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的前身是1952年創辦于江蘇無錫的蘇南軍區轉業干部文化速成學校,戰功卓著的劉先勝中將為第一任校長。1956年學校暫名“江蘇省中學師資訓練班”(無錫師范專科學校籌備處),正式納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蘇師范專科學校。1958年學校北遷徐州,1959年與徐州師范專科學校合并,成立徐州師范學院,是當時蘇北地區唯一的本科高校。60年代初,全國高校布局調整,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指示:“徐州地區地域遼闊,要有大學”,學校因此得以保留。從此,學校扎根蘇北,艱苦創業,逐步發展。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6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學校更名為徐州師范大學。1999年原煤炭部所屬的徐州工業學校并入。2011年11月,教育部復函江蘇省人民政府,同意徐州師范大學更名為江蘇師范大學。
在學校發展史上,有著名的漢語言學家廖序東教授,著名詩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專家吳奔星教授,戲劇家、中國古代文學史家王進珊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專家吳汝煜教授,教育家劉百川教授,心理學家張煥庭教授,歷史學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學家羅其湘教授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建校以來,全校師生秉承“崇德厚學,勵志敏行”的校訓,發揚“厚重篤實,艱苦創業”的校園精神,經過不懈努力,各項事業都有了快速發展。
學校現有泉山、云龍、奎園、賈汪4個校區,占地2047畝,校舍面積81.2萬平方米,其中實驗室總面積11.2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額11.3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27億元;圖書館藏書近250萬冊。學校設有3個試點學部、21個專業學院以及教師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學院和獨立學院科文學院。現有80個本科專業,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2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覆蓋十一個學科門類。有教育碩士、體育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藝術碩士和翻譯碩士等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并具有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和碩士研究生推免權。現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4914人(含科文學院8243人),研究生2890人,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學生8353人。學校是全國首批200所“有資格接收外國留學生的高校”之一,相繼與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白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等國的3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友好合作關系,先后接收24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來校學習。學校已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建立了孔子學院,并與澳大利亞、日本、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等國高校開展了合作辦學和學分互認項目。與哈佛大學、香港大學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開展了師資和管理人員培訓項目。建校以來,學校已向社會輸送了17萬余名畢業生,一大批作出突出成就的江蘇師范大學校友活躍在海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個領域。
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2004年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等次。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項,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精品教材1種;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29項,有省級品牌、特色專業20個,省級重點專業類11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省級精品教材10種,省級優秀精品課程47門,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1個,獲得“中地共建”實驗室項目15項,擁有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4個,承擔6個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教師隊伍建設示范項目。學校被省教育廳確定為江蘇省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師范生素質教育基地、中小學骨干教師省級培訓基地、中等職業教育師資省級培養基地和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省級培訓基地,并且是江蘇省五個區域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之一。
學校積極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師資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在現有的1390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205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7人)、副教授434人,具有博士學位者446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江蘇特聘教授2人。雙聘兩院院士3人、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1人、長江學者及國家“杰青”人才21人。先后有7人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33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4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9人獲得“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3名教師為江蘇省“雙創計劃”引進人才,9人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培養對象,3人獲得“江蘇省高校教學名師”稱號;5人為省政府“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64人為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47人為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69人為優秀青年骨干教師。有省“青藍工程”優秀學科梯隊3個、科技創新團隊3個,江蘇省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2個。
