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位于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現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廣州南校區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區占地0.39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區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區樹木蔥籠,綠草如茵,景色秀麗,各具風格,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
偉人手創 山高水長
中山大學是一所具有優良辦學傳統的名牌大學。1924年,由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并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原名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為紀念中山先生,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范等7個學院。1935年學校設立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科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山大學一直是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也是我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2000年9月,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在珠海市唐家灣建成,為新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并,強強聯合,組成新的中山大學,學科設置更加齊全,辦學力量更為壯大。
中山醫科大學前身之一為博濟醫學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國最早設立的西醫學府,孫中山先生曾在此學醫并從事革命活動。1936年,博濟醫學堂發展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1953年,中山大學醫學院、嶺南大學醫學院合并成立華南醫學院,1954年廣東光華醫學院并入。學校先后改名為廣州醫學院、中山醫學院,1985年,改名為中山醫科大學,并逐步發展成為一所多學院醫科大學,在醫學遺傳學、眼科學、腫瘤學、寄生蟲學、內科腎臟病學、器官移植、傳染性肝病、生物醫學工程及分子醫學等方面成績顯著。
中山大學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學術傳統,學校的歷史是和一批大師級的教授、學者聯系在一起的。自建校以來,學校不斷延攬名師,魯迅、郭沫若、馮友蘭、傅斯年、趙元任、顧頡剛、周谷城、俞平伯、陳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等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都曾執教于中山大學。柯麟、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鐘世藩、毛文書、陳國禎等著名醫學專家曾執教于中山醫科大學。大師們言傳身教,嚴謹治學的科學作風和開創學術新領域的勇氣給中山大學這座科學殿堂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
學科齊全 根深葉茂
中山大學是一所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醫學、藥學和管理科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是中國的文化和學術在南方的一個重鎮。全校設有36個學院(直屬系), 98個本科專業,其中有19個本科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擁有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7個國家級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以及生命科學與技術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學校還擁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中國的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擁有2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8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51個,還有專業學位點2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5個和廣東省重點學科34個。
中山大學師資力量雄厚。全校共有教職工近13000人,具有高級職稱者3000多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000多人。教師隊伍中各類學科人才輩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
中山大學擁有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目前,學校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學科專業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以及15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中山大學有著強大的醫療資源,擁有全國高校中規模最大的附屬醫院系統。全校共有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第三醫院、附屬第五醫院(珠海醫院)、附屬第六醫院(附屬胃腸肛門醫院)等5所附屬綜合性醫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醫院)、腫瘤防治中心(含腫瘤醫院)、光華口腔醫院等3個專科醫院。
中山大學圖書館總建筑面積達11萬余平方米,位居全國高校首位,是教育部高教文獻保障體系華南地區中心,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的7個中心之一。館內藏書529.63萬冊,除了提供傳統的書刊借閱服務,還有互聯網信息瀏覽、光盤數據庫檢索、網絡數據庫檢索等多種形式的電子信息服務,為師生員工迅速有效地利用電子資源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中山大學四個校區均建立了規模可觀的校園網,四個校區之間的連接速率已達到千兆,在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間實現了光纜連接,校園網的規模、用戶數位居華南地區高校前列,是國內高校中網絡鋪設面最廣、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園網之一,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水平的整體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中山大學依托廣東,毗鄰港澳,對外學術交流活躍。迄今為止,學校已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著名大學、學術機構和團體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并與其中的40多所簽署了交流協議,其中包括7所學校的校際本科生交換協議,根據協議,我校全日制本科學生在讀期間,均可申請前往這些大學進行半年到一年的學習。
