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學院大學生玩智能車“玩出”省一等獎 今天他們代表安徽參加全國大賽
在第七屆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能汽車競賽安徽賽區比賽中,皖西學院機械與電子工程系三支隊伍獲得一等獎。其中,光電組和攝像頭組將在8月22日代表安徽參加國賽。
本報記者在國賽前,采訪了兩支代表隊的成員——楊思山、張亞男、徐峰、詹王景彥、張勇、王京石。
一個夏天用了6瓶花露水
為準備這次比賽,他們從去年10月份就開始準備了。4月份,學校將大學生活動中心改成了實驗室。6個人就在這一百多平方米的實驗室里,呆了好幾個月。
實驗室里80%的空間鋪了賽道,剩下的除了桌子就是材料。沒有空調,光線很暗,只有兩個吊扇和幾盞日光燈。
“沒有通風的窗子,夏天特別熱。我們基本上都是光著膀子在里面調試車子。”張勇說。
夏天實驗室里,蚊子還多。點蚊香熏得厲害,里面都是電路和材料,怕著火,就用花露水。“我一個夏天用了6瓶花露水,最厲害的一次一個星期用了一瓶花露水。”王京石說。
好兄弟也有意見不和的地方
楊思山、張亞男、徐峰是一個團隊的,平時三個人為了這個項目整天在一起調試車子,關系鐵的很。但是在比賽前夕,三人之間有過意見不合。當時三人在一起調試車子,在傳感器布局上,徐峰和楊思山意見相左。
如果按照徐峰的意見,車子的硬件和軟件都要換,而此時,距離比賽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兩個都換,還要再調試,時間恐怕來不及。當時,張亞男和學校的指導老師都不贊成徐峰的意見。這讓徐峰很郁悶。
“那幾天我積極性不高,心想,我的想法是對的,為什么不采納,想不通,不愿意配合別人。后來,有天晚上,楊思山找到我,我們一起討論了三、四個小時。后來的結果還是沒有采納我的意見,我們不歡而散。”徐峰說。
眼看著快要比賽了,兩個隊友有矛盾,怎么能好好比賽。張亞男心里很著急。他把兩人叫到一起,三個人一商量,決定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實驗徐峰的提議。實驗證明改進后的車子,比以前速度更快、更穩。
通宵調試車子是正常事
為了準備8月22日的國賽,6個人除了吃飯、睡覺,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泡”在實驗室里。
“通宵是正常事。最早也要熬到夜里一兩點才回寢室。”徐峰說。
“一般晚上頭腦比較清醒,而且比較安靜,在這里調試車子,修改程序比較靠譜。白天煩躁,做事沒有耐心,很容易半途而廢。”詹璟彥說。
“在參加省賽前一晚,我們還在實驗室里調試車子。那天晚上只睡了一個多小時。因為在調試中又發現了新問題,要修改數據。修改好了,還要再上賽道試跑。熬夜對我們來說太正常了,這半年多,晚上就沒怎么睡過覺,倒是白天補覺補得多。”楊思山說。(《六安新周報》張靜靜)
更多有關"調試,車子,花露水,實驗,室里"的文章請點擊進入皖西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