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院簡介:
武漢大學武漢校友會專修學院建院于1983年,位于東湖之濱、珞珈山下的武漢大學三環學生公寓,由時任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教授親自授牌成立,是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教育部考試中心)登記備案的助學單位,湖北省教育廳確認合格的高等教育機構。下設有藝術學系、經濟與管理系、法學系、護理學系、機電工程學系以及研究生處等6個系部,開設有廣告學、環境藝術設計、金融、英語、財務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法學、護理學、計算機網絡、電子工程、建筑工程等12個本科專業、15個專科專業及工程碩士、農業推廣碩士等2個專業碩士。學校官方網站:www.whus.edu.cn
二、師資力量
師資大多來自武漢大學,在學院的專、兼職教師隊伍中,教授、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占到90%以上,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有150余名。
三、畢業后能不取得學位證、能否考研
凡本科畢業,通過學位英語考試,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三門學位課平均70分以上且三門學位課單科成績不低于65分)由主考學校授予學士學位,并可以參加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試。
四、辦學特點:
一)、培養目標定位。面向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第一線,培養懂理論、會實踐的高新技術實施者;懂經營、會管理的社會生產組織者;有膽識、敢開拓的經濟建設創業者;有涵養、會協調的人品德才兼備者,并要求學生做到至少學好一門專業技能,會合作協調,重創業創新。
二)、招生定位。面向普通中學和社會青年招收高考生,為有志成才但錄取批次靠后的學生提供深造的機會;面向中專、技校和職業高中招生,提高其學歷層次和職業技能,緩解就業矛盾,增強其擇業實力;面向山區、邊遠貧困地區招生,實行“教育扶貧”,為全國基本層次的高等教育需求廣辟生源,立足湖北,放眼華中地區,輻射沿海,服務西部大開發,充分體現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服務方向。
三)、畢業生去向定位。服務中小企業、服務鄉鎮企業、服務三資企業、服務民營企業、服務第三產業、服務新興產業。把握辦學層次的“高等性”,人才培養的“職業性”,服務方向的“基層性”。培養理論基礎高于中專,實踐能力強于高等普通教育,人文知識與社會適應性優于傳統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有較強職業能力,有較寬適應面,上崗即能“提鍋上灶”的“高級能工巧匠”,即高級技工、技師和技術管理人員,充分體現為經濟建設第一線服務的培養目標。
五、學院辦學特色及優勢:
學院配備有多媒體教室、計算機中心、電子工程實驗室、護理學實驗室、圖書館(籌),是莘莘學子治學深造的理想學府。在武漢大學武漢校友會專修學院,“教育”就是為“就業”服務。在學院領導以及所有老師們的心目中,就業絕不僅是學生個人要想的問題,而是學院、系、合作單位聯手合作的“大工程”。目前,為了保證學生畢業后即能就業,學院已在上海、深圳等國內經濟發達地區設立了10個就業實習基地。而針對畢業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較弱,從而導致就業難的問題,學院積極開展職業資格鑒定,全面推行“雙證書”制度,即畢業生在取得學歷證書前盡早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并以此作為促進學生與市場需求無縫接軌的有效途徑。目前,學院2005級~2008級學生先后參加軟件工程師、平面數碼設計師證、導游證、報關員證、單證員證、物流員證、報檢員證等27種職業技能考試,并有917人次獲得相應證書,此種“學歷+技能+安置就業”的雙證教育模式,給社會及各個單位培養了眾多的實用型人才。同時,學院還開設有中國注冊會計師教育、軟件工程師教育、平面設計師教育等職業培訓課程。所有學生從大二開始,必修學校規定的職業技術課程,這在市場上很好地確保了學生較高的就業率。
學校實行“學歷+技能+安置就業”的教育模式,培養畢業即能就業的實用型人才,開設有中國注冊會計師教育、軟件工程師教育、平面設計師教育等職業培訓課程。所有學生,從大二開始,必修學校規定的職業技術課程。
學校鼓勵學生勤奮學習,建立有完備的獎學金、助學金制度,鼓勵和支持學生報考211重點大學的碩士研究生,設有“新生獎學金”、“校長獎學金”、“自強獎學金”、“弘毅獎學金”、“年度獎學金”,定期對品學兼優的學生進行獎勵;對家庭貧困的學生,按比例發放貧困補助,提供勤工儉學崗位。