學子風華 桃李芬芳
中山大學現有本科生30000多人,博士研究生4000多人,碩士研究生9000多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5000多人,外國留學生近1500人。
中山大學歷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園文化素以“開放性、包容性、多樣性”在全國高校中獨樹一幟。寬松自主的氛圍使得各級學生會和220多個學生社團充分發揮創意、盡情施展才華,營造了品位高雅、青春動感的校園生活。暑假“三下鄉”活動、中外優秀文化講座、醫學人文講座、藝術與人生講壇、科技藝術節、維納斯歌手大賽、“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學生創意基金等幾十個品牌活動已經成為中大學子彰顯個性、拓展素質、提升自我的大舞臺。
中山大學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中大學子頻頻參加國內外各類比賽,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02年,獲亞洲創業計劃大賽會場冠軍,并囊括所有單項冠軍。繼2002年我校學生辯論隊獲全國大專辯論賽冠軍之后,2003年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大專辯論賽獲得冠軍。2004年,我校代表隊在第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總決賽銀獎,在葡萄牙舉行的21屆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GMC)世界總決賽中我校管理學院暴風雪隊獲得世界總決賽冠軍。2005年,獲得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一等獎。2006年,我校Blackstone團隊在 “IBM杯”中國高校SOA應用大賽中力奪冠軍;我校學生獲香港舉行的第四屆投資策劃ACCA大學生公開賽冠軍。2007年,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葉泉志同學因在業余天文搜索與觀測中發現不少小行星而獲得由國際行星協會公布的蘇梅克近地天體獎;近幾年來我校還連續獲得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和數學建模美國賽一等獎;我校兩支參賽隊榮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本科組全國一等獎;我校學生榮獲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2008年,我校P&T團隊獲得“IBM杯”全國大學生SOA業務流程建模競賽決賽大中華區總冠軍;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ACM/ICPC)全球總決賽中,我校一直是中國六所傳統強校之一,共10次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在第27屆ACM國際大學生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銀獎,在第28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總決賽中獲銅獎,成為大陸當年唯一獲得獎牌的高校,在第30屆競賽中,出線資格隊數在亞洲大學居第二,在第32屆全球總決賽再創佳績;我校作品IQ小博網獲第六屆“挑戰杯”甕福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銀獎;我校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羅鑫同學獲選赴德參加第58屆諾貝爾獎得主大會;我校傳播與設計學院樊瑾同學以總分第二的成績入選中國大學生北極(斯瓦爾巴德)考察隊;等等。
建校80余年來,中山大學為社會輸送各類英才十余萬人,校友遍及海內外,已成為了社會各界的中堅力量。在當前人才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以“綜合素質高、發展后勁大”著稱的中大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據統計,近年來,我校畢業生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全國知名企業、各大醫院、政府機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出國、升學深造的畢業生人數始終保持在畢業生總人數的80%以上。隨著粵港澳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南中國經濟圈的崛起必將為中大學子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我校研究生就業情況保持穩定,就業滿意度高。2006至2008年,我校畢業研究生就業率保持在95%左右,高等院校、醫療衛生系統、公務員系統、國有重點企業等成為我校畢業研究生的主要擇業對象。
周邊環境
中山大學位于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現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分別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廣州南校區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區占地0.39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區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區樹木蔥籠,綠草如茵,景色秀麗,均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
中山大學 |
等級:一本 教育部直屬 位于廣東廣州 關注人數:次 | |
類型:綜合 性質:(公辦)普通本科 211工程、985工程 主管部門:教育部 國家重點學科:25個 院士:13位 博士點:180個 碩士點:251個 |
- 09-12[高校新聞]廣西師范學院2012年 “3+2”專升本新
- 08-31[高校新聞]煙臺大學2012年本專科招生錄取工作順
- 08-28[高校新聞]數學與統計學院開展2012年暑期教師培
- 08-26[高校新聞]后勤集團全力做好暑期后勤保障工作
- 08-19[高校新聞]三明學院考察團在廣東韶關學院學習考
- 08-01[高校新聞]音樂學院參加省“三晉之春”合唱比賽
- 07-31[高校新聞]山東建筑大學2012年“校園開放周”活
- 07-26[高校新聞]電氣信息學院赴重慶郵電大學進行交流
- [招生信息]2013年中山大學錄取分數線(官方數據)
- [院校新聞]查看更多有關"中山大學"的新聞

辦 學 歷 史 和 優 良 傳 統 中山大學是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的綜合性重點大學。今日的中山大學,由1952年院系調整后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并組建而成。 1835年,美國的伯駕醫生在廣州...