學校注重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內涵建設水平穩步提升。獲得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項目4項;省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項目1項;有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9個;建有部省共建基地1個,部校共建基地1個,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1個,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近五年來,共獲得各級各類縱向科研項目700余項,其中國家基金項目18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4項、重點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獲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人文社會科學)、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在內的部省級以上科研獎勵近60項。共發表論文近7000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等收錄論文2029篇;出版著作144部,出版教材79部,獲得專利125項。《語言科學》雜志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和CSSCI來源期刊,并獲第一批國家社科基金學術期刊資助;《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其“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專欄獲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第二批名欄;《江蘇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連續被評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并入選“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學校積極拓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途徑,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彰顯。近年來,立足基礎教育改革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先后與蘇北十校共建教學科研聯合體,與徐州、鹽城、連云港、宿遷和寧夏中衛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校市戰略合作關系,與徐工集團等企事業單位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學校積極推進省級大學科技園和省級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大學科技園已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學校主動發揮作為蘇北地區唯一的江蘇省干部教育培訓基地的服務功能,不斷為推進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全面融入地方經濟社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立新途徑。
近年來,我校學生獲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等多項大獎,以及國際、國內多項重要體育賽事的單項冠軍。校女子足球隊多次獲得中國大學生女子足球錦標賽冠軍,主力隊員曾入選國家隊參加第五屆女足世界杯和北京奧運會,以我校女足為班底組建的中國大學生女子足球隊在第23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獲得亞軍,2012年我校女足代表江蘇獲得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女子足球項目冠軍。由我校師生自編、自導、自演的電視劇《無雨的日子》獲得第五屆全國大學生電視作品大賽最高獎——理想杯。學校多次被評為“江蘇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并被授予“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稱號。學校四次被江蘇省表彰為“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連續十一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和全國學聯的聯合表彰。
學校已連續十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江蘇省文明單位”,四次被表彰為“江蘇省文明學校”,五次被表彰為“江蘇省文明單位標兵”,2011年,學校被授予第三批“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十二五”期間,學校將繼續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改革創新、開放辦學,為把學校建設成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斗!
![]() |
江蘇師范大學 |
等級:二本 位于江蘇徐州 關注人數:次 |
類型:師范 性質:(公辦)普通本科 主管部門:江蘇省教育廳 院士:3位 碩士點:31個 |
- 10-19[高校新聞]信息工程學院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成
- 09-28[高校新聞]“上海電力學院光伏發電示范項目”獲
- 09-25[高校新聞]“安博杯”第三屆山東省大學生書畫藝
- 09-23[高校新聞]新校區建設十周年紀念雕塑“承啟”落
- 09-18[高校新聞]日本教授應邀來校 解碼對外漢語教學
- 09-18[高校新聞]湖南科技大學組織百名2013屆畢業生參
- 09-14[高校新聞]電氣信息工程系召開新學期工作會議
- 09-13[高校新聞]“魅力老師”我來評
- [招生信息]江蘇師范大學專業錄取分數線(寧夏考生)
- [院校新聞]查看更多有關"江蘇師范大學"的新聞

江蘇師范大學的前身是1952年創辦于江蘇無錫的蘇南軍區轉業干部文化速成學校,戰功卓著的劉先勝中將為第一任校長。1956年學校暫名"江蘇省中學師資訓練班"(無錫師范專科學校籌備處),正式納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蘇師范專科學校。1958年學校北遷徐州,1959年與徐州師范專科學校合并,成立徐州師范學院,是當時...
