校講學。2008年建立的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是中國政府和歐盟在法學教育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隨著該項目的實施,學校培養國際型法律人才的格局、規模已經初步形成。學校從2009年開始全面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2012年以來,學校已分別與英國班戈大學、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合作建成2所海外孔子學院。
學校的校訓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學校的辦學目標是:用20年左右的時間,把學校建設成為開放式、國際化、多科性、創新型的世界知名法科強校。
數據截至2014年1月
![]() |
中國政法大學 |
等級:一本 教育部直屬 位于北京北京市 關注人數:次 |
類型:政法 性質:(公辦)普通本科 211工程 主管部門:教育部 國家重點學科:1個 博士點:31個 碩士點:73個 |
- 09-19[高校新聞]武漢工程大學教師榮獲“江城十大向導
- 08-31[高校新聞]新生報到路線圖
- 08-27[高校新聞]惠州學院交響樂團在保利劇院演出大獲
- 08-24[高校新聞]學校召開新學期工作部署會
- 08-24[高校新聞]副校長陳再平到7#教輔樓等施工現場慰
- 08-24[高校新聞]體育學院赴邊防支隊慰問演出
- 08-22[高校新聞]上海電力學院教授應邀參加上海市社聯
- 08-18[高校新聞]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考察團來校參觀
- [招生信息]2013年中國政法大學錄取分數線(官方數據)
- [院校新聞]查看更多有關"中國政法大學"的新聞

中國政法大學是一所以法學為特色,兼有哲學、經濟學、文學、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學,直屬于國家教育部。學校現有海淀區學院路和昌平區府學路兩個校區。 學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四校的法學、政治...
中國政法大學概況更新日期:2017年05月01日
中國政法大學專業設置
中國政法大學的重點專業
法學、偵查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國際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工商管理、經濟學、國際商務、英語、德語、新聞學、漢語言文學、哲學、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應用心理學。
中國政法大學的錄取規則
第五章錄取
第十八條學校調閱考生檔案的比例為招生計劃數的105%以內,按照100%計劃予以錄取。對實行平行志愿的省(直轄市、自治區)調閱考生檔案的比例為101%以內。在100%計劃以內,考生所報專業不能滿足且服從調劑時,學校將根據各專業的錄取情況進行專業調劑。如果考生不服從調劑,則作退檔處理。根據江蘇省普通高校招生錄取辦法,學校對江蘇省考生選測科目最低成績要求為B+B+;對該省自主選拔及藝術特長生入圍考生選測科目最低成績要求為BB。
第十九條考生的體檢按照教育部、衛生部《普通高等學校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及有關補充規定執行。新生入校后,學校將按照教育部有關規定進行復查和入學體檢,對不符合錄取條件的學生,取消入學資格;國防生的體檢按照軍事院校的體檢標準進行。
偵查學專業在提前批錄取,錄取要求按照有關規定執行。學校不單獨組織或參加公安類院校的政審、體檢和面試,錄取時參照公安類專業的體檢標準執行。
第二十條學校為武警部隊定向招收、培養國防生,在提前批次錄取,只招收男生。(招考信息參見《中國政法大學2014年武警國防生招生簡章》)
除國防定向生招收專業、偵查學專業以外,其他各招生專業在第一批次錄取,不限制男女生比例。
第二十一條學校承認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招辦依據教育部相關規定制定的加分政策,在提檔及分專業錄取時,對有加分項目的考生,有多項加分的,加分項目只取一項最高分計算。
第二十二條在進檔考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體健康狀況檢查合格的情況下,學校按照分數優先、不設專業級差的原則,根據考生的高考成績和專業志愿的順序,綜合考慮,擇優錄取。在投檔成績相同的情況下,根據所報考專業的性質,參考考生相關科目的高考成績錄取。
第二十三條英語專業只招收英語語種的考生,德語專業只招收英語、德語語種的考生,其他專業英語、俄語、日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語種的考生均可報考。報考英語、德語專業的考生需有外語口試成績供錄取時參考使用。
第二十四條自主選拔錄取生、藝術特長生、高水平運動員、國防生、少數民族預科班、新疆協作計劃、內地西藏高中班、內地新疆高中班的錄取按國家有關文件規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錄取結束后,學校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校園網上公布錄取結果,考生可登錄學校本科生招生信息網站查詢。
中國政法大學現有師資力量
;教師913人,其中教學科研崗位教師833人,輔導員80人;教學科研崗位教師中博士生導師167人、碩士生導師602人,教授263人,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比例達88.00%。
中國政法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
中國政法大學近年來畢業生就業情況簡介
衡量一所大學整體辦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多年來,我校畢業生以良好的綜合素質贏得了社會各界用人單位的歡迎與好評。本科畢業生全員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據統計,在近三年的畢業生中,考取研究生和第二學士學位的約占20%;申請出國留學的約占3%;從畢業生就業單位的工作性質看,到黨政機關就業的占總數的50%以上;到國企的占總數的30%左右;到事業單位包括高校、教學、科研單位的約占20%。從畢業生就業部門分布看,在實際就業的畢業生中,到中央部門就業占20%左右;到北京市屬單位的占40%;到其他省市占40%左右。
為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就業質量,我校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不斷開拓就業市場,積極邀請用人單位來校舉行校園招聘會,為畢業生充分就業提供更廣闊的就業空間,同時充分利用我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www.cupljop.net)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架起信息迅捷、暢通的橋梁。
中國政法大學的收費標準
第六章 收費標準及其它
第二十六條 英語、德語專業每人每學年學費6000元,其他專業每人每學年學費5000元。選擇雙專業雙學位培養模式的學生,從第五學年起,學校參照基本培養成本收取學費。法學(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班)的學生在應用學習階段,學費按法律碩士研究生收費標準收取。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赴國(境)外交流學習的費用視具體項目確定,由學生自行承擔。本科住宿費每年650/750/900元。
中國政法大學在校生情況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5374人,其中本科生8368人,研究生5936人,留學生1070人;教師913人,其中教學科研崗位教師833人,輔導員80人;教學科研崗位教師中博士生導師167人、碩士生導師602人,教授263人,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比例達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