中山大學概況更新日期:2017年05月08日
中山大學專業設置
中山大學的重點專業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人類學,中國近現代史,基礎數學,凝聚態物理,高分子化學與物理,人文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內科學(腎病),神經病學,外科學(普外),眼科學,腫瘤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邏輯學,藥理學,企業管理,行政管理。
中山大學的錄取規則
第五章錄取規則
第十六條我校根據各省(區、市)生源情況,確定投檔比例。在實行平行志愿的省份,一般按照招生計劃數的105%以內調檔;在實行非平行志愿的省份,一般按照招生計劃的120%以內調檔。已投檔至我校的考生,在政審、體檢合格且服從專業調劑的情況下,均不退檔。在內蒙古自治區實行“分數清”錄取規則。
第十七條調檔時認可符合教育部及各省級招辦規定的政策性加分和降分項目,加分或降分分值累計不得超過20分,且考生的實際高考文化成績須不低于生源所在省(區、市)的第一批本科院校錄取控制分數線。
第十八條專業錄取原則上以考生實際高考文化成績為準;在實際高考文化成績相同的條件下,優先錄取含政策性加分的考生。對于進檔考生的專業安排,采用分數級差錄取規則,級差分為2分、1分、1分、1分、1分。
第十九條考生所填報的專業志愿都無法滿足時,若服從專業調劑,則根據考生成績調劑到其他專業錄取;若不服從專業調劑,作退檔處理。醫學類、聯合培養類專業只錄取填報有該類志愿的考生。護理學專業只錄取明確填報有該專業志愿的考生,入校后不得轉入其他專業學習。
第二十條在調檔分數線上第一志愿報考人數少于招生計劃名額時,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實際高考文化成績原則上不低于該地區已投檔的第一志愿考生的平均分,其專業志愿只能錄取到前一志愿錄取后未滿額的專業。生源仍不足時,將剩余部分的招生計劃數調配到生源充足省(區、市)安排錄取。原則上不接收征集志愿考生。
第二十一條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等級,我校根據各省級招辦要求確定后執行。
第二十二條招生專業不限考生應試外語語種;除外語類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中法合作辦學)專業以外,其他專業主要以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安排教學。
第二十三條錄取時以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及《教育部辦公廳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學生入學身體檢查取消乙肝項目檢測有關問題的通知》為基本依據。若新生入學后體檢不合格,按照《中山大學本科生學籍管理規定》中“入學與注冊”的有關條例執行。
中山大學現有師資力量
全校共有教職工1266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052人,具有高級職稱的1000多人,具有副高職稱的2000多人。教師隊伍中杰出人才輩出,目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0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含雙聘),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6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5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5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2人,19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85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18人,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15人、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8人。
中山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
中山大學是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 、蜚聲海內外的著名高等學府,在悠久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深厚的學術傳統和濃郁的人文氛圍,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位于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省,不僅歷來得享風氣之先,更有身處亞太乃至全球最繁榮經濟圈的地利。中山大學的快速發展為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中大學子必將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本科畢業生就業和深造情況
● 高層次的就業選擇
在全國高校畢業生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中山大學學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高度穩定狀態,2006-2008年我校本科生總體就業率保持在90%左右,到國家重點行業就業的人數和比例持續增加,就業質量穩步提高。
● 完備的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
我校現有100多名職業指導師,根據各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要求,開設各類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依靠本校雄厚的師資力量,我校成立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室和工作坊,從心理調適、面試技巧、職業定位、公務員考試等方面為畢業生開展“一對一”的個性化職業指導,引導樹立正確職業觀。
同時,我們采取各種措施為低年級本科生創造實踐機會,拓展畢業生就業渠道。目前我校已建立校院(系)兩級的實習基地共計200多個,和寶潔、微軟、可口可樂、高露潔、中國移動、普華永道、亨斯邁、友邦保險、鹽田國際等建立合作關系,定期組織高年級的優秀學生到知名企事業單位實習。此外,每年定期舉辦的實習生招聘會,吸引了大批企事業單位參加。
● 充分的就業信息資源
近年來,根據畢業生就業形勢的發展,我校采取大型校園招聘會和專業性、區域性中小型招聘會相結合的模式,為畢業生提供了充足的職位信息。自2004年以來,學校每年都承辦教育廳的本科生綜合場、研究生專場招聘會,并舉辦7到8場中型的主題專場招聘會以及超過200場次的宣講會。我校每年招聘會單位數量均超過了1200家,職位數超過20000個,為廣大畢業生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崗位信息。
● 獨具特色的創業教育和創業服務
我校鼓勵大學生創業,形成了創業教育、創業社團、創業比賽、創業實踐等一系列鼓勵畢業生創業的機制。我校和廣州市政府科技基地合作成立“中山大學創業與實踐基地”,推薦近20個項目入園。2008年,中心獲“全國青年創業教育2008年度先進集體”榮譽稱號。這是我校繼2007年被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大學生KAB創業教育基地”、“青年創業教育示范高校”稱號后又一集體榮譽。
● 厚積薄發的研究生就業
我校研究生就業情況保持穩定,就業滿意度高。2006至2008年,我校畢業研究生就業率保持在95%左右,高等院校、醫療衛生系統、公務員系統、國有重點企業等成為我校畢業研究生的主要擇業對象。
中山大學的收費標準
第三十一條 學生住宿費、學費的收費標準按照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物價局有關文件執行。聯合培養類專業在境外學習期間的學費按境外大學學費標準收取。
中山大學在校生情況
截至2008年11月,在校各類學生中有博士研究生4305人、碩士研究生9786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5817人,本科生32020人,來自港澳臺的在校學生1000多人,來自各個國家、地區的在校留學生1428人、進修生2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