江蘇師范大學概況更新日期:2017年05月05日
江蘇師范大學專業設置
江蘇師范大學的重點專業
學校十分注重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現有校級重點學科26個,省級重點學科及重點建設學科5個,省級優秀學科梯隊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和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1個。科學研究成果豐碩。
江蘇師范大學的錄取規則
1.招生對象為參加國家統一組織的普通高考的學生;運動訓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實行單獨招生。
2.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依據統考科目成績、學業水平測試等級和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
3.調閱考生檔案的比例在120%以內。承認各省(區)照顧政策的加分,按考生加分后的總成績進行排序。
4.對未實行平行志愿的省(區)采用“志愿清”,即優先錄取第一志愿考生,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時,錄取非第一志愿的考生。
5.江蘇省外考生普通類專業錄取:采用“分數優先、遵循專業志愿”的原則決定進檔考生是否錄取及所錄專業。考生所填報的專業志愿均無法滿足時,如服從專業調劑,則根據考生成績調劑到其他專業,如不服從,作退檔處理。
6.對江蘇省考生學業水平測試等級要求:選測物理或歷史的考生,另一門選測科目不作要求,由考生自選。選測科目等級要求為BC,必修科目為4C1合格。體育、藝術類專業必測科目等級為D級不超過三門。
采用“先分數后等級,遵循專業志愿,依據選測科目”的原則錄取新生。對進檔考生按投檔分排序,根據考生的專業志愿、學業水平測試等級、綜合素質評價,決定考生是否錄取及所錄取專業。當投檔分相同時,等級高者優先。
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規定,我校預留1%招生計劃。該計劃用于調節生源地線上生源不平衡問題,或用于招收少量有學科特長的考生,以及用于緩解江蘇省現行高考方案中分數與等級不匹配的矛盾。
7.音樂類專業錄取:文化達到省控線和專業達到我校校考合格線(江蘇省考生達到省統考合格線)的進檔考生按專業分從高到低順序錄取。
8.舞蹈編導專業錄取:文化達到省控線和專業達到我校校考合格線的進檔考生按專業分從高到低順序錄取。
9.美術類專業錄取:文化成績達到省控線和專業達到我校校考合格線(江蘇省考生達到省統考合格線)的進檔考生按文化分加專業分從高到低順序錄取。
10.廣播電視編導類專業對文化成績達到省控線和專業達到我校合格線的考生按文化分加專業分從高到低順序錄取。
11.體育教育專業對文化分和專業分均達省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的進檔考生,按文化分加專業分從高到低錄取。
12.英語類專業報考語種為英語,口試成績達到良好(含)以上,且對英語單科成績有一定要求;非英語類專業語種不限。
13.凡我校公布的合格及以上等級高水平運動員,按省有關規定錄取;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招生考試按照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有關規定錄取。
14.我校自主招生面試合格的考生,按江蘇師范大學2014年自主招生簡章規定的錄取政策錄取。
15.考生身體狀況遵照《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執行。所招生的專業除體育教育專業外對男女性別及男女比例不限。非外語專業考生語種不限。
16.部分學院按專業大類招生。學生入學后實行寬口徑培養模式,一年半至兩年后學生將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入學成績、本人志愿和在校學習成績進入不同的專業或方向學習。
17.被我校錄取的新生,必須按錄取通知書的規定,按期到校辦理入學手續,逾期不報到而又無正當理由的,或入學復查不符合錄取條件的,取消其入學資格。
18.學制一般為4年,學業合格者頒發江蘇師范大學本科畢業證書,授予相應學科學士學位。
19.年學費按江蘇省物價局核準的標準收取,隨分專業招生計劃一并公布;住宿費800-1200元/年•人不等。
20.學校設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朱敬文獎學金、中國移動獎學金、敬愛助學金、陶欣伯助學金等10余項獎(助)學金,年發放金額約2600萬元。經濟確實困難的學生,可憑個人信用通過學校向指定銀行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學校設有助學基金,每年籌資1000多萬元,用于支付特困生勤工助學的勞務報酬,參加勤工助學的特困生每月可獲得一定數額的勞務費。
江蘇師范大學現有師資力量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在學校的發展史上,有著名的漢語言學家廖序東教授,著名詩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專家吳奔星教授,戲劇家、中國古代文學史家王進珊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專家吳汝煜教授,教育家劉百川教授,心理學家張煥庭教授,歷史學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學家羅其湘教授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
在現有的1,286名專任教師中,有雙聘院士1人、教授145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6名)、副教授346人;具有博士學位者147人,具有碩士學位者468人。
江蘇師范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
我校畢業生就業情況良好,師范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100% ,非師范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樂觀,總體就業率達95% 以上。2004、2005年學校連續兩年被評為江蘇省就業先進單位。
江蘇師范大學的收費標準
19.年學費按江蘇省物價局核準的標準收取,隨分專業招生計劃一并公布;住宿費800-1200元/年•人不等。
江蘇師范大學在校生情況
現有在校研究生、普通全日制本科生近2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